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渎大河志》考述

2016-02-02 01:13孙师师
陕西古代文献研究 2016年0期
关键词:大河黄河

孙师师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渎大河志》考述

孙师师

《西渎大河志》为明代张光孝所著,记黄河有关事宜,包罗上下古今,考镜天文地脉、黄河源流支脉及改道路径,又记历代治河之法及其得失功效,兼广采故实、艺文,汇编而成。

潜风流蕴藉,善吟咏工书。华州山水佳胜,足以自娱。又常往来武功与康先生游,对客命酒,谈论古今,时出雅谑,听者洒然如临皓月、沐清风,鄙吝蝢消弗自觉也。①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明天启刻本,第2175页。

张、康为姻亲,康海长女嫁于张潜之子张之榘,生子张光孝。由此可以看出张光孝家学渊源,其祖父张潜、外祖父康海,尤其是康海,对其一生为人、任官、治学影响颇深。

张潜,字用昭,号东谷,华州人,侍郎张锦之子。生而颖秀,八岁时能日记数千言。弘治九年中进士,授山西司主事,后其职位多次变迁。张潜在职期间,为官清正,不与俗同流。佞宦刘瑾用事时,张潜就避匿起来,有人劝他说你们身为同乡,不来往会致祸,张潜只笑不答。后任山东左参政,仅一年便遭诬陷罢职,归乡寄情山水。

康海,初名澍,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浒西子、泮东渔父、太白山人。康海在其著作《对山集》中著有“康氏族谱”四篇,著述了其家族历史。康族自明代起逐渐显赫,其高祖父康汝楫时家族开始势起。康汝楫字济川,号东里,由科举进仕,初为武功县学训导,后应燕王朱棣之召入王府供职,任朱棣的老师,太宗即位后升为北京行部左侍郎,其三子也皆任高官。到康海这一辈,有子女十二人,其中进士三人,贡生二人,为康族最显赫的一代。康海生于仕宦之家,且自幼聪颖,弘治壬戌十五年(1502)取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与刘瑾为同乡,因疏救李梦阳而被迫与刘瑾往来。后刘瑾败,康海因与其有往来而被归入瑾党,罢职免官。康海获罪后,李梦阳此时已官复原职,却没有为康海辩护,世传康海曾因此而著有杂剧《中山狼传》,但《中山狼传》是否因李梦阳而作,研究者有不同的见解。康海被罢官后,纵情山水,放浪形骸,以读书为文,名声宣扬于时,因此虽然被免,但名声却更加显著。

张光孝,字惟训,别号左华,明代咸林(今陕西华县)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进士,授任河南西华县县令。

海有女,工文词,为兰州华州孝廉张之榘妇。早寡,焚弃笔墨,抚儿光孝成立。及光孝筮仕西华,尚不知母能文。时有表姊某夫人求为墓志,母不报。母卒,光孝简母遗奁,得二集,抚大哭,以知对山文字传于女。①查继佐:《罪惟录》,《四部丛刊》三编影手稿本。

张光孝的父亲张之榘去世时间为嘉靖丙戌(1526)正月,是年张光孝仅七岁,康海《对山集》中有《悼张之榘三首》。张光孝家学渊源,深受其祖父、外祖父影响,《西渎大河志·叙》有云:

其曾大父咸跻 仕,为世闻人。公生而聪颖绝伦,豪宕神敏,万言立就,酷似其外祖对山公,世恒言醴水无源,岂然乎?所著有诸体,赋、颂、古诗、歌行、近体律,并文集数十卷,行于世,兹《大河志》特其一斑。②张光孝:《西渎大河志》,明万历三十八年刻本。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简称乙肝病毒,是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重、最广的传染性疾病,与肝硬化、肝癌等关系密切,居全球致死原因第10位。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性传播是乙肝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其中母婴垂直传播是最主要的。

张光孝为西华县令时,竭力为百姓做实事,兴修水利,与民休息。西华县城本为土城,四面受水,遇水灾易倾圮,百姓深受苦扰,张光孝改为砖城,三个月竣工,减轻了水害。当时有一王姓读书人被诬告获罪,张光孝竭力为其辩护,为之平反,百姓十分悦服。但张光孝为人耿直,终因不愿阿谀奉承而被罢职。

张光孝善作文章,文采出众,才思敏捷,著作多行于世,罢职归乡后,绝意仕途,潜心著述,著有《左华文集》、《华州志》、《西渎大河志》、《三边人物列传》、《理学名臣传》等。其子士鹏为密云教谕,子士鲲为沁源令,都以文章、德政世其家。

《西渎大河志》书成之后,张光孝没有把它公之于众,《西渎大河志·叙》有云:“书成,公溘焉,修文地下家藏者三十余年。一日,余偶从公子征君士鹏所获,一卒业则喟然叹曰:‘嗟乎!渊哉,大河志乎。’”可能《西渎大河志》完成后,还没有来得及流传,张光孝便溘然长逝了,以致此书藏于家中三十余年而不被世人所知。直到钦差总理河道提督刘士忠从张光孝之子张士鹏处看到此书,此书方行于世。

《西渎大河志》共有六卷十三篇,记载了黄河的发源地、流向、支流,历代决塞修浚事宜,旁及祀典、杂事、艺文,附入天河星象、龙马卦画、绘图列说等,凡七万二千八百余字。《西渎大河志》的主要思想内容包含以下几部分:

第一,科学性考证大河名称由来、大河源委经行并记载决塞修浚事宜。主要体现在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第十篇里。

在第一篇“叙大河志例”中,张光孝叙述了著《大河志》的起由、目的以及《大河志》的体例。我国自古就有编修方志的传统,明朝更是方志编纂的兴盛期,张光孝除《大河志》之外,还编有《华州志》,是学术界所称的“明朝关中八部名志”之一。张光孝为华州人,居于河岳之间,编志的地理优势明显,他考查了古今有关黄河的记载,发现都只重记录河患而不记河图等事,在“叙大河志例”中,张公认为河图内藏乾坤,“河九折东向,负阴德从阳明,协臣道趋君也”,又“悯学者之不能体认斯道也,爰作河志,以冀学臣道者之鉴,而亦备格物者之观云”。然后列出《大河志》六卷十三篇的篇名。

第二篇为“大河名义述”,张光孝详述了大河名称的由来。古时认为天下大水有四,称之为四渎。四渎为江河淮济,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渎”,《白虎通》曰:“其德者大,故称渎。”《说文解字注》有如下解释:

渎,水冓声,古矦切,四部。渎,沟也。谓井闲广四尺、深四尺者也。从水、卖声。

徒谷切,三部。一曰邑中曰沟。曰字依玄应补,不必井闲,亦不必广四尺、深四尺者也。按渎之言窦也,凡水所行之孔曰渎,小大皆得称渎。《释水》曰“注浍曰渎”,又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水经注》谓“古时水所行,今久移者曰故渎”。①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54页。

四渎之中,黄河被看作是水之灵气,四渎之精神所在,被称为河宗。河水之德常与君王、国运紧密相连,比如说《史记》中记载秦灭六国,自以为是获水德之瑞,因而更名河为德水。而河之谓“黄河”,是因河水蜿蜒从东北向西南流经途中,经过中原地区,中原河多注入其中,因地表土质疏松,泥沙俱下,使河水变得浊黄,因而西域称之为“黄河”。黄河之水,根据十二个月份不同的气候又有不同的名称。

第五篇、第六篇为“大河行地图”及“大河行地图考”。张公参考了古今史志、方志等多种文献典籍,详细描绘和叙述了大河流经地域,黄河的走向、改道,黄河的支流与注入黄河的河流情况,考证了黄河的河源,为学者研究黄河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料。

第八篇为“大河套地纪”,讲述河套之地的历史,历代所设郡县、边防以及战争,重点叙述了当朝对河套地的治理。张光孝对治理河套的看法是,此地初治时易管理,但时间一长就易失守,是治人治法的弊端,太平日久易忘战危,这不仅是河套地的忧患,也是内地的忧患,恢复边疆之地,需要卫、霍这样的大将,更需要朝廷时时充满忧患意识。

第九篇、第十篇为“大河决溢壅考略”、“大河古今治法考”。详列自周定王起经汉、唐、宋,以至当朝,黄河决口壅塞的时间、位置,以及自古至今历代治理黄河的办法。总观历代,治河方法大致有三:一为疏,顺势力导,使之按原道入海;一为浚,疏浚河流淤塞之处,使河床加深,不致泛溢;一为塞,修筑堤坝,减缓大河流势,但若杀水势不得,就会造成河水更大的泛滥。

第二,附入具有神话色彩的天河星象、龙马卦画,为《大河志》增添了神秘性,体现在第三、第四、第七篇里。

第三篇、第四篇为“大河应天河图”及“大河应天河图考”。第三篇是一张《天河本图》。第四篇介绍了天河经行位置,古人称天汉(即天河)属金之气,称陕西为金水之位,天河与大河相对应。第七篇为“大河出龙马图述”。“河图洛书”历来被看作是汉族文化的起源,据上古传说,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马身龙鳞,高八尺五寸,颧骼奇异,背负图献于伏羲,伏羲依此图而演成八卦,成为《周易》的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天下遂化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天下。河出图,被古人视为君王有德的象征,“伏羲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伏羲则而象之,乃作八卦”①顾起元:《说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81页。。君王德合天道,故上天示下瑞兆。因而上古时有德的君王大都与河图有所关联。《路史·黄帝纪》中有云“河龙图发,洛龟书威,于是正乾坤,分离坎,倚象衍数,以成一代之宜,谓土为祥,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又曰‘归藏氏’,既受河图得其五要。”①罗泌:《路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黄帝有土德,故有河图出,以启示黄帝治理国家。《宋书·符瑞志》有关于帝尧、帝舜与河图的记载:“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青绳。”又“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 。②沈约:《宋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除此之外,古文献资料中亦有商汤、周文王、成王、周公得龙图、龟书的记载。这些记载于典籍中的传说虽经不起推敲,但是河图洛书只授予有德的君主,表明了古人对有德之君的推崇期盼,而河图洛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反映了古人治理天下的思想理念。

第三,汇编有关大河的祀典、杂纪、艺文,多具有文学性质,体现在第十一、十二、十三篇里。

第十一篇为“大河祀典”。山川大河自古就被认为具有神性,君王祭祀山川大河来给自己的统治披上至高无上的外衣,向百姓昭示自己受命于天,期望以此巩固统治,又能够向上天宣示功绩,以获得上天的庇佑。张公在“大河祀典”篇里详细记载了明朝自明太祖起至孝宗弘治年间皇帝祭大河文,凡19篇。从内容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君王对大河的敬仰,皇帝上承天命,宣扬功绩,祈神庇佑;一类或写某地兵祸战乱,皇帝发兵是为了天下苍生,祈求河渎之神消解路途瘴雾,保佑军士安然返回,或写某年天大旱或涝沴,疾疠交行,祈求河神消弭灾祸,造福民生。帝王祭大河文能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民情,哪一年国家风调雨顺,承顺太平,哪一年有叛乱,皇帝派谁去平乱,或者是哪个地方出现旱灾疫情,百姓生活如何,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史志的遗缺。

在“大河杂纪”篇中,张光孝收录了历代文献典籍中有关大河的各种记载,包含上古传说、有关河神的笔记小说,这些典籍资料反映出古人对大河的不断探索认知。有科学性的地理考证,如《尔雅》、《山海经》、《凉土异物志》、《释氏西域志》之类的典籍,考证了黄河的源头、流向。除此之外大多是带有文学性的记载,多具有虚构性、传奇性,体现了古人对未知事物的浪漫想象。

“大河艺文述”篇载入了大约四十篇关于黄河的诗赋,总览这些诗赋,大都极力描述了黄河的浩荡汹涌,首篇收入明太祖的《黄河说》,中有“忽然一水周旋,则水底有声喑喑鸣鸣,又少时间,水中一穴若数丈园,有如井状,上通天气,下至河底,俗呼‘旋涡’是也”这样的情状。薛瑄的《黄河赋》中有“祝融载节以南届兮,雷雨奋达以霶霈。潢支流而股合兮,百川奔而来会。木轮困而漂拔兮,蔽云日而淘汰。狂澜汹而啮岸兮,块土焉塞夫冲溃”如此浩大的描写,又有高启《黄河水》中“黄河水西来,一折一千里”之类的夸张描绘。黄河在儒生心目中又具有悲壮色彩,《黄河风云词》有云:“渺渺黄河风雪生,云愁海思不堪行。阳春白雪非难和,公无渡河无限情。”黄河又承载着儒生对圣君盛世的期盼,高启《黄河水》中有:“旧传一清三千年,圣人乃出天下安。河水之清一何少,吁嗟至治何由还。我愿河水年年清,圣人在上圣复生,千龄万代常太平。”正是人们对黄河的这些观感、情怀,使得黄河得以不断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大河者,汲取天地元气,自西域而下,润泽万物,波浪翻滚, 洞不可测其深,它负阴抱阳,其德大矣,水之德则象征着君王之德,君王有德则国家大幸,《西渎大河志》详述了黄河源委与决塞修浚之宜,为世人了解黄河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光孝终究是位儒生,关心国家大计,忧国忧民,因而又详列了河图洛书、祀典、杂纪、艺文,宣扬水德,以此来垂训立世。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大河黄河
黄河娃
大河奔腾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大河金川
大河奔流
大河中的摇篮(下)
大河中的摇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