新闻素材如何嵌入议论文

2016-01-22 14:06吴蒙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林森复旦学子

吴蒙

如果说观点是文章的骨架,那么素材就是文章的血肉。重视素材的运用才能写出内容丰满的作文。在议论文中使用新鲜素材的好处有很多,最基本的两点是:①这表明你是一个关注生活的考生;②阅卷老师更喜欢看到发生在当下的人物故事,那些看过千百次的历史人物已经不能引起他丝毫的阅读兴趣了。

议论文的素材总是有很多,我们要使它们在逻辑上有条理性,有说服力。下面结合一个新闻素材来谈谈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和注意点。

2015年1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终审判决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去年5月初,由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的请求信》寄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随信还有另外一份《声明书》。学生们在“请求信”中建议给被告人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

学生们在“求情信”中称,林森浩平时节俭朴素,出身农家,母亲患有心脏病,并非穷凶极恶。为了证明林森浩的善良,学生们特意在请求信中列出林森浩的善行:汶川地震时,林森浩捐了800元;在B超室,林森浩拒收病人的红包;林森浩还曾给农民工连续服务一周……177名学子表示:“我们签名都是自发的,大家觉得黄洋已经去了,如果林森浩再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损失太大了。希望国家、社会、法院综合考量,慎重量刑,能给林森浩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我们觉得应该呼吁一下,没有别的目的和想法。”

177名学子为“复旦投毒案犯”求情,你怎么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分析论证。

一、用“例证法”

论点:复旦学子的“同情心”用错了地方。

同情心是宝贵的,但如果是非不分、正邪不辨,同情心就会沦为邪恶的帮凶。此番为凶手求情,复旦学子的同情心完全用错了地方。世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坏人,只要愿意去找,就连恶魔的身上也能找出闪光点。墨索里尼可谓罪大恶极,可他却对儿女疼爱有加堪称慈父。能否用他对儿女的慈爱来抵消他的罪恶呢?当然不能!这样的建议提一提都极端荒唐。在黄洋从中毒到去世的半个月里,林森浩眼睁睁地看着黄洋走向死亡。只要林森浩稍稍暗示一下,提醒一下,医生就能对症用药,黄洋或许就能起死回生。求情者说“林森浩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大概是因为本案中没有血淋淋的现场吧。

【方法解析】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本段中作者以墨索里尼为例来证明“爱不抵罪”的观点,论据恰当,有说服力。

用好例证法,还须注意以下四点: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高度概括,所叙述事例的重点部分要突出,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趣。同类事例多时可考虑采用排比句式列举。4.切忌例子加论点,没有具体分析,叙事之后要有精当的分析论述,从而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用“喻证法”

论点 :在死者父母的伤口上撒盐,痛上加痛,痛如何哉!

求情者为林森浩求情的一条理由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者黄洋的父母”。也许在求情者看来,日后让林森浩照顾黄洋父母,是对黄洋父母的一种补偿。殊不知这样的“补偿”分明是往黄洋父母的心上捅刀子。黄洋父母对此案最大的要求,就是“杀人者偿命”,唯有严惩杀人者,才能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安心。就此而言,复旦学子的求情信,无疑是在向黄洋父母的伤口上撒盐。

【方法解析】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巧喻而理至”,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本段中,作者将复旦177名学子的行为比喻成“向死者父母的伤口上撒盐”,这一比喻非常形象。向锅里撒盐是寻常之事,但是向伤口上撒盐呢?这一比喻的教育意义已经不言而喻了。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如《劝学》就用了大量生活化的比喻来论证论点。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三、用“对比法”

论点 :不该责备“复旦学子为投毒者求情”。

要求“杀人偿命”是人情,基于“物伤其类”的恻隐之心同样也是人情。177名学生“刀下留人”的诉求,与“杀人偿命”的诉求,都是一种权利,一种参与。林森浩故意投毒杀人,悖逆人情,不容姑息,当依法追责。但在此前提下,复旦学子对林森浩可能面临的死亡,产生“恻隐之心”本也合乎人情考量。罪犯在法律上不被原谅和宽恕,在情感上却可以得到同情与怜悯。这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正如硬币的两面一样紧紧结合。法律会做出公正、无情的裁决,情感的流露也能让我们动容,带给我们思索;情不能改变法,法也不会否定情。让法律的归法律,让人情的归人情。

【方法解析】

所谓对比论证,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对比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本段中作者认为“罪犯在法律上不被原谅和宽恕,在情感上却可以得到同情与怜悯”。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一对比,读者立刻就会觉得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运用对比时注意所选取“两方”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必须对所要论述的对象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是人对人、物对物,也可以是纵向比较或横向对照。比如,许多人都记得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当然是诗的夸张,为了表现追求自由的强烈感情,才这样说。其实,生命是根本,如果生命都没有了,还怎么追求爱情和自由呢?

论证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如果仅仅使用一种论证方法,论述就可能显得有点单薄。为强化说服力,不妨兼用多种论证方法。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应当和道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下你的感想。要求有明确的观点及综合运用上面的论证方法。

5月11日晚上7点30分左右,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教学区新1栋310教室,一场名为“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的选修课即将结束。讲课的老师是该校计算机科技学院的副教授张能立。让所有在场的150余名学生惊讶的是,51岁的张能立在结束这一课时,说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走到教室前门趴在地上,然后说:同学们,请从我身上跨过去吧。

虽然在讲课中,有了一些铺垫,但面对一位51岁的长者、老师,在场的90后大学生们还是不敢,也不忍心去这么做。现场,大学生们对着趴在地上的张教授猛拍照片,但就是没人敢行动。一些胆怯的学生甚至选择从后门逃跑,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观望。

见学生们犹豫,张能立趴在地上喊:“赶紧跨过去!同学们,拿出你的勇气来,跨过去!”四五名同学开始尝试,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大概几分钟的时间,超过100名学生“凌辱”了张能立。被“凌辱”的张能立,趴在地上欣慰地笑了。

【观点提示】

观点一:“尊严”是靠对待工作的责任心赢得的。

“张教授年过五旬,趴在地板上,确实‘蛮拼的,这样的老师,不但没有因学生的‘凌辱而丢了尊严,反而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赞赏。”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小陈这样评论自己老师的“趴地求辱”。武昌工学院的董雯娟老师因上课迟到自罚俯卧撑的事在网络上同样引发了“尊严丢失与否”之争。其实我们可以找到这二位老师身上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责任心都很强。试问如果没有很强的责任心,谁会没事找事,自取其辱呢?

观点二:在工作中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在常人眼里,这位老师的行为可能显得另类,但对于一所大学来讲,它却是促使其不断创新和前行的重要力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脑神经学系教授南希·坎韦施,为让学生了解大脑的各功能区结构,竟在课堂上霸气地剪去长发,在脑袋上画图教学。张教授的学生也对记者感慨:“很荣幸,武汉理工大能有这样有个性、独立思维、敢于表现、浑身正能量的好老师!”

观点三 :突破“怕人”思维,坚持科学真理。

张教授想传递一种什么精神呢?面对记者,他说 :“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怕人的文化,始终束缚着我们的思维,即使对方的错误很明显,也不愿意争辩。于是,课堂上,中国学生常鸦雀无声,而欧美学生却能提出令老师震惊的想法。我想鼓励学生敢于破除心理上‘怕人的壁垒,战胜自己。”

【自我介绍】

蔡智,写作爱好者,喜爱清新自然的文章。习惯随时记下灵感,从散文到小说,逐步探索,感悟大于理性。

曾获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三等奖,在《美文》杂志发表散文《我是人间惆怅客》,在《意林》发表小说《木偶》,在《语文报》发表杂文《隐君子与“瘾”君子》和小说《划开历史的天空》。虚心求教,望今后写作能更进一步。

对我而言,说是喜爱文学,更不如说是喜欢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亦有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即使幼稚,但不失天真;即使肤浅,但也能别具一格。海明威说,写作是一个人孤独的旅行。我认为,自己还未达到孤独的境界,写作对于我,更是通往人内心深处的一条途径。

都言以我手写我心,从文字中映照出的,不仅仅是对文学的理解,更能透过文字看到一个人的品质。

我坚信,一个好的灵感源于自己善于捕捉美的内心。对美好事物有惋惜之情,担心美的稍纵即逝,担心美的一去不返,担心自己不能拥有。确实,文学对逐利之人无多大意义,但如果将现实中的小利掷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又能泛起多少涟漪?

文学是一种态度。我不想使其神圣化,高高在上,不可触及。写作要走心,一味地赞美讴歌,追求言辞的华丽而不知所云,并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要抓住那些真正有分量的,要知道随着时光沉淀,我们骄傲的青春,将所剩无几。

既要学会赞美,也能极尽讽刺;既要沉醉古典,也能立足现实。

【多彩人物】

他有极高的文学天分,善于用温婉细腻的笔触将个人内心对生活的感触与领悟倾洒出来,勤奋努力,博览群书,积极主动地思考人生,关注社会,因此美文常常流露出其独特的真性情。感性时如弱风拂柳,理性时如静水流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内心的暗流汹涌与激情澎湃,在其作品中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语文老师 吕宏佳

他有另外一个世界,天马行空,充满意趣,时而美妙绝伦,上演着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有血有肉的人物就生活在他的脑海中,最后又化为文字,展现在读者眼前。他的笔触既温柔细腻又不缺失一字一句组成的宏大气势,他的文字既能让人开怀一笑,又会使人静默沉思。

——朱虹霖

他文笔清新淡雅,善于用细节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把复杂的感情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字眼。平时的他,有点叛逆,有点轻狂。但提起笔,他就能全神贯注,也许这就是写作者应有的素养吧。平日默默无闻,总在我们已安睡的夜晚灯火长明。

——王仁栋

猜你喜欢
林森复旦学子
林森:现实,充满文学张力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杏林组曲·学子赋
一路踽踽独行
一路踽踽独行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反思我国的死刑制度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