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生猪养殖成本的几点建议

2016-01-29 19:03文昌福重庆市涪陵区畜牧兽医局
中国畜牧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母源猪只猪群

文│文昌福(重庆市涪陵区畜牧兽医局)

降低生猪养殖成本的几点建议

文│文昌福(重庆市涪陵区畜牧兽医局)

一、控制养殖成本

1.充分利用杂交优势,选用优质品种。众所周知,美系长白、英系大白等国外品种,属于晚熟品种,体形好、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缺点是性成熟晚、发情表征不如地方品种明显、产仔率低、对饲料的要求高、抗应激能力差。而国内品种恰恰相反,如荣昌猪、太湖猪等,性成熟早、发情表征明显、奶水多、多胎多仔、耐粗食,缺点是体形差、瘦肉率低、生长速度慢、单个猪体较小。通过比较上述不同品种猪的性能优劣,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杂交技术,培育优质品种。

2.合理利用微生态制剂,提高饲料转化率。微生态制剂可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母猪的营养与保健。母猪是猪场的“生产机器”,一台好机器需要配合好保养。笔者认为,在秋冬交接时节,气温昼夜温差大,栏舍内空气不流通,易引发呼吸道疾病,母猪容易感冒、发烧,出现便秘、腹泻等症状。针对此情况,好多养殖户常采用单个治疗,给母猪肌肉注射药物,由于很多母猪处于怀孕阶段,营养不均衡(补料不及时,饲喂过多或过少),气血不活,导致母猪出现二次药物中毒。其实直接饲喂微生态制剂就能很快解决此问题。二是仔猪的保健。在仔猪断奶阶段,根据小猪怕冷的生理特点,除保证温度适宜、提供高能高蛋白饲料以外,还可适当添加微生态制剂,活化断奶仔猪的肠道,防止断奶仔猪腹泻,做好从吃奶到吃料的过渡,有利于保证成活率。

常言道,“传染病吃掉的是投资,寄生虫吃掉的是利润”,笔者认为应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及常见寄生虫病的生物特点,合理驱虫,减少饲料损耗,提高饲料转化率。

3.减少资源浪费。饲料浪费现象在养猪场普遍存在。据笔者多年前在某些大型养猪场、散养场户收集的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头猪每天浪费的饲料量约为0.05~0.25千克。按一个集约化养猪场500头基础母猪计算,该规模养殖场猪只总数约在5000头左右,一天浪费的饲料量在250~1250千克。浪费量之大甚为可惜!同时,猪场的设备损耗、浪费及不合理使用,比如产床的闲置等,也在无形中产生了资源浪费。

4.完善奖惩激励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的工资水平也不低,加之猪场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很多人已不再愿意选择在猪场工作或做养猪技术员,原有的年轻力壮的技术工人也在逐渐减少。为打破这个现状,可建立完善的奖惩激励制度,建立灵活的工作机制。例如制定母猪产仔数、仔猪成活数的具体工作指标。超额超量完成任务者,可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未完成工作者,可以给予相应的惩罚。

二、控制疾病

在猪场,做好疫病防控工作是间接降低饲养成本的方式之一。在某些猪场,常发生因技术人员对疫苗的处置不当或疾病防疫不及时而引起哺乳仔猪或保育猪发病的情况。若此时治疗不及时,易造成猪只高死亡率。春夏季节,气温逐渐升高,饲料易酸化、霉变,此时可改变饲喂方式,减少使用自动料槽,改成人工饲喂。秋冬季节,天气转凉,要加强栏舍保暖和通风,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1.主动免疫。做好猪群的免疫防护工作,首先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蓝耳病等疫苗的接种。同时,要了解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例如猪瘟病毒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为11天,猪伪狂犬病毒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为11.3天,猪蓝耳病病毒母源抗体的半衰期为16.2天等。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免疫失败,为猪群健康筑起“隔离墙”。

2.被动免疫。笔者通过结合近几年对秋季猪只常发疾病的控制与治疗的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被动免疫”的真正内涵。例如秋冬季节的“高热病”,主要引起猪群发热不食、便秘、咳嗽、喘气等症状,有些兽医主张肌肉注射药物,笔者则不然。在发病期间,猪只气血不活,代谢相对比较慢,肌肉注射易导致猪只二次中毒,加快死亡。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通过大量的饮水给药,对症治疗,效果屡试不爽。

3.做好疫病监测工作。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抗体监测工作,以掌握猪群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接疫苗,真正做到保健防疫相结合,确保猪群健康。

猜你喜欢
母源猪只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sncRNAs调控植入前胚胎母源因子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猪舍富集的环境对猪只的影响?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应用
母源抗体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