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坨的由来

2016-02-02 02:49杨大辛
天津人大 2016年7期
关键词:盐商盐场海河

杨大辛

盐坨的由来

杨大辛

“盐坨”是天津海河东岸的一个地名,如今时过境迁,已经不为人所知了,可是在历史上这个地名却延续了四五百年,而且对天津的盐业发展起到过仓储基地的作用。

此事须从头说起。天津濒临渤海,受潮汐浸淫影响,地质斥卤,自古以来先民就掌握了煮盐方法。自元代始,官府在三岔口、大直沽设盐使司,组织乡民设灶煎造,以至有“万灶沿河而居”之说。至于沿海滩地,盐资源更为丰腴,盐质也优异,是我国北方的重要产盐区,历代相沿统称之为“长芦盐区”(长芦系古漳河的一个支流,因两岸芦苇丛生而得名,后置长芦县、长芦镇,隶属沧州)。长芦辖海岸滩地一千多里,下属盐滩历代多有变动,元代设22场,明代设24场,清代以后几经裁并,至道光年间只剩下8场;民国年间又有所裁废,最后仅存丰财场与芦台场两大滩区,即今塘沽盐场与汉沽盐场。

盐为民生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也是封建王朝重要的国税收入,不亚于田赋,因此历代无不重视对盐业生产的监管,推行垄断性的专卖制度。明洪武元年(1368)于长芦镇设河间长芦都转盐使司,负责监管所辖盐场;永乐十四年(1416)设隶属中央户部的长芦巡盐御使署,负责巡视盐政与督催盐课。清代以后,更强化对长芦盐区的监管,为此康熙七年(1668)将长芦巡盐御使署移驻天津,十六年(1677)又将长芦都转运盐使司自沧州迁至天津,从此天津成为盐业生产、运转、销售的大本营,由此也促进了天津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经营盐业获利丰厚,权贵、商贾、地主趋之若鹜,纷纷投资盐业牟利。明清以来朝廷实行“盐引”专卖制度,盐商以重金获取“盐引”的销售特权,指定“行盐区”即“引岸”,得以垄断对该地区的销售,致使许多盐商暴富,如天津“八大家”中的振德黄家、长源杨家、益照临张家、益德裕高家、李善人家、益德王家,都是以经营盐业而发家的。

盐自产地运出销往各地,主要依靠水路船运。天津河道通畅,盐商聚集,很自然地就成为芦盐的集散枢纽。早在明初,盐商就在海河东岸买地筑坨存放盐包,当时长芦都转盐使司在直沽设批盐所,清代设掣盐厅,负责盐品的查验与准运,然后盐商方可经北运河、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转运各县引岸。当时的盐坨,南起季家楼,北至东浮桥,沿河绵延十里,盐包累累如山,一望无际,形成海河岸的一大景观,有诗人吟诗为证:

津门好,盐晒灶丁勤。

卤放一滩明积雪,

坨堆十里接晴云,

香讶桂花熏。

——清·樊彬

堆积如山傍海河,

河东数里尽盐坨。

民间珍视同珠玉,

不道此间如许多。

——清·崔旭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盐坨地段被俄、意、奥侵略军占据,翌年三国均提出将占领地区开辟为租界,从而引发盐坨迁移的争端。据《天津租界档案选编》记载:俄租界内有盐坨113条,意租界内103条,奥租界内7条。初期地方官员不同意盐坨迁出,恰好此时海河工程局对挂甲寺至杨庄一段河道裁弯取直,新挖河道左岸有空旷地带,中方顶不住意、俄、奥三国的压力,同意将盐坨迁往挂甲寺河岸地段。新盐坨占地286亩,坨地146条。

天津的盐坨,除海河东岸一地外,盐商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在新开河南、京奉铁路北,新开辟盐坨一处,以便用火车外运。至1914年,两处盐坨均裁废。现除河北区尚保留盐坨村地名外,均已不见任何盐坨的遗迹了。

(2006年1月)

猜你喜欢
盐商盐场海河
《海河水利》2021年总目次
一种临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体系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为山腰盐场开创百年发展新纪元而努力拼搏
菜央子盐场:众志成城抗洪救灾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花岙岛:打造海岛旅游度假目的地废旧盐场重新激活
烛光有烟
破冰开河
烛光有烟
大清盐商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