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采薇》正义探究

2016-01-28 07:38牛芳芳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山西忻州034000
名作欣赏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王采薇戍边

⊙牛芳芳[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山西 忻州 034000]



《诗经·小雅·采薇》正义探究

⊙牛芳芳[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山西忻州034000]

摘要:对于《采薇》的主旨,近代著作和高中语文教参中都认为是“戍卒还归说”;而清代以前的许多著作则认为是“遣役说”,本文对《采薇》的主旨进行了探讨,认为“遣役说”更为可信。而当前语文教学中对《采薇》的理解单一片面,未能对典籍文献深入考究,笔者对此现象深感担忧,撰此文希望引起语文教学研究者的重视。

关键词:《采薇》戍役还归说遣役说正义探究

《采薇》作为《诗经·小雅》中的名篇,为历代学者所研究。然而对于这一诗歌的内容,却产生了极为不同的理解,这非常值得人深思。对于《采薇》内容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即“戍卒还归说”“劳役说”“遣役说”。

“戍卒还归说”认为《采薇》是戍卒还归,戍卒归者自作。如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写:“此戍役还归之诗”①;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在《采薇》下注:“戍役归也”②;唐莫尧《诗经新注全译》云:“戍卒怀归,还家路上发出的哀叹。”③

“劳役说”认为《采薇》是以劳戍役。如明何凯《诗经世本古义》云:“《采薇》劳戍役也,周公季历以戍役伐戎获捷而归,代为述征之辞以劳之。”④

“遣役说”认为《采薇》是遣戍役时所唱的歌。如毛传云:“《采薇》,遣戍役也”⑤;宋朱熹《诗集传》在诗的第一句注解中写:“此遣戍役之诗”⑥;宋段昌武《毛诗注解》云:“《采薇》遣戍役也”⑦;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云:“故歌《采薇》以遣之”⑧;宋苏辙《诗集传》云:“《采薇》,遣戍役也。”⑨

在这三种观点中,又以“戍卒还归说”“遣役说”为主。从现有资料来看,明清以前,“遣役说”被广泛认同,而“戍卒还归说”自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开始,到近现代逐渐成为主流。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写:“诗明言‘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语,皆既归之词;岂方遣即已逆料其归时乎!又‘一月三捷’,亦言实事,非逆料之词也。”⑩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盖以诗中明言‘曰归曰归’及‘今我来思’等语,皆既归之词,非方遣所能逆料者也”,又写:“今何幸而生还矣,且望乡关未远矣。于是乃从容回忆往事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一转而时序顿殊,故不觉触景怆怀而。诗意若此,何可以人代言耶?故以戍役归者自作为近是。”⑪近代著作如唐莫尧《诗经新注全译》中写:“从诗文来看是戍卒怀归。”⑫由此可以看出,“戍卒还归说”是根据诗文内容来理解的。诗中“曰归曰归”等表达,以及卒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从字面意思来看,的确是归者自写。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整首诗歌,诗意比较清晰,现在高中《语文》课本及教参中,也广泛采用这样的分析。《采薇》反映了“战士思乡厌战情绪”,教学中,普遍认为“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等是造成戍边战士久戍思归的悲剧根源,诗歌表达了战士的思乡之情和厌战情绪。

既然诗意如此,为何朱熹、苏辙以及郑玄却都认为是“遣戍役”呢?这值得深思。经查阅典籍研读考究,笔者认为“遣戍役”说更为可信,更符合诗歌原意。

首先,从《诗经》的整体结构来看,《采薇》被选进《小雅》,如果是“戍卒还归说”,批判戍边,《采薇》不应编排进《小雅》。这样的观点也有很多人提出,例如程俊英《诗经译注》:“从诗的语言艺术和风格来看,很像《国风》中的民歌,不像周初的作品。”⑬那么《采薇》是否真的是收录错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经》各部分都是一个整体,逻辑严密,就《采薇》而言,其被选进《小雅·鹿鸣之什》,前篇为《天保》,后篇为《出车》《杜》,郑笺云:“歌《采薇》以遣之。《杜》勤归者,以其勤劳之故,于其归,歌《杜》以休息之。”⑭说明这几篇是一个整体。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中写:“《小雅》文王诗九篇,《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义各有当,非苟而已。”⑮从这些可以推断,《采薇》被误编进《小雅》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从诗的内容上看,孔颍达疏云:“言命将帅遣戍役者,将无常人,临事命卿士为之,故云命也。其戍役则召民而遣之,不待加命,故云遣也。命将帅所以率戍役,而序言遣戍役者,以将帅者与君共同忧务,其戍役则身处卑贱,非有忧国之情,不免君命而行耳。文王为愧之情深,殷勤於戍役,简略将帅,故此篇之作,遣戍役为主。”又写:“此遣戍役,豫叙得还之日,总述往反之辞。汝戍守役等,至岁暮还反之时,当云昔出家往矣之时,杨柳依依然。今我来思事得还返,又遇雨雪霏霏然。既许岁晚而归,故豫言来将遇雨雪也。于时行在长远之道迟迟然,则有渴,则有饥,得不云我心甚伤悲矣。莫有知我之哀者,述其劳苦,言己知其情,所以悦之,使民忘其劳也。”⑯很显然孔颍达认为《采薇》的主旨为“遣戍役”。然而《采薇》为谁所唱呢?实际上,从毛传中看,《采薇》是文王所做,“遣戍役”也是文王来“遣”。那么既然是派遣士兵出征,不应该是气势雄壮吗?《采薇》整篇读来却是以“悲”情为主,这样如何能让出征的士兵有气势?现代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的都是正义之师携气吞山河之势,迎敌出击,得胜而归,似乎在“遣”时都应该高歌“雄赳赳,气昂昂”,但周文王的用人逻辑却不是这样。《尚书·康诰》说:“爱护百姓好像保护刚出生的婴儿。”《采薇》之所以“悲”是因为周文王对百姓不舍。戍边时因为猃狁作乱和纣王的差遣,周文王深知戍边之苦,即使得胜而还,也必九死一生,艰苦之极。试想,如果文王在临行前送别宴上高歌《采薇》,对将士们说:“你们去戍边,抛家舍业,野菜充饥,九死一生,但是有什么办法呢,猃狁作乱使我们不能安定地生活,纣王又不停地来差遣。即使大家得胜归来,我心中依然伤感和悲痛。大家的辛苦和艰难,我是知道的,我对你们的不舍,又有谁能理解呢!”这肯定会对戍边将士产生积极的影响。毛传在“我心悲伤,莫知我哀”后注:“君子能尽人之情,故人忘其死。”程颐曰:“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动矣。”范曰:“人情之所患者,莫切于饥渴,莫知我哀言民之不得其所而无告也,予于采薇见先王以人道使人,至后世之使人则牛羊而已也。”周文王这种鼓舞人的方式,在周武王身上也得到了印证。对比《尚书·牧誓》和《尚书·甘誓》《尚书·汤誓》发现,同是大战出征前的鼓舞士气,《甘誓》《汤誓》中记载夏启、商汤在鼓舞士气的最后均言“孥戮汝”,即“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的命令,我就把你们降为奴隶或杀掉你们”。而《牧誓》中武王言:“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即“你们如果不努力,你们自身就会被敌人所杀”。同样是作战前的动员,周武王站在关心人民的角度上,也体现出和文王一样的“人道使人”。近现代很多著作认为“遣戍役”的观点十分牵强,原因就在于对“此诗为谁唱”,“如何起到对戍卒‘遣’的作用”的认识有偏差。

本人才疏学浅,写此文并非要对《采薇》主旨下定论,只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此非常担忧。从研究古籍的角度看,汉代的人对于先秦的理解,恐怕比今人更能贴近原意。既然诗的研究从《毛诗注疏》开始,就应该正视其对诗的理解。从《毛诗注疏》《诗集传》《毛诗稽古编》《诗经原始》《诗经通论》等一路研究看来,对于《采薇》主旨,的确是存在争议的。而近现代出版的著作中,几乎不提“遣役说”;高中语文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间接提到了“遣役说”,却写道:“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的创作的时代,《毛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动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⑰个人觉得这样的写法有不妥之处。因为程颐是在认为《采薇》为文王所写的前提下以为此诗是文王“遣戍役”所歌,可见文王对戍边生活非常了解,文中忧民之情很明显。教参却先入为主地认为文章是戍边士兵所写,从诗中自然体会不到在位者的忧民之情,所以认定“上能察其情”是附会之辞。教参未能对典籍文献全面分析,自然逻辑不严密,观点不能使人信服。

朱熹《诗集传》、段昌武《毛诗注解》以及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在著作最后都交代了其他学者的看法,我们现在能否效仿古人或者更进一步,在《采薇》课文之后将现有的观点和出处都注明,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采薇》主旨。教学参考中对《采薇》主旨的理解,是否也应将几种观点做详细的说明,这些都值得我们再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①⑩(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卷九,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顾颉刚标点本。

②⑪(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0—342页。

③⑫唐莫尧:《诗经新注全译》,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8月第一版,第364—368页。

④(明)何凯:《诗经世本古义》卷六,殷文丁之世诗五篇第1页。

⑤⑭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卷九之三。

⑥(宋)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7月版,第99—106页。

⑦(宋)段昌武:《毛诗注解》,卷十六,第32—39页。

⑧⑮(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卷九,第18—20页。

⑨(宋)苏辙:《诗集传》,卷九,第11—13页。

⑬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8—261页。

⑰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作者:牛芳芳,本科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教师,中教二级,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文王采薇戍边
致喀喇昆仑戍边卫士
卫国戍边英雄家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谪戍边疆的林则徐
读典
“采薇”意象释疑
文王《诗经·大雅》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妖藤
妖藤
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