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学习状况分析与教育研究

2016-01-26 02:39辛建中
学周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习现状教育研究贫困学生

摘要:高校家庭贫困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中,得到了国家相应的经济资助,部分解决了贫困生经济上的问题;随着资助与贷款额度提高,为高校贫困生减轻了因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贫困学生在学校相对显示出的弱势状态,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各方面资助。贫困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未来发展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更多关心与帮助。大多数贫困生在校学习成绩突出,少数贫困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及格甚至于不能顺利毕业问题,是需要高度重视与分析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贫困学生 学习现状 教育研究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7.010

高校在录取新生时实行了各种绿色通道,使更多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上大学的机会。目前高校建立健全了资助体系,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减轻了贫困家庭学生较大的经济压力。面对家庭经济上的压力,大多数贫困生能够在辅导员的帮助关爱下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整,变压力为动力;但少数贫困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业与经济压力、心理与环境、学习方法与专业教学等各种关系,以致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学生基本现状分析

大学生承载并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责任,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而大学生综合素质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学习。贫困学生尤其需要我们关注和培养,他们因家庭背景处于弱势,但有着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只是暂时的经济困难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大多数贫困生学习成绩优异,但仍有少数贫困学生因各种原因成绩不理想。在学习动机、学习倦怠和学习能力方面等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贫困学生在学校中约占17%,高校理应做好贫困生群体的助学工作,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更要做好贫困生在校学习、做人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不仅减轻经济上的压力,还要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业上困惑与未来升学就业的忧虑。

(一)高校家庭贫困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是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基础。通过科学准确地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使得学生资助工作有了实效性。高校建立的贫困生档案管理库的大学生80%以上学习成绩突出,学习目标明确,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学金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并期望毕业后谋得一份较好的工作,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但仍然有少数贫困学生在学习上有自卑感,或原有文化基础不扎实,或未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环境,学习主动性不强烈,参与学习问题讨论及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30%的贫困学生自我感觉理论尚可,但实践能力不强。尤其是江苏省外的贫困学生,在外语和高等数学学习上,大多数成绩不理想,需要通过补考或重修。

(二)高校贫困学生生活状况

高校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及边远地区,家庭经济收入低,难以提供学生较多的生活费用;家庭人口较多且子女上学费用高是农村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占近40%;家人因病致困的约占50%。来自城镇的贫困学生中,父母下岗、单亲、无固定收入是家庭经济困难的最主要原因。贫困生中贷款交学费的约40%,在校期间有国家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等经济来源。贫困学生的月消费在400—600元的占60%,占主要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月消费水平也略有增长。而月消费低于400元的占12%,贫困学生生活消费主要为生活必需品支出。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节俭,很少向同学借钱消费,计算着自己在校生活上一切开支。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涨,大多数贫困生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特别是寝室同学关系上,先比较封闭,婉拒师生善意的同情,随着时间推移,同学之间关系密切,以及自我心理的调节,贫困学生这种精神上压力逐渐减轻,原有的种种心理障碍也有所消失,变得积极主动,学习上更加刻苦,学习成绩和获得的奖学金等荣誉使他们有了自信心。但有少数贫困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经济上的拮据使他们不得不为在校生活犯愁,内向的性格又不愿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生活相对封闭,再加上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会变得更加孤立,参与校园社会活动的热情不高,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及时给予帮助关心;更有的贫困生因家庭贫困对社会产生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四)贫困学生中学习方面两极化成因

分析

大多数贫困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少数贫困生由于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导致学习成绩差,甚至于荒废了学业。这部分贫困学生性格、沟通能力、人生观与大多数同学有区别,特别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及时帮助,耐心细致,观察关爱他们的变化,多与他们交流,多给他们帮助,理解他们的困惑,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带给他们更多无形压力,所以为他们寻找勤工助学的岗位,积极落实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及学费减免等,就显得刻不容缓。能帮助解决生活费用,便能极大促进他们在学习上主动性。而来自同班同学的比较,则需要辅导员认真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个别贫困家庭学生会因自己在相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比较中,产生郁闷、自卑、偏执、焦躁和孤独等情绪,心理压力过重的贫困学生,产生的问题更加突出,而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的耐心、细心、关心,需要同学们的配合与融合,逐步形成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助友爱的氛围,使之消除顾虑,提升贫困学生的自信心。

在国家资助、学校帮扶的同时,辅导员理应创造轻松欢快、安全融洽的心理支持。在对贫困生积极落实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的同时,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及早加强思想情感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对于贫困学生,学校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是非常必要,可能物质上的帮助无法完全解决问题,则需要更多的精神帮扶和关爱。辅导员鼓励班级同学多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尊重他们,在班级中积极营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增强贫困学生的认同感和安全感,更能激发贫困学生在学业上不断追求的动力。

二、高校贫困学生因心理因素形成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状分析

高校贫困学生大多数具有乐观的心态和远大理想,能够认清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需要自己的努力奋斗来改变,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班级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正视目前生活上的暂时困难,自强不息,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劳动,并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以做兼职工作或家教等形式赚取生活费或学费,他们学习刻苦努力,成绩总体上优良,在校获得奖学金的概率较大,专业技能较强,在同学们起到带动作用。但是,有个别贫困学生,由于心态没有摆平,经济上又不如同学,或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往,一旦在学习上受到挫折,便会怨天尤人,总感到不公平,自觉被人歧视,各种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产生抱怨,甚至于有了报复心理。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厌学、旷课、消沉便是个别心理问题贫困学生的现状。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应及时针对这部分贫困学生进行介入干预和心理思想上教育,采取心理疏导、个别谈心和心理训练等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并持续跟踪,除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外,还要结合贫困学生心理贫困,更多地属于适应性和发展性的情况,主动联系他们,与之交流,从贫困学生心理上消除所存在的不良倾向,赞扬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努力向前,辅导他们学习并克服困难。

三、高年级的贫困生相对于低年级的贫困生对贫困的认知有较大差异

高校贫困学生中,大多数贫困学生提到在刚进大学校门时,对“贫困生”一词非常敏感,自卑心理很强。在访谈中有不少学生讲到在高中时期,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当地相似,高中同学家庭经济相差不多,学习任务就是迎接高考,考取一所理想大学就是目标。但上了大学,较高的学杂费及平时生活费给家人带来了压力,又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及靠近城市的大学校园,所产生的反差让他们一时无所适从,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使他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经济上的相对贫穷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羞耻感,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心态渐渐趋于平稳与成熟,不再像以前那么敏感,即将毕业的贫困学生当中都表示现在心态比刚到学校时好了很多,没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

对于刚进高校新生,辅导员班主任在第一次班会课上,应重点讲解国家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学校奖助政策,宣传往届家庭贫寒的优秀毕业生立志成才事迹,“逆境砥砺人格,君子自强不息”,家庭贫困是相对和暂时的,学无止境,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特别是沟通能力,在毕业时有更多资本走入社会,选择工作或继续升学,规划好人生道路。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进入大学学习是一个人生新的转折点,大学新生都在同一起点上,明确自己努力目标,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高校学习任务重,教学速度快,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教师的辅导也相对少了,更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尽快完成学习方法与角色的转换。

对于班级贫困学生群体,辅导员应及早组织开好贫困学生的专题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细致讲解国家资助政策及学校的各项帮扶资助体系,教育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引用许多“寒门学子”“逆境出人才”事例,激励大一贫困学生,为他们做好学业规划,在座谈中细心观察每一位贫困学生,对他们的性格有个初步了解,之后再与个别贫困学生做单独交流沟通,有必要为他们及早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和建立长期的结对帮扶关系。总之,要避免家境贫寒的学生因自卑心理而导致自我封闭,对言语敏感,产生焦虑,在学习上缺乏恒心和自信,导致成绩不理想的状况出现。

四、从心理因素分析高校少数贫困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

(一)和谐的人文环境,对贫困学生心理有着外部影响

目前高校有着现代化的建筑设施,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和学生公寓等建筑漂亮新颖,内部设施宽敞明亮,现代气息浓厚。校园里绿树环绕,花草鲜艳,柳树依偎河边,大学生包括贫困学生徜徉在优美校园内生活与学习,潜移默化地对贫困学生起到心灵净化的作用。校园里高雅的艺术文化活动,高水平的人文讲座,朝气热烈的文体活动等贫困学生起到良好影响。举止优雅、文明礼貌的广大师生对大学生成长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保护好校园环境,打造民主文明和轻松的人文环境,走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那种友善、关爱、互助真诚,会让贫困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从而缓解和消除精神上的压力。

(二)对贫困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精神

帮助

在辅导员的组织下,吸收鼓励贫困学生加入各种学生组织,各种社团大学生来自不同年级包括贫困学生,并协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学生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形成互助氛围。社团中一般由心理素质好、领导力强、积极阳光的学生担任社团组织社长,并指导其组织各类互助活动,带领社团整体向上。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力量,组织社团成员开展同伴互助、互助学习坊等活动,培育了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如在心理调节方面,通过小型、深度的分享会宣泄负面情感、共同分担烦恼、消解不良情绪;在学习方面,高年级的帮助低年级的、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推动共同进步。

帮助他人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克服自卑感、无用感的有效抓手。学生组织或社团在开展服务志愿活动中,也为贫困学生帮助他人提供了平台,传递了“受助者”也能“助人”的理念,引导他们在关注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心理脱贫”,焕发青春色彩。

(三)及时疏导,尽快适应于新环境

高校贫困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障碍,随着年级的增长,加之高校环境,辅导员的教育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一般会逐步摆脱心理压力。但是,在新生入学时,特别需要心理指导。除心理健康课学习外,辅导员运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教师的特殊地位,采用多种形式与新生交流思想,跟踪服务,处处关爱,积极引导,缓解大一贫困学生在新的环境下所产生的烦躁、压抑、自卑等情绪,及时使贫困学生宣泄和释放情绪,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为贫困学生的心理脱贫和健康成长创造轻松愉悦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毛晓华.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1(6).

[2]刘文伟,张锡钦.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3]周菲.高校贫困生身份建构、群体认同与应对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5(5).

本文系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5/2016年度党建与思政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辛建中(1959- ),男,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辅导员。

(责编 张亚欣)

猜你喜欢
学习现状教育研究贫困学生
立足职高学生特点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职英语课堂学习现状及课堂学习动机激发对策研究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