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精神扶贫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

2016-02-01 00:02中共梁河县委党校
创造 2016年4期
关键词:干部群众小康社会贫困村

文/杨 婷(中共梁河县委党校)

开展精神扶贫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

文/杨婷(中共梁河县委党校)

当前,从中央到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都在争分夺秒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汇聚云南全省上下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云南省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实行了省、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干部整体联动,建立健全了全省脱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定点挂钩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作为一名县级党校的普通教师,笔者也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经过到贫困村“走转访”实地调研,发现贫困地方的大多数干部群众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在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中,应重视精神扶贫,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

一、开展精神扶贫的客观原因

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习总书记曾说过:“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现实需求,产生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还谈到:“一个地方的贫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贫困,一是物质上的贫困,二是精神上的贫困。”所以,我们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重视精神扶贫。分析开展精神扶贫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扶贫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扶贫开发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先后制定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经过长时期的扶贫,大多容易帮扶的对象已经基本脱贫,现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未来4年多的时间里,无论是从国家、从云南省还是从梁河县来看,扶贫工作面临的任务都十分艰巨,脱贫难度非常大。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还比较广,且贫困人口分散。截至2014年,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有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6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有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5个省区。

云南省有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93个贫困县(含重点县和片区县)、476个建档立卡贫困乡(镇)、42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94.5万个贫困户、574万贫困人口。

梁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有9个乡镇,169654人。实有46个贫困村,占全县的74.2%;15417个贫困户,贫困人口6093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5.9%。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乡镇有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2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702户,32743人。

如此多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就好比是一台深陷贫穷泥潭的机器,仅靠外力拉动,必然吃力。所以,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必须重视精神扶贫,激励人们的斗志,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己发动引擎,在国家利好政策牵引下,最终脱离贫困泥潭。

(二)地方存在精准扶贫不精准问题。国家审计署在2015年10月8日公布抽取扶贫任务繁重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地方的落实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等个别地区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不到位,该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高达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其中有343人属于财政供养人员,有2454人购买了2645辆汽车,43人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扶贫任务,马山县虚报脱贫人数。该县在2014年度将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2736元的608户、2272人认定为脱贫,占脱贫户数的9.10%、脱贫人数的8.90%。审计署同时指出,截至2015年7月底,马山县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结转结余9234.14万元,占该县2014年度公共财政收入的 43.73%,其中2014年及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资金7056.14万元,导致百香果种植等多个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和贫困村沙石屯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缓慢,影响了贫困村整村推进和产业扶贫到户等扶贫政策实施效果。

审计署的这一公告,揭露了一些地方在执行国家扶贫政策时存在虚假扶贫、精准扶贫不精准的问题。这样的“虚假扶贫”伤害了真正的贫困群众,更扭曲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基层老百姓都说:“国家的政策都是好的,非常照顾我们老百姓,但一到地方就变味了。”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帮助贫困老百姓脱贫致富,国家花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扶贫工作,到头来因为个别基层干部的私心,利用国家惠民资金为自己的亲友谋取私利,搞“亲情扶贫”、“人情扶贫”,把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对象报上去,不管他是否符合政策,目的只是套取国家帮扶资金。而上级监管部门又没有深入调查实际情况,以村组干部上报名单为依据。另外,为了完成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帮扶脱贫,有些地方的干部就选那些条件好的,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能“脱贫”的。这样“帮富不帮穷”的扶贫方式造成真正贫困的干部群众没有得到帮扶,真正贫困的干部群众在既定时间还是脱不了贫,从而势必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因此,这也从客观上要求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重视精神扶贫,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的能力。

二、开展精神扶贫的主观原因

为什么中央耗费了巨额财政资金、银行贷款,乃至大量行政成本,经过长时间的扶贫,一些地方还是摘不了贫困县的帽子,并且出现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除了客观上的贫困人口多,地方执行国家扶贫政策有偏差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在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自己身上。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根源。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自身思想贫困、信念动摇、精神懈怠,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不会主动寻找摆脱物质贫困的思路和方法,缺失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是等待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另一方面,过去的很长时期,政府所采用的送粮、送钱、送物“输血式”扶贫,在一定程度上是暂时缓解了贫困群众的物质之需,但也使一些贫困地区的群众形成了安于现状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让一些贫困县萌生了舍不得摘掉国家重点贫困县“帽子”的想法,长年累月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本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状况。

三、开展精神扶贫,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会上强调: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扶贫开发长期实践证明的有效经验。要实现有效脱贫,且脱贫后不返贫,光靠输血式的救济难以持续,必须重视建立开发式、造血式扶贫机制,注意挖掘当地潜能、激活内生动力、自身潜力和勤劳双手,在寻找脱贫致富方法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地探索和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

在扶贫任务繁重、地方执行国家扶贫政策有偏差的情况下,如果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还抱着以往的“温饱即安”、“等靠要”思想,不思进取,不把思想从“要我富”到“我要富”转变,势必不能如期脱贫,影响小康目标的实现。

俗话说:“人穷志不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物质上可以贫困,但精神不能贫困。如果是“志穷”的话,必然导致“人必穷”的结果。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一个村、一个县,如果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即使国家和社会给再多金钱和物质帮助,也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彻底拔掉穷根。因为外因只是重要因素,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只要有骨气、有志气、有信心,转变观念,改变想法,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相信总有解决的办法。

干部是群众的领头羊。干部作风直接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要啃下脱贫攻坚的这块“硬骨头”,干部必须有扎实过硬的作风、从严从实的要求、求真务实的行动,必须有吃大苦、流大汗的准备,以务实的作风、从严从实的标准,围绕扶贫脱贫目标扎实开展工作。扶心扶志,方能拔掉穷根。扶贫要从“心”开始,重视引导群众的思想,扭转群众错误的观念,要让群众在脱贫摘帽中不做局外人、不做旁观者、不做过路客,要充分激发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切实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不等不靠,奋发有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立志用勤劳的双手、进取的精神脱贫致富。

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改变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振奋了,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外力牵引下,一定能够尽快脱离贫困泥潭,实现小康。

总之,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缺一不可。从一定意义上说,精神扶贫比物质扶贫难度更大,但它挖的是穷根,管的是长远,价值更大,应当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猜你喜欢
干部群众小康社会贫困村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坚持领导带头 强化监督检查 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领导带头 强化监督检查 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解决基层理论武装“入心”的几个难题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