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茶产业“十二五”成就及“十三五”展望

2016-01-25 05:35叶火香刘林敏
中国茶叶加工 2016年4期
关键词:松阳十二五茶园

叶火香,刘林敏

(松阳县农业局,浙江松阳323400)

松阳茶产业“十二五”成就及“十三五”展望

叶火香,刘林敏

(松阳县农业局,浙江松阳323400)

茶叶是松阳农业支柱产业,关系松阳民生。文章在总结松阳茶产业“十二五”以来取得的成效、制约发展的问题等基础上,就“十三五”期间如何增强松阳茶产业创新动力、提高产业化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出发展思路、目标与措施。

松阳茶产业;“十二五”成效;“十三五”展望;思路措施

中国茶叶加工2016(4):12-16

松阳县位于浙南山区瓯江上游,全县土地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街道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地理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良好生态条件为农业生产特别是茶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1 茶产业发展概况

多年来,历届松阳县委、县政府围绕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的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品牌兴茶、文化兴茶、旅游兴茶、开发兴茶”战略,把茶叶培育成了生态富民产业,开发了“松阳银猴”系列名优茶,百里乡村百里茶是松阳茶叶形象而真实的写照。2015年,松阳茶叶面积达8073.33公顷,良种率95.5%,茶叶产量1.25万吨,产值11.81亿元,茶业综合产值87.59亿元。县境内有被誉为“中国绿茶第一市”的浙南茶叶市场,市场交易额连续8年,交易量连续12年居全省第一,是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2015年市场交易量7.38万吨,交易额47.56亿元,有全国各地4000多名茶商常驻市场,辐射和带动浙江及全国主要产茶地福建、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市60~70万公顷茶园,惠及茶农150余万,销售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

2 “十二五”以来茶产业发展成就及亮点

“十二五”期间,松阳茶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松阳县先后荣获“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绿色生态茶叶之乡”“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全国特色产茶县”“浙江省十大茶叶强县”等国字号荣誉;“松阳银猴茶”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茶”“中华文化名茶”“华东十大名茶”;“松阳银猴”品牌被认定为“浙江区域名牌”“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松阳银猴入驻中国茶叶品牌馆,2016松阳银猴品牌价值19.52亿元,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排行榜省内第4位,国内第17位。2014年,松阳茶产业链成功晋级省级农业示范性全产业链,2016年3月,松阳县6666.7公顷(10万亩)茶叶基地通过农业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验收。“浙南茶叶市场”被授予“农业部定点市场”“中国商品百强市场”“浙江省诚信示范市场”等荣誉,是全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入选全国农事节庆50强和浙江省最具影响力十大农事节庆品牌。

2.1茶叶产能持续扩张,产值健步增长

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8073.33公顷,茶叶产量1.25万吨,一产产值11.81亿元,比2010年7266.67公顷、9100吨、6.43亿元,分别增长了11.10%、37.36%、83.67%。“十二五”期间,引种了“黄金芽”及其它白化变异品种,还有“紫娟”“英红9号”“金牡丹”“紫玫瑰”等茶树新品种,开发了红茶生产,形成了“名茶—红茶—香茶”的多元化产品结构,提高了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建成了省级茶叶主导产业园区和茶叶精品园、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实施了“浙江省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项目、省级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良好的茶叶基地,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松阳以浙江省4%的茶园生产面积,生产出占全省6%的茶叶产量,实现了占全省8%的茶叶产值;形成了“全县4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50%的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的农业产值来源于茶产业”产业发展格局。

2.2机械化生产步伐加快,加工水平显著提升

为解决劳动力紧缺,劳动成本上升问题,“十二五”期间通过技术与政策相结合,紧紧抓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机遇,大力推进茶产业“机器换人”工程。从2012年开始,开展了机采机剪配套技术研究,编制了《松阳县茶叶机械操作手培训材料》《茶叶修剪和采摘机械使用及机械作业管理办法》等系列材料,制定了《松阳香茶机械化采制技术规程》,稳步推进茶园机械化作业。2012~2015年,建立优质绿茶机采机制核心示范基地约35公顷,辐射推广约167公顷,节省劳力9.36万工,综合效益比非项目区提高18%。同时开展加工技改提升、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研究,推进茶叶加工由单机作业向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转变。目前,已研制生产松阳香茶连续生产线2条,扁形茶连续生产线3条,红茶连续化生产线3条;优化改造茶厂160家。被认定为省示范茶厂4家,省标准名茶厂5家,通过生产许可认证茶厂15家;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4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有4家企业分别通过了ISO9001、ISO14001、HACCP和ISO22000等认证。

2.3标准建设与溯源管理并进,质量安全有序推进

首先扎实推进茶叶标准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制订颁布《松阳银猴系列茶生产技术规程》县级地方标准和地理标志产品《松阳茶生产技术规范》省级地方标准,规范了松阳茶叶生产。从2011年开始,全面推行茶叶统防统治工作,防范茶叶农残风险,目前全县5333.33公顷茶园实现绿色防控,2013年松阳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茶叶绿色防控示范区。工商、质监、卫生、农业等部门按职能分工对茶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工商部门抽调专门工作人员进驻浙南茶叶市场,实施全天候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市场流通过程中的不法行为。质监部门加强对全县各茶叶加工厂、加工户的管理,开展加工环境整顿工作,推行清洁生产,对加工环节实施定期监控。农业部门每年发布茶树病虫害防治推荐使用农药,组织茶叶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和农业投入品集中执法行动,加大对农资源头的巡查力度和茶青的抽检密度,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质量。乡镇政府实行干部分片包村、分头负责,加强对加工户的管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其次注重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为实现“从茶园到茶杯,从茶杯到茶园”的全程双向监控,搭建茶叶溯源、监管、查询为一体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2011年累计投入1200余万元在浙南茶叶市场建设了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对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实施定期监控和抽检,以确保茶叶质量安全。2012年在浙南茶叶市场启动了茶叶质量IC卡溯源管理,实现了茶叶销售环节质量可追溯。2012年下半年开展农资监管平台建设,至今已有101家农资经营单位建立了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农业投入品备案审查、动态实时监管、购销和使用实名登记、产品质量追溯等制度。

2.4市场体系日渐完善,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夯实

“十二五”期间,紧紧依托“中国绿茶集散地”这个牌子,建立了绿茶价格指数信息发布平台,成功培育了浙江省交易量最大的茶叶市场。如今的浙南茶叶市场拥有完整的电子商务、信息网络、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2015年交易量7.38万吨,交易额47.56亿元,辐射浙江、福建、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其次,建设了全国首创的茶青市场。目前全县95%以上茶青通过市场流通,有效地推进茶叶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细化了产业分工,加快了科技技术的应用。在建好、管好县内市场的同时,制订了扶持政策,鼓励茶商到省内外城市设立松阳茶专卖店,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济南、石家庄、青岛等城市建立了50多家,与外地市场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和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了松阳茶与全国各大市场的对接;在实体市场建设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网络营销市场,实现“网上”与“网下”同步推进。2013年松阳香茶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建成并投入运营,2015年该交易平台香茶成交量7638万公斤,交易额达116.4亿元。2014年开通了网上浙南茶叶市场,入驻茶企130家,2015年实现交易额10518万元。通过浙南茶叶市场、茶青市场、县外营销窗口、电子商务网络市场等建设,一个“以浙南茶叶市场为中心、乡镇茶青市场为骨干、县外茶叶直销窗口为依托、网上销售及上市交易为补充的茶叶市场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2.5产业空间不断拓展,总部经济初现雏形

按照“有限空间,无限发展”思路,挖掘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优势资源,鼓励一批茶叶种植栽培、加工生产、销售流通的“松阳茶师”走出去拓展市场,培育“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的特色茶业总部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有600多名善经营懂管理的茶师将松阳优质茶苗引种到贵州、湖北、四川、江西等多个茶叶产区,建立了3300多公顷茶叶基地,建成茶叶加工厂60余家,回乡销售茶叶量占浙南茶叶市场销售量近2成。目前,松阳茶叶加工中40%茶青、绝大部分精深加工原料和浙南茶叶市场80%的茶叶来自县域外,茶业总部经济初具规模。

2.6公用品牌日益壮大,品牌价值逐年增长

“十二五”期间,茶叶公用品牌建设扎实推进。在2000年初推出“松阳银猴”大品牌的基础上,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力打造松阳茶叶品牌。在县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投入巨资打造“松阳银猴”品牌,组织企业参加各大中城市的茶博会以及一些国外的茶事茶会活动;2008年开始,连续9年举办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综合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开展品牌推介宣传。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形成特色销售产品及市场的同时,抓住时机于2011年、2015年成功注册了松阳银猴、松阳香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做大做强以“松阳银猴”为高档茶、“松阳香茶”为大众消费茶的品牌体系,形成具差异化和精细化的产品,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松阳茶叶。如今的“松阳银猴”茶先后荣获中国文化名茶、浙江十大名茶等20多项桂冠,“松阳银猴白茶”是国务院紫光阁会议接待指定用茶;“松阳银猴”品牌被认定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具经营力茶叶区域品牌”,2016品牌价值19.52亿元,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四,是“浙江区域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松阳香茶”以“条紧、色绿、香高、味浓”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成为内销市场极具吸引力的一种优质绿茶,改变了大宗茶销售不畅,效益不高的局面,深受市场和广大消费者青睐。

2.7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产业链模式形成

“十二五”期间,茶产业已由传统的一、二、三产向前延伸至茶机制造业,向后拓展至茶叶精深加工、茶休闲养生、茶馆、茶旅游等领域。目前,松阳有规模茶机制造企业6家,生产茶叶智能扁茶机、理条机、颗粒燃烧机等茶叶机械;入驻茶叶精深加工园区企业2家,主要生产茶粉、茶宁片、茶多酚片、茶爽等茶叶产品;此外,已成功开发生产了茶酒、茶叶熏腿、茶叶香肠、茶叶酱油肉、茶叶年糕等茶叶食品;茶叶菜肴不断丰富,茶餐饮甚是火爆。茶园骑行、茶乡游等茶旅融合业态不断形成,加快了茶叶多元化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有效地推进了茶业转型升级。在2012年国际(杭州)茶资源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上,速溶茶粉、茶叶香肠获得科技奖,茶叶年糕、茶叶熏腿获得创新奖,2015年茶叶精深产值达4.6亿元。2014年《松阳县松古盆地省级农业综合区茶叶全产业链提升建设》成功申报省农业重大项目。2015年酝酿的茶香小镇建设规划于2016年1月成功列入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茶香小镇建设将实现“三产联动、三生融合”。

2.8茶文化研究不断推进,内涵不断丰富

2011年成立了松阳茶文化研究会,开展茶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挖掘整理了一些茶文化资料,推进茶文化与道教、耕读、养生等文化融合发展,丰富茶文化内涵。通过挖掘整理一些茶文化历史资料,推出丰富多彩的茶舞蹈茶歌曲等大众文化节目,编辑茶文化书籍,创作并唱响《松阳茶歌》,制作微电影《来自远方的茶》等,全面普及推广松阳茶文化。

3 “十三五”松阳茶产业展望

松阳茶产业规模效益协同发展,但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茶园防灾抗灾能力弱、茶园管理机械化水平较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茶叶精深加工有待深入,品牌经营主体培育、茶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等面临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都有待于“十三五”期间解决和突破。

3.1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将以增强茶产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转变增长方式为途径,以打造品牌文化为手段,按照“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产业定位和“质上提升、链上延伸、服务提高”的总体思路,积极倡导“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理念,以整建制创建全县域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契机,致力将松阳打造成集“生态茶园科技示范、精深产品研发制造、茶园休闲旅游、产品交易集散、茶业人才集聚”为一体的全国茶产业强县。

3.2建设目标

以“基地设施化、管理生态化、加工园区化、产品品牌化、销售市场化”为发展目标,全面实施“技术规范、产品标准、区域品牌”,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打造百亿松阳茶产业。

3.3发展措施

3.3.1坚持科技兴茶,增强茶产业创新动力

一是深入开展标准化茶园提升工程。结合园区及项目建设实施茶园换种改植、优化品种结构等工作,同时完善茶园路沟渠、防护林等基础设施;开展茶叶专项气象服务和茶叶气候品质认证,做好茶园物联网智能化应用试验的试点工作,逐步将茶园建成为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适应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的茶叶标准园。二是加快推进茶园作业管理机械化。以全省实施“机器换人”战略为契机,积极推进茶园耕作管理机械化,让中低档香茶机械采摘取得较大进展,使名优茶机械采摘有新的突破。三是深化茶叶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以“绿色防控”为方向,综合运用生态控制、生物治理、理化诱控、免疫诱抗等技术,实现茶叶统防统治,严格抓好农资源头管理,加强农资市场整顿。继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引导茶农冬季施用有机肥,做到科学合理搭配使用肥料,改良修复土壤,营造高效、安全的茶叶生产环境。四是实施茶园复合生态生产。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提倡发展复合生态茶园,促进单一的茶叶种植向“大茶业”、“立体式”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拓展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3.3.2坚持龙头兴茶,提升茶叶产业化水平

一是强化三大茶叶加工园区建设。严格按照《松阳县茶叶初加工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松政发〔2015〕34号),加强茶叶初加工规范管理,在对原有的规模初制茶厂实施清洁化生产设施改造、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改进、茶叶保鲜冷藏设施建设等的基础上,强化初制加工园区、茶叶精制加工园区及红茶加工园区等三大园区建设,引导分散的茶叶加工户向加工区集聚,提高茶叶规范化、标准化加工水平。二是积极开发茶叶精深加工产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参与投资开发茶叶精深加工产品,重视低档茶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开发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实现从传统饮用向医药保健、食品、日用化工、养殖等领域综合利用扩展。三是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3.3.3坚持市场兴茶,夯实茶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夯实茶叶市场营销网络。完善提升浙南茶叶市场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继续支持重点产茶区茶青市场建设;鼓励和扶持本地茶叶企业、经销大户到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实施“电商换市”工程,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茶叶电子商务发展,拓展茶叶销售渠道。二是加快现代物流园建设使用。做好现代物流园区后续建设完善工作,尽快投入使用,实现松阳茶叶“走全国,卖全国”。

3.3.4坚持品牌兴茶,提升茶产业竞争力

继续办好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发挥中国绿茶集散地的优势作用,做好“松阳银猴”、“松阳香茶”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做大做强以“松阳银猴”为高档茶,“松阳香茶”为大众消费茶的品牌体系,建立公用品牌管理网络服务平台,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同时,积极争取将松阳列入浙江龙井茶产区,将松阳的扁形茶(银猴龙剑)更名为浙江龙井,更大限度地发挥松阳扁形茶效益。

3.3.5坚持文化兴茶,提升茶产业软实力

加强松阳茶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整理,建立茶文化资料库;编辑出版相关专著,推进茶文化普及;加快建设相关茶文化展示中心和体验中心,培训相关茶文化演示人才,组建茶文化演艺队伍,不断拓展松阳茶乡的内涵和外延。鼓励茶叶企业和社会投资者发展茶馆业,提升茶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3.6坚持旅游兴茶,拓展茶产业新业态

一是发展建设一批茶园观光、农业综合体等新型业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以农旅融合发展为主线,积极谋划和推进一批农业观光、度假、运动、休闲等农业综合体项目,培育新型农旅结合业态。二是加快茶香特色小镇建设。以松阳县新兴镇万亩无公害名优茶生产基地和千亩有机茶生产基地为依托,以自行车运动项目为引导,结合茶园观光、茶园品茶、采茶制茶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围绕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规划建设一批茶叶旅游项目,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带动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Review of Songyang Tea Industry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Its Prospect for the 13th Five-Year Plan

YE Huo-xiang,LIU Lin-min

(Agricultural Bureau of Songyang,Songyang 323400,China)

As the pillar agricultural industry of Songyang County,the growth of tea industry concerns the livelihood of farmers in the county.This paper,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effectand restraining factors regarding the tea industry in Songyang County during the“12th Five-Year Plan”period,proposed ideas,goalsandmeasures in how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dynamics,improve tea industrialization level,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during the“13th Five-Year Plan”period.

Tea industry of Songyang County;Effectof“12th Five-Year Plan”;Prospect for“13th Five-Year Plan”;Developmental thoughtsandmeasures

TS272.5;F307.12

A

2095-0306(2016)04-0012-05

2016-07-01

叶火香(1970-),女,浙江松阳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及茶叶产业化工作。

猜你喜欢
松阳十二五茶园
茶园飘香
何处是松阳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楼上楼下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松阳:以科技为引领 推进产业转型林业增效
田园松阳 宜尼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