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赏析

2016-02-02 02:47周淑萍
孙子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淑萍采薇杨柳依依

周淑萍

《采薇》赏析

周淑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①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②。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③止。王事靡盬④,不遑启处。忧心孔疚⑤,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⑥,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依据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160首。“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宴享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虽然多半是贵族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谷风、何草不黄等。“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40首。

《采薇》即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篇以戍卒的口吻抒发征戍之士家国之思的乐章。诗歌表现了征戍之士保卫国家的昂扬斗志和一次次克服思家念想,在边地忍苦辛劳的复杂情感。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注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他的意思是说,《采薇》是一首征兵役的诗歌。周文王还是殷朝的西伯的时候,西边有昆夷的进犯,北方有猃狁的发难。所以文王以殷天子之命命令他的下属率领其领地上的役人征讨昆夷、猃狁,以保卫中国。《采薇》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作的征兵歌。

但是我们通读此歌,作者以采薇起兴,从从征之激昂到服役之辛苦,作战部队的雄壮,战况的激烈紧张,最后归家之落寞,把一个戍卒整个从军的心理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不是像毛诗序所注仅仅是一征兵歌,而是一个归家的戍卒对自己从军经历及思乡之情的歌咏。《采薇》全诗6章48句,一咏三叹,真正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⑦的歌咏情感之佳作,感人至深。

全诗前三章均以 “采薇”起兴,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三个阶段,即薇菜刚发芽时、薇菜柔嫩时和薇菜已老三个时期,反映出戍卒在外戍守时间之长和思家的情绪累积之激烈:

采薇呀采薇,薇菜已发芽;说回家说回家,到了年底也不能归家。没有家没有室,都是玁狁来进犯;不能安居和乐业,都是玁狁在侵扰。

虽然作者也遗憾年底不能归家,但他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国就没家,正是因为玁狁的侵犯,所以他才不能安居乐业,必须同仇敌忾、戍守家园。此段反映出作者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莫,通暮,岁暮,即年底。

采薇呀采薇呀,薇菜长得正脆嫩;说回家说回家,却迟迟听不到归家的消息。我忧心忡忡,饥肠辘辘;我戍守的地点辗转不定,没法与亲人通书信。

征战途中,条件越来越艰苦,有时不免断粮挨饿,作者更为思念家乡,只遗憾无法与亲人通信。

采薇呀采薇呀,薇菜已经长硬了;说回家说回家,又到了一年十月小阳春。战事繁忙紧张,士卒们居无定所;我久思成疾,自出征以来,仍未听到返乡的讯息。

此章以薇菜的老硬难以入口,暗喻行军中更为艰难的条件。虽然作者已思乡成疾,但仍记着天子的边疆还未平定,他的使命还没完成。

后三章则以作者日常所见之物发兴,对其征战部队作了画卷式描绘,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那盛开的鲜花是什么花?啊,那是常棣花;那高大的战车是谁的?那是尊贵甲士们的战车。威武的兵车驾起来,那雄壮的战马步伐多么矫健!战事紧张,怎么敢安然驻扎,一个月多次与敌交战。

兵车驾起四匹雄马,雄马匹匹高大强壮;甲士们依凭它作战,步卒们倚靠着它前进。我们的战马整齐雄健,我们的装备的是象牙弓和鱼皮箭袋;我们怎能不每天戒备?猃狁进犯,军情紧急。

这两章充满了奋发的战斗精神,作者对己方雄壮华美的军队进行了描绘和讴歌,其对自己所在部队充满了自豪感,其豪情可谓溢于言表。当时是车战时代,贵族甲士站在兵车上作战,步兵徒卒排在车下。武王克商用“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就是三百乘战车,三千名甲士。其步徒,若加上所有外来参战的,则是四万六千余人。

当年我从军上路时,初生的杨柳垂绦依依;如今我即将返乡,团团雪花迷茫了我的归路。回家的路怎么这样漫漫长远,我饥寒交加、劳累不已;满腔悲伤满腔苦,我的哀痛谁能体会!

末章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他终于得以完成征战返家时的辛苦凄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至今是人们抒发离别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作者用生动的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微妙的内心情怀:当年我出发啊,春光明媚,杨柳依依,如今我回来啊,大雪纷纷下。让景物,也是心情,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暗刺了统治者对为国征戍的士兵们缺乏应有的关心。

全诗的思乡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编织交错,情感跌宕起伏,一咏三叹,把作者这种深刻的家国情怀娓娓道来。全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方式,更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极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其成为《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注释

①毛注:玁狁,北狄也。笺云:北狄,今匈奴也。即在西周北方的游牧民族。殷周之际游牧于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宁夏、内蒙古西部。西周初其势渐强,成为周王朝一大威胁。周宣王曾多次出兵抵御,并在朔方建筑城堡。春秋时被称为戎或狄。

②毛注:聘,问也。这里表示问候的家书。

③毛注笺云,十月为阳时。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指的是立冬至小雪节令这段时间,一些果树会开二次花,呈现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气。

④毛注笺云,不坚固也。

⑤毛注,疚,病来至也。

⑥毛注:迟迟,长远也。

⑦语出《毛诗序》。

(责任编辑:周亨祥)

Appreciation of Caiwei

Zhou Shuping

2016-2-1

周淑萍,女,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孙子兵学年鉴》副主编。

猜你喜欢
淑萍采薇杨柳依依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月湖书生徐时栋
乔淑萍:山城儿童的守护神
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心理健康教学课例分析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过 往
杨柳
妖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