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析疑*

2016-01-31 06:20朱佳玲余葱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清阳化生卫气

周 浩,朱佳玲,江 南,余葱葱,王 超,△

(1.四川医科大学,四川泸州 646000;2.云南中医学院,昆明 650500; 3.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 610041)

《黄帝内经》“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析疑*

周 浩1,朱佳玲1,江 南2,余葱葱3,王 超1,3△

(1.四川医科大学,四川泸州 646000;2.云南中医学院,昆明 650500; 3.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 610041)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故有营阴、卫阳之说。从阴阳基本属性分清浊则有“清为阳,浊为阴”。《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疑悖于清阳浊阴、营阴卫阳之说。笔者认为水谷精微化生清浊,二者上注于肺,与自然清气相合为清阳。其气又复分阴阳,清者为清阳之阳气,浊者为清阳之阴津;清者入脉为营气,即营中之阳,浊者散表为卫津,即卫中之阴;清者温煦脏腑,浊者濡养肢末。

《黄帝内经》;营卫;清浊;气血运行

营卫源于水谷精微物质,循环周身,共同维系着脏腑官窍的生理功能和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有关“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论述见于《灵枢·营卫生会》中,然根据营卫、清浊的阴阳属性,这一“清为营、浊为卫”的说法,似乎有悖于《内经》清阳浊阴、营阴卫阳之说。历代注家对此多是沿袭原文进行探讨,然现代医家又提出“笔误”之说。本文就《内经》有关“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疑问进行简要分析,愿与同道共探究竟。

1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之历代名家注解

明·马莳[1]《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曰:“营气者,阴气也,故曰清者为营,言由上中二焦之清气,降而生之者也。卫气者,阳气也。然此卫气者,乃下焦之浊气升而生之,故曰浊者为卫。”马莳从三焦分部划分阴阳,言上中焦之清阳降而为营,下焦之浊阴升而为卫。明·张介宾[2]《类经》曰:“清者属阴,其性精专,故化生血脉而周行于经隧之中,是谓营气;浊者属阳,其性慓疾滑利,故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是谓卫气。”并认为清者精专入脉为营阴,浊者慓疾外达肌表为卫阳。

清·叶霖[3]《难经正义》云:“其清者为荣,即谷味之精,乃阳中之阴也。血为营,行于脉中。其浊者为卫,即谷味之气,乃阴中之阳,即所谓阳明悍气也,化气为卫,以卫护于脉外。”叶霖言清者有形之精行于脉中为营阴,浊者无形之气行于脉外为卫阳。清·唐容川[4]《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营者血也,卫者气也。清浊以刚柔言,阴气柔和为清,阳气刚悍为浊,故曰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并言清者阴气柔和为营,浊者阳气刚悍为卫。

历代注家论清浊皆认为,清浊为水谷精微所化,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清浊化生营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有营阴、卫阳之分。然结合《内经》清阳、浊阴之说,两者又似乎相互矛盾,众医家对此也存在一定分歧。

2 清浊阴阳属性之异义

2.1 “清者为阳,浊者为阴”之生理功能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上天,浊阴归地”,以阴阳划分清浊的基本属性,则有“清为阳,浊为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人与天地相应,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故“清者为阳、浊者为阴”是对人体精微物质阴阳属性的划分,高度概括了气机运动变化总的规律。

瞿岳云[5]辨清浊认为:“清为阳,浊为阴。清者走表护外,卫气也;浊者注里化血,营气也。卫气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营气则注之于脉,化赤为血。”清者为阳,散于体表为卫,浊者为阴,入于脉中为营。肖建峰[6]认为:“卫为阳,营为阴;清为阳,浊为阴。营阴既浊阴之属,卫阳寓清阳之中。”清浊是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清阳在表,浊阴在里。艾志福[7]提出清浊理论包含病因、病机、病症、脉象、用药原则等内容,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谷精微化生清浊二气,清升浊降,有清阳、浊阴之分。“清者为阳”,质轻扬升散,“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浊者为阴”,质重浊沉降,“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但这一理论无从解释“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故有医家持“笔误”的观点。

2.2 “清者为阴,浊者为阳”之病理变化说

《灵枢·五乱》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灵枢·阴阳清浊》又云:“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清浊之气作用于人体,病理状态下气机运化失常,清者下注于脉为阴,浊者上出于脉为阳。

陈荣[8]认为,“病理情况下清浊升降的正常活动遭到破坏,这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甚或反其道而行,清阳入于脉中,浊阴走于脉外”。清浊之气逆行,其阴阳属性相对应发生改变,清阳走于脉中为阴,浊阴散于脉外为阳。韩希昌[9]认为,“‘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是营卫失调的病理过程,卫阳的清气侵阴,营阴的浊气侵阳,清浊相互干扰,造成的结果就是乱气”。营卫升降异常,清阳侵袭阴气,浊阴侵袭为阳气。

病理状态下,清浊二气不循常道,其阴阳属性也发生相对性的改变。清阳不升反降,入于脉中属阴,故“清者为营”;浊阴不降反升,游溢脉外属阳,故“浊者为卫”。然考查其原文,“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出自《灵枢·营卫生会》中,黄帝问岐伯营卫气血的生会之理,可知此处并非解释病理状态下清浊逆行的阴阳转变。

3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之愚见

3.1 清者清阳之阳气,浊者清阳之阴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以阴阳来论清浊则清为阳,浊为阴。《灵枢·阴阳清浊》又云:“浊者有清,清者有浊”,说明清阳、浊阴复分阴阳的辨证可分特性。正如高廷国[10]所言:“营与卫有清浊之分,阴阳之判。然清中有浊,浊中有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水谷入胃化为精微,“阳为气”“阳化气”,其中清者为阳,质轻扬而上注于肺,与自然清气相合为清阳。“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清阳之气又化分阴阳,清者为清阳之阳,浊者为清阳之阴,入于营卫,布达于五脏六腑及周身。营卫皆属于阳气,但性质清浊不同,一行于脉内以血主事,一行于脉外以津主事[11]。清者入于脉中,故“清者为营”,浊者出于脉外,故“浊者为卫”。

3.2 “清者为营”即脉中气,为营中之阳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灵枢·本藏》有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同源化生,共同行于经脉之中。《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有云:“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清者入脉是脉中之气,为营中之阳。

陆小左[12]提出,“营气是流动于脉中的精气,来源于中焦脾胃所转输的水谷精微,营气是血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血液运行依赖于营气的推动,清者为营中之气,与营血同行于经脉之中。杨柏灿[13]认为,“营气与血共行于脉中,富于营养,故又称之为‘荣气’。由于营血密切相联,可分不可离,常营血同称”。气血相互依存,清气入脉为营气,化生血液,助血运行。

《研经言·原营卫》云:“荣行脉中,附丽于血,卫行脉外,附丽于津。”清者阳中之阳,入脉为营气,是营中之阳。营气化生血液,血液依赖营气推动运行,故“清者为营”。

3.3 “浊者为卫”即脉外津,为卫中之阴

《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灵枢·决气》又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卫气出于上焦,分布于肌肤、体表。《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指出三焦具有滋润皮肤、温养肌肉的部分为津。卫气的化生、分布、功能与津一致,因此可以认为脉外之津即是卫气。浊者散于脉外,化生津液,为卫中之阴。

王凤仪[14]认为:“卫气、津液是一体的。卫气是津液之气,维持着津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也参与津液耗损、停聚等病理过程的发生。”吴春相[15]也提出,“营主要包括血液,卫则以组织液和淋巴液为主。组织液和淋巴组织散在各器官组织之中,在脉管之外。”津是卫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卫气共同构成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浊者阳中之阴,散于体表为卫津,是卫中之阴。卫气依附津液不外散,津液依赖卫气而充养形体,卫津本是一体,故“浊者为卫”。

3.4 “清者为营”煦脏腑,“浊者为卫”濡肢节

清者为营中气,入于脉中则温煦脏腑,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清者入脉化营,营气的化生、运行、分布与五脏有关,又可调节五脏的功能,和调五脏的关系[12];其二,清者入于脉中,随脉往来。其气积于胸中,然后借助肺气的宣发肃降之力而升降出入,以布达全身,荣养脏腑[16];其三,清为营气,与脾气共奏化生营血。营血不仅为脾所制造化生,并被储存蓄藏于脾脏之中,脾气散精方能布散于全身以灌溉四旁[17],濡养脏腑。

浊者为卫中津,散于脉外则濡养肢节。然卫气的循行路径并非只有一条。李今庸[18]总结卫气的循行:其一出于上焦,与营气相随于脉外,循环往复而不休;其二上出于目,行手足阳经而散之,夜入于脏腑。故“浊者为卫”的功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浊者散于脉外,与卫气共奏。卫气转化为能量的形式敷布全身,行于脉外,发挥温煦脏腑组织的功能[19];二是浊者为阴津,上注于目,散于手足阳经,濡养肢节;三是卫津属阴,卫气属阳,阳得阴制则阳不外散,阴得阳助则循行不休,正如经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理解,笔者认为清浊均源于水谷精微,清者为清阳之阳,入脉为营中之阳气,随脉往来,温煦脏腑,故“清者为营”,浊者为清阳之阴,散于体表为卫中之阴津,濡养肢节,故“浊者为卫”。总之,营卫功能协调则阴平阳密,“尽其天年”;营卫不和则百病始生,“半百而衰”。

[1] 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M].田代华,校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1.

[2]李志庸.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59.

[3]叶霖.难经正义[M].吴考槃,校对.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55.

[4]王咪咪,李林.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唐容川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6.

[5]瞿岳云.“清者为卫,浊者为营”辨[C].北京: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448-449.

[6]肖建峰.营卫清浊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1,1:23-24.

[7]艾志福,刘春援.《内经》清浊理论及其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71-74.

[8]陈荣,欧阳琦.试论“清浊”相干[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3:1-3.

[9]韩希昌.辨析清浊论营卫[J].西北民族学院自然科学学报,1991,12(2):55-60.

[10]高廷国,韩倩倩,周凌,等.营卫失调百病乃生[J].河南中医,2009,29(6):538-539.

[11]徐培平,符林春.《内经》络病中的营卫病机[J].中医药研究,2000,16(2):2-3.

[12]陆小左,王学岭,王秀莲,等.营气功能与营卫不和新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4,4:1.

[13]杨柏灿,修琳琳.从营卫的实质探讨营卫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7):537-538.

[14]王凤仪,赵党生.卫气、津液——肺主皮毛的媒介和途径[J].中医研究,2009,22(12):4-6.

[15]吴相春,贾振华,魏聪,等.《内经》营卫关系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2):127-129.

[16]刘炜.宗气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学报,2009,37 (6):5-7.

[17]郑雪君.《内经》“营”之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1995,2:14-16.

[18]李今庸.论《黄帝内经》的营卫理论[J].中医药研究,1991,5: 14-17.

[19]区永欣,王洪琦.卫气生理病理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4,35(8):490-492.

R241.8

A

1006-3250(2016) 09-1150-02

2016-04-21

2014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407004)-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正常人体中医特征热图研究,胸痹人群红外热成像脏腑经络热值及热秩序规律的探讨

周 浩(1990-),男,湖北荆门人,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王 超(1963-),男,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临床与研究,Tel:028-85251713,E-mail:85251713@163.com。

猜你喜欢
清阳化生卫气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胃黏膜肠化生的处理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