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对当今古典舞的影响

2016-02-02 05:43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舞蹈

孙 婕

(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对当今古典舞的影响

孙婕

(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摘要】明清时期戏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剧更是直接继承了唐歌舞大曲传统舞蹈的古代艺术,经过了艺术家创作的处理、创造等,当前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和表演方法。在明清戏曲的剧目当,保存着十分丰富的舞蹈遗产。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年至1820年),在民歌和大量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基础上形成了很多丰富且多彩的地方戏,例如,花鼓戏、采茶戏均是在民间的歌舞、采茶过程中所形成的,还有由花灯发展而来的花灯戏等等。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各类地方戏曲吸收并储存了大量古典和民间舞蹈传统。

【关键词】明清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影响

一、明清戏曲舞蹈的历史演变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孕育了中华大地许多璀璨的文化,其中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就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颗,在历代的戏曲以及艺人长期艺术的实践中,经过努力、刻苦的研究,经历上时间的积累,广泛吸收民间舞蹈艺术语言以及表现的方法,逐步将戏曲舞蹈的艺术形式进行完善。

纵观历史,中国舞蹈自先秦时期,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先秦诗、乐、舞一体的女乐舞蹈和雅舞,汉代的器具舞蹈和舞像,唐代的燕乐舞蹈,宋元的“队舞”,明清的戏曲舞蹈。所有的这些变化都是由于舞蹈表现形式的不同引起的,这是一个渐进的演变、符合艺术规律的过程。而在明清两代时期也是继宋之后我国民间舞蹈快速发展时代,以此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都愿意看到的表演方式,同时也进一步促进舞蹈向戏曲的转化,以及戏曲、舞蹈的融合。所以在这期间戏曲舞蹈在良好的环境中迎来了很大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

结合历史的实际发展,可以说,戏曲舞蹈把中国历代传统的舞蹈优点相结合,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是相当的丰富,具有非常特殊的代表性。

二、戏曲舞蹈发展

戏曲舞蹈继承、发展传统舞蹈的阴柔阳刚;戏曲舞蹈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舞蹈的“画圆”原理;戏曲舞蹈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舞蹈的意象变现手法。

戏曲舞蹈的发展更是离不开那些戏曲舞蹈艺人们的付出,据史料记载,那些戏曲艺人是“未教戏前先教琴、先教琵琶、先教提琴、弦子、箫管、鼓吹、歌舞”由此可见,对戏曲舞蹈艺人的要求是相当的全面,标准也是很高的。不但要懂各类器乐的使用,还要能歌善舞。在这些戏曲舞蹈艺人的辛苦付出中,也就提高了戏曲舞蹈的水平与质量,使得戏曲舞蹈在发展上有了更高的提升空间,也使舞蹈动作更具表现力,使戏曲舞蹈更丰富多彩。而且在演出时让戏曲舞蹈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较强的观赏性,因此在演出中,时常出现了观众场场爆满的惊人场景,使我们后人为之振奋。

三、戏曲舞蹈的表现形式

戏曲舞蹈就是结合戏曲和舞蹈,戏曲和舞蹈的关系是具有双向性的:第一,戏曲艺术将民间舞蹈融合在表演、歌唱当中;第二,因为很多民间舞蹈本身饮食戏剧的元素,在戏曲艺术影响下,开始转身了戏曲化,并且转变成了新戏曲的剧种。明清时期所出现的大批风格不同的且由民间舞蹈发展而形成的戏曲舞蹈。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部分。

戏曲舞蹈身段动作具有多层次、多类型、多形态的表演特征。戏曲身段依据其动作功能和动作技能划分为七种类型,功能类动作中包括表述性动作、表意性动作、表情性动作、表态性动作;技能类动作中包括主体动作、装饰动作、技术动作。以上只是分类,更细化的要通过心、神、气、表情、步法、手势等不同部位和整体的组合运动。最基本的包括:腿功、台步、圆场、眼神等。再高级一些的有走边、趟马、起霸等。

四、古典舞起源、发展

古典舞是从民间传统舞蹈演变、发展而来的,通过一些专业人员的整理、创新、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实践并流传到今天的,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极为厚重的古典风格特点。通常来说,古典舞都有严格的形式,技巧有着比较高的规范及要求。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舞蹈的创作素材不断丰富,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舞蹈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来抒发感情和表现情节,这样特殊表现手法让舞蹈在选材上更有独特性。同时,其在形成的过程中,朝着戏曲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了创新、发展我们国家的民族艺术。从丰富的中国戏曲中不断吸取素材,将中国武术揉碎了融合,并加入了芭蕾的训练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典舞的教材。而且在这时,还编排了一些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舞剧和舞蹈,如《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

80年代后,随着我们国家政策的开放,中国古典舞蹈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外到内,不断拓展了新空间。

第一,突破研究戏曲舞蹈,涉及的范围极大,如石窟壁画、文物舞蹈形象等,都进行了融合与创作,创作出了更多的有着别样风格的古典舞、舞剧。例如《仿唐乐舞》、《铜雀伎》等,这些重新编排过的,带有极浓厚古代特色的乐舞,风格别具,清晰明快。

第二,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进行实践、创新。如唐满城教授说的“身韵”,从摆脱戏曲出发,加入中国大文化如书法、武术的传统,将古典舞的阳刚、阴柔等内容元素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让其更具有舞蹈主体意识及动作符号化抽象功能。他们将之前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拓展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空间。并且南宁能实践,产生了很多作品。如《木兰归》、《梁祝》、《黄河》等等。以《黄河》为例,更是一部不同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冲破了戏曲的局限性,以大幅度身体运动把古典舞改编而成了挥洒自如的人体语言。这样让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更从内涵上都找到了中国传统文代精神统一的物质,让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以及与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统一的特点。

五、戏曲舞蹈对古典舞的影响

舞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反映了不同思想、习惯等等。融合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气质的中国古典舞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两个智力、人格、道德和品味。这些是从历史衍生出的,并且形成于历史发展中的,在与著名的古典舞蹈宫廷舞,舞蹈和宗教舞蹈戏剧的性质线,前两个也就这样流传下来。所以从深戏剧的角度分析,在明清历史舞剧一开始就该承担的躯干,艺术演变为准则的普遍规律,探索明清以前的舞蹈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又是如何演变为戏曲的。揭开文脉传承的关系,戏剧舞蹈以及舞蹈史之间的关系。最后,还是还原为纯粹的戏剧舞蹈时代体内在生存状态,充实古典舞蹈语言和审美风格的词汇。另外戏曲表演的综合性艺术种类、戏曲的内涵,通过对传统戏曲表演体系的深入了解,并与西方戏剧作对比,找到自己的优势,才能更好发展。

六、总结

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古典舞继承了戏曲舞蹈的精华,是在戏曲舞蹈基础上,从民间传统舞蹈演变、发展而来的,通过一些专业人员的整理、创新、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实践并流传到今天的,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极为厚重的古典风格特点。其本身就是在曲与舞蹈之间的。简单琰说,未完全蜕变的还是戏曲,已去除了唱与念的就是舞蹈,并保留着戏曲的原生态。在戏曲中,无论是歌还是舞蹈,都是为了叙事而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京剧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比较明显。戏曲舞蹈对于开拓我们国家的古代舞蹈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得我国的古典舞可以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4).

[2]薜天.舞蹈编导知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

[3]隆阴培.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4]李承祥.舞蹈编导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函授教材,1997(6).

[5]王克芬.中国近代现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9).

[6]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8).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婕(1983-),出生女汉族籍贯河北,学士学位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讲师,主要从事舞蹈编导舞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舞蹈课
舞蹈创编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舞蹈之美——姑鲁寨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