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跨界的步子再大一些

2016-01-23 19:37王京红
流行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新常态跨界

摘要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城乡文化传承日益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但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内的城市风貌规划不能胜任此任务。而城市色彩规划却能将文化传承落地为空间实践。可城市色彩领域之外的人并未认识到这些。因此,在新常态下,城市色彩领域要把跨界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更加主动地与现有规划体系接轨。城市色彩与现有规划体系沟通的桥梁便是“广义色彩”。广义色彩是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它与城市风貌同构。为研究方便,可以做科学简化,认为广义色彩就是城市风貌。这样,城市风貌的规划就可以大胆应用城市色彩的理论。为更好完成风貌规划,我们在现有城市色彩理论基础上,研发出三大理论工具。即宏观层面的评价坐标——“城市风貌立体”、中观层面的规划内容——“城市风貌网络”、以及微观层面的导则要求——“风貌模式语言”。综上,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城市色彩领域要把跨界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唯有协同创新,才能完成城乡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把我们的城市打造成为爱的生命体。

ABSTRACT

Our country has come toNew Normal now.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But style planning in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system can.t be qualified. Urban color planning are good at m But little know it outsideurban color field and there are many misunderstandings. So, urban color field should take a big step to be in line withurban planning system. The bridge is generalized color. After scientific simplified, the generalized color is urban style.We can use the theory of urban color to do urban style planning.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urban style planning, we researched three theory tools. One is the 'urban style stereoscopic',the second is 'urban style network' and the third is 'urban style model language'.

All in all, inNewNormal, urban color field should take a big step to be in line with urban planning system. So, we canbuild a city fill with love.

关键词 城市色彩规划 城市风貌规划 广义色彩 新常态 跨界

urban color planning, urban style planning, generalized color, New Normal, transboundary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城市色彩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实现了从无到有“零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已有60多个城市公开宣传进行了城市色彩规划。四年过去了,如今实际的数字必定远大于此。但是,城市色彩实践的影响力还远未达到预期。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城市色彩领域若要突破瓶颈、长足发展,就要把跨界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

新常态下,国人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不断增强。人们认识到,只有那些真正反映地域特质、传承文化精神的城乡才能让人“记得住乡愁”。在城市规划,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存量规划中,如何体现城乡文化传承,已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城市规划领域的应对是开始重视城市风貌规划。以往,只有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才必定提到风貌,似乎历史文保才与风貌有关。现在,风貌规划做得多了,但或语焉不详,或错误规划。有的寥寥数笔带过,没有给出怎么做的方法和路径:有的随意规定个“风格”。如某规划要求在中国北方山地呈现美国南加州的海洋气候风貌;在北京南部的住宅区,却被要求做成西班牙风格、英伦风貌。事实上,特定的“风格”是特定地域自然、人文特质以及时代精神的形式表达,不能简单拿来就用。

然而,城市色彩规划在城乡文化传承方面却独具优势。色彩是文化最好的载体,它能联系物质操作与精神表述,把文化传承落地成空间实践。但是,城市色彩领域之外的人并未认识到这些,甚至还有不少误解。鉴于此,在新常态下,城市色彩领域要把跨界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更加主动地与现有规划体系接轨,研发新的理论工具,应对新常态下的需求。

那么,城市色彩规划怎样与现有规划体系接轨呢?需要一个沟通的桥梁,那就是“广义色彩”。应该明确,广义色彩是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它与城市风貌是同构的。

色彩不只是彩色。《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色彩解释为“颜色”。而“颜色”的意思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色彩被解释为“由于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而使物体具有的可视特征”。“可以认为,视力正常的人看周围世界产生的所有视觉印象都能称为色彩,本文姑且称作广义色彩。而我们通常谈及的色彩是高纯度的鲜艳色,这时的色彩是狭义的。广义色彩包括狭义色彩,更包含光影、距离感、质感、干湿感等诸多感知和体验。”所以说,广义色彩是五觉的,是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带给人的综合体验。作为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广义色彩“不但包括我们看到的城市,也包括我们联想到的、体验到的城市。”广义色彩不只存在于二维的表面中,它是多维的,处于时空关系之中,由天、地、人共同决定。

广义色彩的这些特征均由于它能成功联系物质与精神。通过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某一特定色彩可以在空间中显现。同时,色彩与意义直接相连。这一色彩给空间带来别样的氛围。人们看到色彩、引发想象,感受空间的氛围,产生某种情绪,于是色彩就与精神层面沟通了。所以,广义色彩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

那么,城市风貌是什么呢?汉语中,“风”有“风格、风尚、风情、风雅、风骨”等词组,与内在精神联系;“貌”有“面貌、月貌、容貌、相貌、体貌”等应用,和外在现象相关。《现代汉语词典》中,“风貌”解释为“风格和面貌、风采相貌、景象”。城市风貌便是城市的风格和面貌。城市风貌由建构筑物、公共设施、广告牌匾、公共艺术、园林景观、夜景照明等众多要素构成,它们被人的五觉(主要是视觉)所感知。在城市外部空间中的风貌要素,满布着时间的痕迹,它们是处于时空关系之中的,由天、地、人共同决定。

城市风貌的这些特征也是由于它内外兼顾,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中外科学界已发现,人的外在面貌与内部健康联系密切。中医自古就“望闻问切”,看面貌是诊病时首先要做的。英国科学家近期也发现,人脸的皮肤状况反映内脏器官的健康程度。脸色不好、满脸雀斑的人至少是亚健康的。而身体虽健康,但修养不够,其目光也不可能炯炯放光,看起来不会风采动人。城市是生命体,它和人一样也有外部面貌、内在精神。城市的外部面貌通过视觉刺激传输至大脑,引发想象,人们便感知到城市的治理运行是否健康,城市的精神是否凝聚与传承。这个过程与广义色彩的感知完全一致。

借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不妨忽略细节的差异,做一些简化,认为广义色彩就是城市风貌。由于广义色彩是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我们于是可以大胆运用城市色彩的理论,进行城市风貌规划。

有学者已得出研究结论,城市色彩因地域自然光、土壤、植被不同,人们的衣食住行不同,可以分为众多的类型。如光亮的、中等光亮的、阴影的城市,冷、暖色的城市,鲜艳的、高级灰的城市;人文型、自然型、自然一人文型城市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其广义色彩规律不同、色彩关系不同。这些不同是由地域自然、人文直接决定的。风貌良好的城市,其各要素被广义色彩关系统筹为一个整体。人们看到这些广义色彩,便能体验到独特的地域文化。

为更好完成风貌规划,我们在现有城市色彩理论基础上,研发出三大理论工具。即宏观层面的评价坐标——“城市风貌立体”、中观层面的规划内容——“城市风貌网络”、以及微观层面的导则要求——“风貌模式语言”。

风貌的评价不能单纯站在形式感的立场上,需要把具体的风貌放入一个坐标系,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在宏观层面,我们借鉴现代色彩学的理论成果,研发出“城市风貌立体”作为评价一个具体城市风貌的坐标。

“城市风貌立体”是人体验城市的模型,包含四维时空的内容。它基于色立体的结构方式,把人们对一个具体城市多类型(如建筑的、园林景观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等)、多维度(如过去、现状、未来;如道路、边界、标志物等)的印象汇集在一起。每个色块都是一个人眼看到的广义色彩画面。事实上,我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主要是众多视觉画面的集合。色立体的竖轴代表从白到黑的明度变化,“城市风貌立体”的竖轴则表示从纯粹的“自然”到“人一自然”。“城市风貌立体”的平面(即色相环)代表“人”的意志,是纯粹的“人”的一端。于是,“城市风貌立体”的剖面(色三角)便出现四个象限。人的象限、自然的象限、人一自然的象限和理想城市的象限。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它们彼此渗透,交融在一起的部分便是理想的城市。

把具体的城市放入“城市风貌立体”我们发现风貌良好的城市在“立体”中的位置正确、关系清晰。比如巴黎。把巴黎道路、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物的广义色彩画面放入“立体”中,它们集中在理想城市的象限。同时,这个象限与人、自然、人一自然象限都存在清晰的联系。遮阳棚是极昊巴黎特色的风貌要素,它本应属于人的象限。但是,各个商家的遮阳棚并不能人为随意设置。城市规划给出了精心设计的色谱,每家只能选一种色彩。其余的牌匾等色彩只能用中性色(即黑、白、灰)。这样,道路两侧的遮阳棚就有控制地“显”了出来。因此,这个要素既在人的象限,又与理想城市的象限关系密切。

把国内某新城的道路、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物的广义色彩画面放入“城市风貌立体”,现象非常惊人。人的象限集中了太多画面,甚至溢出了;自然、人-自然的象限也分别有画面,唯独理想城市的象限寥寥。原因很明显,这个新城的风貌太多是按照人的意志完成的,从建筑风格到广告牌匾、公共设施、公共艺术等等。与当地自然、文化几乎没有一点关系。面积巨大的人工湖只是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在人-自然间做的事,它与当地自然规律不符。

在中观层面,我们研发出“城市风貌网络”,用于具体的风貌规划实践。城市风貌内容庞杂,容易挂一漏万,更容易抓不住重点。这个网络解决了上述问题。网络的横坐标是人感知城市的要素,即区域、道路、节点、标志物、边界纵坐标是城市风貌要素,粗略地归为六大类,即建构筑物、广告牌匾、公共设施、公共艺术、园林景观、夜景照明。横纵的交点即是城市风貌规划要做的。运用广义色彩的色彩关系、色彩力理论,可以规划不同主题的区域,不同节奏变化的道路等。

把某自然村的风貌放入“网络”中,可以看到没有建筑师的村庄风貌内容不但没有缺项,而且不同区域都有清晰的广义色彩关系。这些清晰、稳定的关系形成了区域的氛围。这就是自然村魅力的源头了。尝试把国内某新城的风貌规划放入“网络”中检验,发现缺项很多。城市体量巨大,人们凭常识会更多注意到点(即节点、标志物),而忘记大面积的区域、边界等。规划不能仅凭常识,运用理性的规划工具,城市风貌规划才能做到位。

最后,也是最接地气的、方便实施操作的,便是一套“风貌模式语言”,用于规划导则的具体要求。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风貌模式语言”,它们来自地域自然、人文,是地域文化的形式表达。实际上,“风格”就是已被发现的、典型的“风貌模式语言”。在广义色彩的统领下,“风貌模式语言”是一个整体。如果在新建城市准确应用它,在旧城更新中精心修复它,我们的城市风貌就能感染人、打动人,最终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风貌模式语言”主要由几部分组成,不同地域有所增减调整。首先是“广义色彩色谱”、“要素色彩关系”,是最抽象的,也是最重要的,它们发挥着整合的作用。接着是“要素组合”,揭示此地域风貌诸要素之间的特殊关系。如尺度。我们在张家口怀来发现民居是亲切的小尺度,而白洋淀的民居则是大尺度。“地方材料”是显著的风貌语言。如山地的石、木,而湿地淀边的则是芦苇、小麦、当地粘土烧的砖。现代建筑如果不能应用这些真实的材料,使用色彩准确的工业替代品也能表达出地域特质。“地方材料”不只用于建筑,也可用在景观园林中。最后是大量的“建构筑物”和“景观物”,可以在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中应用。如门、窗、院落等,甚至地面铺装的做法、柴禾垛。比如门。白洋淀附近民居的门高大、简洁,现代感十足;公建大院的院门门柱甚至直接运用几何形。而怀来民居的门则传统得多。这些看似碎片的风貌细节,在由地域自然、人文决定的广义色彩关系的统领下,成为一个整体,表述着不同城市的独特风貌。这便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最好途径了。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城市色彩领域要把跨界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发挥城市色彩自身的优势,主动打通不同专业的壁垒,解决现有规划体系的问题,不断研发出实践需要的新理论工具。唯有如此协同创新,才能完成城乡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把我们的城市打造成为爱的生命体。

参考文献

王京红.城市色彩表述城市精神.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视觉思维.【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宗白华.宗白华美学与艺术文选.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朱良志编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李泽厚.美的历程.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王建国.城市设计(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王受之.城市史第一部,有机城市.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3

吴良镛等编著.城市环境美学.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

猜你喜欢
新常态跨界
跨界
跨界
跨界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玫琳凯 跨界赢未来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