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材优化整合初探

2016-01-30 05:17王雪梅曾令旨魏宁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13期
关键词:诊断学教材内容逻辑

何 丹 杨 梅 王雪梅 林 丽 曾令旨 魏宁颐 孙 玮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医学教育

《中医诊断学》教材优化整合初探

何 丹 杨 梅 王雪梅 林 丽 曾令旨 魏宁颐 孙 玮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重要桥梁性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将来临床实践水平的高低。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尝试从教材内容整合入手,以学生学习心理为出发点,将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学习认识顺序有机结合,对教材适当加工处理,重新编排、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培养学生中医整体思维能力,真正实现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改革理念。

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教材整合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1],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和基础之一。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材建设和更新,也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兼具较强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学科,为中医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联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不可或缺的桥梁性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将来临床实践水平的高低。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真正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我们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改革尝试,现就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探讨。

1 传统教材使用的现状分析

目前,《中医诊断学》教材虽然有了许多次的再版本,但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展示的方式变化不大。传统教材的编排体例,较好地保持了中医诊断学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时下青年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改革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模式是顺应发展趋势的必然。

同时,长久以来,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服从教材,并逐渐形成了思维的惰性,依赖教材和老师,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教学中,学生经常抱怨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教材知识点零散、名词术语较多;内容较抽象难以理解记忆;感觉学习凌乱。学习结束后不知道该如何综合应用中医诊断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探究其原因,教材的内容设置与编排是问题所在之一。

另外,传统教材的章节编排虽然保持了知识点的连续性、本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是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以“头部”为例,按传统教材章节,在多个章节中均出现关于头部异常的内容。官窍、四肢形体等许多知识点也是如此。这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虽然是从不同角度 (四诊)来表述同一病变部位的异常表现,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使得与该病变部位相关联的知识点被割裂开来,学生学习时,只看到孤立、抽象的知识,很难融会贯通,思维中没有形成关于此病变部位的整体认识。常常发生学到后面,忘记前面,无法形成整体、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辨证部分内容亦是如此,按各个常见证型的概念、表现、分析、辨证要点来阐述,这种教学内容编排,对于没有任何临床经验的一年级学生,感觉太抽象,同时也不符合他们的认知逻辑和学习心理,导致理解、记忆都有很大困难,即使教师再努力的讲解、总结、归纳,但学习效果和质量依然不佳,学生难以将各种临床证候表现融合,将多种辨证方法进行联系、综合运用,不能形成系统、整体的辨证框架和思路。近年来,高年级学生甚至研究生,中医临床思维欠缺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通过对多种版本的教材统计和文献查询,发现各类中医院校虽然非常关注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强化,但在课程内容整合优化方面和《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研究涉及较少。

2 教材优化整合的思考

2.1 教材优化整合目的和意义 作为一门学科知识的内容,往往是一个结构系统化、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抽象的、概括的学科知识,教学如何组织和设计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课程内容组织”,“就是对所选定的内容在纵向上如何编排与组织的问题。即对所选定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的安排和展开,如何既不违背学习者的发展心理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又能照顾到科目所涉及的学科内容本身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系统,并最大限度地促进科目目标的实现。”[2]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在1902年 《儿童与课程》中,首次提出 “教材心理化”概念。教材心理化是指教材编写致力于将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有机统一起来,将教学法融入教材之中,使教材不仅包括 “教学什么”,还包括 “怎么教学”,从而把传统的只有老师讲了之后才能明白的“教材”,改造成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 “教学之材”[3]。教材心理化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之间的关系。需要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不能偏废[4]。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中教师常常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遵循学科原有的逻辑体系来讲授。如果教材教学内容顺序能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一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是教材和教学契合的最佳效果。但是事实上,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识逻辑通常是不完全统一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时,必须重视并处理好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与学生的学习心理之间矛盾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出发,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领会和理解,通过适当调整处理教材,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结构清晰、逻辑严明、重点突出、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学习的知识框架和学科体系,以便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因此,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规律,研究如何组织 《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使得知识结构和组织顺序更加科学合理,对于提高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2 教材优化整合的构想

2.2.1 教材优化整合构想的理论基础 如何依据学习者的学习心理特点来编制组织教材教学,是教材心理化的主要目标。三大学习理论流派之一,认知结构派著名代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提出了教材编制的关键是确保具有逻辑意义。其倡导的逻辑意义是经过改造后的学科逻辑。即设计教材的组织体系时,要在参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基础上,尝试与学生心理逻辑的结合。而确保教材具有逻辑意义的关键是内容编排具备两条原则:渐进分化与融会贯通。渐进分化是指:“该学科的最一般和最概括的观念应首先呈现,然后随着知识累积,按细节和具体性逐渐分化”,融会贯通是强调学科的整体性。要求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乃至教材章节之间具有横向联系,促进学习者融会贯通[5]。因为学科内容不仅包括一个学科的各种概念和规划,同时也包括学科本身的特定结构、方法或逻辑,如不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门学科[6]。

基于以上理论原则,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时,应当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指导思想,通过对传统教材内容的梳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角度出发,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整合,把学科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心理顺序结合起来,使中医诊断学的知识体系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从学生学习发展最需要,学习中最关心和最容易存在的问题出发,组织课程内容,编排出更贴近中医临床实际的教学内容,且整合后的内容能更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这样,势必能强化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质量。

2.2.2 制定新知识框架,调整具体教学内容 尝试打破学科传统的知识体系,把学生认识病证的“哪里不舒服是什么病”思维习惯作为组织线索,以此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将四诊融合,以诊神、诊色、诊形态、诊舌、诊脉、诊察局部等为单元,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开展讲述。辨证部分则以八纲作为核心,以经典病案为先导,将病位辨证、病因辨证、气血阴阳津液等辨证思路融合起来。新的知识框架制定,要强化突显中医诊断学本身的特定结构,而不是只包括学科的各种概念和理论,如果学生学习中忽略了中医诊断学本身的体系和结构,就很难建立起对本学科整体的逻辑认识和理解,这样不利于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

以现行教材为蓝本,调整章节,重新组织、整合知识点,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仍以 “头部”为例,可以将整体望诊中望形态涉及头部、局部望诊中头部形态变化,问诊中讲头部感觉异常(头痛、头晕、耳鸣),其它诊法和辨证中还提及许多头部功能异常的症状 (如健忘、神志异常)等等知识,以形态异常、感觉异常、功能异常等为线索将其加以整合,其它知识亦如此。通过整合,原本零散的,毫不相干,彼此孤立的教材内容,被融会贯通,有机联系起来,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得到充分剖析、阐明,使学生能更清晰地看到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一致性、相关性。这样,既有利于普遍联系、整体观点和思维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学习的迁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临床实践活动的热情[7]。

3 结语

因此,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学习心理学作为编排教学内容的基础,根据临床实际就诊时的思考习惯,结合教学目标要求,以教材为蓝本,将教材体系进行优化,遵循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织编排设计,势必会帮助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脉络和结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医整体思维能力。这样整合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拓展教材内容,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为真正实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供值得探索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方向。

[1]潘万龙,胡为民,杨健,等.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学生过度依赖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8):63-64.

[2]沈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4.

[3]张建桥.杜威的教材心理化理论述评 [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15(1):94.

[4]张建桥.教材心理化:理念、策略与行动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4):60.

[5]张建桥.教材心理化:理念、策略与行动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4):62.

[6]沈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7.

[7]沈兰,王锐敏,孟琼,等.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内容的整合 [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12):134.

R229

A

1007-8517(2016)13-0080-02

2016.04.20)

云南中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ZH140304)。

何丹,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理论及相关临床研究。E-mail:hedan2323@126.com

猜你喜欢
诊断学教材内容逻辑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逻辑
创新的逻辑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