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研究热点与进展

2016-01-28 07:02浦义俊吴贻刚
浙江体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转型理论研究

浦义俊,吴贻刚

(1.常熟理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熟 215500;2.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近五年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研究热点与进展

浦义俊1,吴贻刚2

(1.常熟理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熟 215500;2.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五年来我国体育学术研究领域逐渐升温的一大热点论题“体育发展方式转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学者对该论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支撑;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与经验;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方向、内涵与原则;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原因与对策等四大热点领域方面。基于此,分别对四大领域进行了归纳、提炼与分析,以期适时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最后,总结了研究得失,并进一步探讨了今后可行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研究;理论

收稿日期:2014-09-06

作者简介:浦义俊(1983—),男,江苏常熟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竞技体育管理.

通讯作者:吴贻刚.

文章编号:1004-3624(2015)01-0008-06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献标识码: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on a hot topic "rising research field of sports academic our country nearly five years of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topic of the Chinese scholars mainly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in the history; experience of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development background, direction, meaning and principl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transition problem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ur hot fields. Based on this, respectively in the four fields are summarized, refin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dynamic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is field.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gains and losses, further discusse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feasible.

Research Hotspots and Progress of our Country Sports

Development Way Transformation in Nearly Five Years

PU Yi-jun1,WU Yi-gang2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2.College of P.E.and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Key words:sports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theory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此背景下,加快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也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在该时期发展的一条主线,《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指出,应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1]。可以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即2011年,我国就从国家体育政策高度明确了今后五年的体育发展与改革方向。而与我国的宏观体育政策相比,体育发展方式转型方面的学术研究也并未滞后,早在2008年前后,我国体育学研究者便已经对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问题有过论述,可以说是点燃了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研究领域的星星之火。然而,该领域真正成为体育学术界研究热点则始于2010年,在之后的五年中,相关成果陆续问世,最终形成了颇有影响的学术热潮。由于核心期刊刊载论文具有较好的时效性、前沿性、学术性和权威性,笔者将以近五年刊载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逻辑归纳与分析,对近些年来我国有关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以期提炼思路,抛砖引玉。

1热点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支撑

“发展方式转型”起初是一个经济学领域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领域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与构想,而党中央在“九五”、“十五”、“十一五”以及“十二五”期间则逐渐提高了对这一思路的重视程度,并且进一步完善了其表达。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时下较为常用的概念。随之,“发展方式转型”便在其他领域被广泛运用开来。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体育事业发展中,以“奥运争光”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发展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被很多地方政府变相利用,扭曲了对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目标追求,进而形成了对“政绩体育”、“锦标体育”、“金牌体育”等似同一味追求GDP发展速度的亚健康体育发展方式,因而“体育发展方式转型”问题成为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绕不开的重要课题。在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探讨上,其首要的基础性问题便是要寻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理论基础的夯实是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基础与前提,关系到转型的方向、结果和最终效率。当前,我国学者在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支撑选择上,存在着两种主流的理论研究倾向,第一种是对党建重要思想理论的倾向。第二种则是对经济管理相关理论的倾向。

党建重要思想理论层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理论基石,因而党的重要理论思想成为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理论基础甚至是核心理论也就毫无争议了。当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首要理论基石。如刘玉便指出,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解读是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理论核心[2]。又如朱建清则论述了科学发展的深刻历史与理论内涵,并侧重结合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史及发展问题,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事业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性[3]。再如马德浩等也指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重要指导意义,并认为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需要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具体内涵[4]。总之,上述学者均肯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高度和指导意义,所不同的是论述的视角和背景不同,如有的是基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有的则更加侧重近现代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有的则侧重科学发展观本身的时代内涵与特征。综合而言,这些研究都具有较好的宏观参考价值,在学理性和方法论上各有侧重,基本能够体现出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方向和思路。

由于“发展方式转型”本身就是经济管理范畴的概念,因此经济管理理论可以称之为“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母体。故当前关于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相关理论主要还是沿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相应经济学和管理学概念、模型和理论。如马德浩等引入了经济学概念“刘易斯转折点”,通过分析我国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这一转折点背景,指出应适时转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方式,并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上应有所作为,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5]。可以说是从人口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宏观探索。另外,马德浩等还基于“顶层设计”的宏观经济学概念指出了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构想,即认为基于“顶层设计”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要立足现实、树立理想、明确方向、选择方式、规划进度、把握重点,方能保证改革的“按期保质”完成[6]。又如何强则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探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指出以持续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成果共享、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为主要内涵特征的“包容性”增长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7]。再如辜德宏等则引入了“内生式发展”的概念,通过阐述内生式发展的经济学内涵与特征,指出了我国竞技体育实现内生式发展的这一理论构想[8]。如果说上述更多的是偏向于经济学视角的话,那从管理学视角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研究,则主要是从公共管理视角、体育发展战略、政府行为等视角出发的,如董传升基于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由国家体育转向公共体育这一问题进行了谈论,指出公共体育发展方式是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未来走向[9]。又如杨桦等则基于发展战略视角,指出了我国“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的不足和局限,提出了“可持续型”发展方式的概念,并为其赋予了丰富内涵[10]。再如丁亚兰则认为政府行为在体育发展方式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政府行为进行一系列改革能够为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并分析了改革困境和改革的行为选择[11]。上述这些研究着重引入了相应的较为专业的学科概念、模型和理论,无疑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具有良好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积极的理论贡献,也为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开辟了广泛的理论假设空间。但总体而言,这些“外部理论”更多的是西方经济管理思想的产物,虽合理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但必然也会在特定的实证环节遇到水土不服的适应性问题,即是否能够经得起我国特定国情的考验,况且部分理论假设的移植仍然不够具体和完整。另外,在整体上看,我国有关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仍然相对薄弱,无论是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仍具有广泛的拓展空间,如在广度方面,相对集中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范畴,在法学、政策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鲜有上层的交叉性成果问世,换言之,这些领域仍然潜藏着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理论思想,应该还有广泛的借鉴空间。

2热点二: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与经验

体育发展方式转型是一个集时间与空间于一体的概念,从时间层面来看,体育发展方式转型必然涉及历史跨度,必然经历时代的转换和更迭,也就是说,一种体育发展方式必然会存在于特定的年代,时间的车轮必然推动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领域在不同时代要经历不同的体育发展方式。另外,从空间概念上来看,同一时期的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可能承载着诸多不同的体育发展方式。当前,我国关于体育发展方式历史的研究则主要存在于对国内体育发展方式的历史过程研究;而关于经验性研究,则主要是源于对他国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第一是关于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研究。刘玉将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发展分为3个历史阶段,其一是建国初期单纯依靠国家投入的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其二为改革开放以后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核心的发展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其三系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进步导向型体育发展方式。并认为第三阶段应当具有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不断推进、体育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加速、体育市场化加快推进等鲜明特征[12]。刘峥等则对我国体育赶超型发展战略进行了历史回顾,认为其重要成因涉及民族心理、国家战略和资源约束等方面,并深刻指出了其所固有的各种弊端,提出了当今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要理性认识这种发展战略,最后认为应确立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体育发展方式转变[13]。上述学者都是基于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了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历史演进问题,并且都从体制、结构、市场、协调发展等方面明确了改革的具体领域。所不同的是前者认为赶超型发展更多的是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采用的发展方式,后者则认为赶超型发展仍然是我国当今体育发展方式的主流。

第二是关于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经验研究。董翠香等以学校体育为研究范畴,对日本、德国、俄罗斯、美国、英国5个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进行了比较,具体内容涉及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比较、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学校体育运行机制的比较三个方面,并形成了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启示,即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降低政府对学校体育管理的介入深度、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发掘社会体育资源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运动训练[14]。许秋红则总结了当代美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即群众体育全面普及、学校体育广泛开展、竞技体育竞争激烈、职业体育方兴未艾。并认为重视体育的政治、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是其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重视体教全面融合、职业体育制度完善和产业发展、发挥社会管理型体制优势是其重要保障。最终认为体育发展方式转型应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领域有所作为[15]。李琳等则对俄罗斯2020年前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认为俄罗斯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重点在于完善高水平运动员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加强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社会保障;发展大学生体育运动,完善高水平运动训练体系;完善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资金保障。并认为其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改革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指出完善“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重点,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提高运行训练的科学化是完善举国体制的关键[16]。以上学者都是从体育发达国家的体育发展现状与特点切入,提炼了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有益经验元素,然而从整体上看,对国外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相关研究还是相对稀缺的,美国和俄罗斯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他国家则偏少。另外,这些对外研究主要表现为横向方面各国模式的比较以及对当前各国发展模式的特点总结,缺乏对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方式历史发展与演变的纵向研究与对比,因此对于他国如何完成体育发展方式转型这一过程的研究还是相对缺乏。此外,各国的国情具有很大的差异,体育发展背景也完全不同,体育管理体制也有显著区别,因此,选择体育背景差异较小的国家或者说体育发展共同点更为类似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可能更具有参考价值。

3热点三: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方向、内涵与原则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竞技体育实现历史重大跨越的时刻,也是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成果的一次最辉煌展示。然而竞技体育发展与大众体育发展的严重失衡问题逐渐凸显,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各种内部矛盾日益激化,促使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迫切性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面临较多的宏观背景,如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体育领域的体育强国建设背景等。

马德浩等阐述了三大社会改革背景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影响,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体制改革为其提供了外在驱动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还阐明了改革方向,即完成粗放型向集约型、竞技体育优先向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国家财政拨款带动向通过体制创新促进发展的三大转变[17]。李圣鑫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背景,探讨了我国体育事业转型问题,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体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国家的系统化政策支持为体育的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18]。董翠香等则以体育强国建设为视阈,重点阐明了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方向,即“空间封闭型”向“空间开放型”转变,并认为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的内涵就是对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即运行机制中不利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修正,以推动学校体育较快发展[19]。栾开封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方向做了详细论述,认为应从“管理型体育”向“服务型体育”转变、从“竞技至上体育”向“均衡发展体育”转变、从“锦标体育”向“民生体育”转变、从“传统型体育”向“现代型体育”转变[20]。骆先鸣阐述了转变的内涵与路径原则,认为基本内涵包括:①创新驱动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大动力源泉;②质量效益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最高目标;③内生增长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目标;④公平正义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诉求;⑤科学训练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并且指出了6个重要原则,即科学顶层设计、积极稳妥推进、梯度渐进区别、区域协调发展、尊重文化差异、法制规范优先[21]。

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是在经济社会转型这个母体背景下诞生的,同时体育强国建设成为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内部大背景,主要的发展方向是要改变以竞技体育发展为重心的格局,构建体育事业内部均衡、健康发展的新结构和新局面,包括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可以说,上述学者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方向、内涵和原则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与统一的看法,而这些宏观性和中观性的思路势必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然而真正要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具体操作领域产生实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还需进一步系统设计出经得起实证考验的方法体系。

4热点四: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寻找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原因与症结并且“对症下药”地寻找契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是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关键。当前我国学者对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与原因、对策方面的研究也成为该领域的一大重要分支。

季浏指出了我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内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金牌至上”理念的消极影响,“粗放型”发展的效益问题以及“不全面”发展的持续力不足问题;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带来物质基础,社会需求结构提供外在驱力,政府转型提供政策保障[22]。胡小明认为中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在学理上首先需要消解两个毛病概念,即“举国体制”和“体教结合”,并且认为应形成两种新概念,即“分享运动”和“还体于教”,深刻指出了政府包办的专业竞技体制的制度缺陷[23]。上述两位专家在谈到我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问题时,都认为改革的主要矛盾首先存在于竞技体育领域,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我国整个体育发展方式的结构性矛盾,而竞技体育领域产生的问题也成为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孙科明确指出了当前竞技体育模式的现存问题,认为其资源处于垄断状态,行政特征明显;运作体系高度封闭,排他性特征明显;价值导向单一,功利色彩严重[24]。马玉芳披露了中国竞技体育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走的是一条“三高一低”之路,即高投入、高消耗、高代价和低质量[25]。翟丰等更是直接论述了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体育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指出当前的“体教结合”模式中各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目标已使该模式神行分离,流于表面。因而未能有效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更不能根治“学训”矛盾,要真正做到“体教融合”还存在观念、制度和管理等障碍[26]。综合上述多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引诱和关键性问题均来源于传统“举国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所积淀的各种弊病,即传统体制所造成的竞技体育管理方式、运动员选拨和培养方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方式以及金牌和锦标主导的思维方式等等,这些固有问题基本成为引起学者们学术共鸣的理论共识。

另外,针对引起中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种种问题与因素,学者们也纷纷表述了对转型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种种对策建议的看法。综合各位学者的意见,大致可以将其归为以下八个方面:第一是要加强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并且科学定位政府角色切实转化其职能;第二是要改革创新相应的体制机制,包括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等等;第三是体育内部结构的调整,促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均衡发展,包括对两个发展领域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结构的调整,包括地方体育工作评价指标的修正等;第四是加快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步伐,还原并发挥单项体育协会本应具备的管理职能和作用,促使竞技体育形成“自我造血”功能机制,摆脱对国家财政拨款的过度依赖;第五是“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构建,解决长期牵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培养模式问题,并且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第六是要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正与完善,通过构建良好的体育法制环境,规范体育事业发展,保护相应群体的体育权益;第七是构建良好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民生体育发展,保障公民体育权益;第八是夯实学校体育主体地位,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构建集学校、家庭和社会于一体的新学校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体育服务平台和保障。

5研究结论与建议

当前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问题已经在理论界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热度,尤其是近几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呈逐年递增之趋势,这无疑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是一种积极的理论信号,换句话说,成果的增多必然会给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提供更完善和成熟的理论参考。然而,根据笔者的总结与归纳,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基本呈现出四个领域的研究格局,即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支撑;历史与经验;背景、方向、内涵与原则;问题与原因、对策。从其间对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领域划分来看,研究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领域,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领域并非问题的核心层面。而从四个研究领域的横向对比来看,在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理论诉求上还有进一步突破的空间,而在对他国经验的汲取上更是具备进一步挖掘的潜力,而由于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本身存在的滞后性以及转型过程的迟缓性和转型结果的不确定性,因而在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方向、问题与原因、对策等等方面的研究暂时来看可能相对较难形成更为创新和突破的理论观点。

因此,对该领域将来的研究中,笔者提出几点愚见:首先,要尝试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研究的理论突破,从多学科视角力争积累与建立更丰富的理论基础,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群;其次,要进一步挖掘他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经验教训,移植成功经验,尤其是要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去做纵向研究和横向对比,立体式的呈现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真实轮廓;再次,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研究不仅要从宏观层面去研究,也要从中观层面甚至微观层面去探索,当前的研究过于偏向宏观,宏观研究的指导性毫无疑问,但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能展现全新的研究视角,可能获得更具新意的收获。总之,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工程,一次成功的转型也并不意味着转型的彻底终结和一劳永逸,可能更多预示着下次转型的开启,因而,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研究应该得到学界的长期关注与重视,切不可走马观花,哗众取宠,追趋逐耆。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

[2]刘玉,丁亚兰.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基本理论架构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27-31.

[3]朱建清.试论科学发展观与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体育科学,2010,30(7):62-70.

[4]马德浩,季浏.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1):31-35.

[5]马德浩,马德斯,季浏.“刘易斯转折点”下中国体育发展战略调整[J].体育与科学,2011,32(6):16-21.

[6]马德浩,季浏.基于“顶层设计”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构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7):7-12.

[7]何强.“包容性增长”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7):16-20.

[8] 辜德宏,吴贻刚,陈军.我国竞技体育内生式发展方式的概念、分类、内涵与特征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382-385.

[9]董传升.论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公共转向:从国家体育到公共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4-19.

[10]杨桦,任海.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由“赶超型”走向“可持续发展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9.

[11]丁亚兰.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3):272-276.

[12]刘玉.论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方式的演进与转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1):25-31.

[13]刘峥,刘洋,熊晓正.中国体育赶超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1):5-10.

[14]董翠香,朱美珍,季浏.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2,19(4):72-76.

[15]许秋红.美国体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2,33(6):67-72.

[16]李琳,陈薇,李鑫,等.俄罗斯2020年前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5):393-395.

[17]马德浩,季浏.新时期的三大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1,31(5):14-19.

[18]李圣鑫.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我国体育事业的转型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1):15-19.

[19]董翠香,茹佳,季浏.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1):88-92.

[20]栾开封.转变体育发展方式 树立新的体育发展观[J].体育学刊,2012,19(4):1-6.

[21]骆先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1(2):38-42.

[22]季浏.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原因探析与政策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1-7.

[23]胡小明.中国体育改革的突破口——打开转变发展方式的制度性瓶颈[J].体育与科学,2013,34(1):26-27.

[24]孙科.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及其变革走向[J].体育学刊,2012,19(1):20-24.

[25]马玉芳.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2):102-105.

[26]翟丰,张艳平.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0):54-56.

猜你喜欢
转型理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