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与激情
——陇上名家赵澎涛先生书法浅论

2016-02-02 05:4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文化馆甘肃武威73300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激情书法

程 勰(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文化馆,甘肃 武威 733000)



平和与激情
——陇上名家赵澎涛先生书法浅论

程勰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文化馆,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赵澎涛先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平和中透着激情。他不显山露水的表象犹如平静的一泓湖水,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恰是那水面上动人的涟漪。但当你良久地面对这片湖水的时候,你便会深切地感受到在这片湖水的深处,存在着海浪一般奔涌的激情。如果从知人论事者的文艺观点看,我以为平和与激情不仅体现了赵澎涛先生的为人处事之基调,也体现出其书法作品的精神。笔墨催君痴,平和显禅意,激情出灵性。

【关键词】平和;激情;书法

正文

十多年前,我在《甘肃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书法展》注意到赵澎涛先生的唐诗大草作品,喜爱难得,令人歆羡。其作品有二王之风骨,晋人之韵味,张怀之遗风。2010年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在著名书法家王国文书斋又见其大幅楷隶作品《金刚经十二条屏》,令人惊叹!其草书基本功扎实,用笔老辣到位,别开生面;楷书动静结合,线条别致,使人耳目一新,显出禅意;隶书作品兼草情篆意,纳隶楷特征,自然流畅。他的书法作品尽显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使人耳目一新。赵澎涛先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平和中透着激情。他不显山露水的表象犹如平静的一泓湖水,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恰是那水面上动人的涟漪。但当你良久地面对这片湖水的时候,你便会深切地感受到在这片湖水的深处,存在着海浪一般奔涌的激情。处事稳练,不急不躁,温文尔雅的品行为他奠定了创作底蕴,也正是这种含而不见的激情,成就了他的艺术风格。这就是赵澎涛先生。

如果从知人论事者的文艺观点看,我以为平和与激情不仅体现了赵澎涛先生的为人处事之基调,也体现出其书法作品的精神。今天善书者多,而真正如赵澎涛先生这样孜孜以求、深窥书法精髓,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书者寥寥。真正的书者及其作品必须是对客观世界里各种对象、形体、姿态的模拟、吸取,而且这种模拟吸取有极大的灵活性、概括性和抽象化的自由。不仅如此,还要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至其悬针垂韭之笔致,横直转折,安排紧凑,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间疏密之调和,诸如此类,竟能给一般文字以全篇之美观。此美莫非来自意境而为当时书家精意结构可知也。”(邓以蛰:《书法之欣赏》,转引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哲学研究》一九六二年第一期。)你如果要真正读懂赵澎涛先生的书法艺术,那你就必须走进赵澎涛先生的生活去了解其人其风。

笔墨催君痴。赵澎涛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学习、研究书法,精神难能可贵。倘若你走进他的办公室或者书房,书架、书案,还有床铺上,到处堆满了古今名帖和各种书法理论书籍。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这种近乎痴迷的书法情结,来之“耕读传家、品学端正”的家传古训。赵澎涛先生说:“赵氏家族对书法有一种特别的敬畏。”赵家至今留存并珍藏着书写有“外翰林”“明经进士”的两块大匾额,据传是明清时期老祖宗留下的书法作品。凡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或者有重大喜事,家人都要把它恭恭敬敬地展示给客人一饱眼福,乡亲们把它亲切地称为“先人的面子”。赵澎涛先生说:“这件事对我影响可大了。学生时代就非常喜欢写大楷、写小楷,经常静静地临摹古今书法大家的作品,竭力写好每一个字。参加工作后,遵照父母的嘱咐,不论走到哪里砚台笔墨成了我必备的行囊。”他说:“无论真、草、隶、篆,有帖必临。”“临帖是我的必修课 !临帖就是和书法大家对话和交流。”因此,正楷字他长期临习颜真卿《家庙碑》、《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西峡颂》、《好大王碑》、《汉简》、《敦煌写经》等,着重探索以魏晋南北朝时期隶楷书写法的继承、发展问题,向人们传递向善中和的传统文化气质。

平和显禅意。当你欣赏赵澎涛先生的代表作《隶书金刚经》时,无不体现出布局上的平和、结构上的平和、意境上的平和来。其作品在追求自然的同时,又着意表达出禅的意蕴,佛的气象。由于作者对敦煌、武威汉简的临墓,再加上对佛学的研究,使其作品书中有佛,佛中又有书。因而其笔势圆润,笔画或长或短或轻或重,有《毛公鼎》、《散氏盘》等金文艺术之气蕴,但在或方或圆之间又体现了结体严正,章法严劲而刚健,有一派崇高肃毅之气;或平或直或疏或密,外柔而内刚,一派开阔宽厚之容。但同时在平和之意境中达到一种“无我之境”,“似灵羊挂角无迹可求”,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在这里我看到了宇宙的神奇,获得了自然界最神妙的东西,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种物我两忘的我非我、你非你的境界当中。正如宗白华先生说:书法“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而赵澎涛先生的书法作品所体现的意蕴如音乐潺潺流淌着、如高山流水似明月松间,如清泉溪流,若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笼着清纱的梦境。布局如一张古色古香的绸缎在温和的阳光下舒张着,有一种挣脱了世俗和超越了形体模拟的笔画的自由展开,构造出错综交织、丰富多彩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热情和表意;在结构上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多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如“溏影空人心”的寂静与旷达,大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感;在意境上却有行云流水、骨力追风 ,有柔有刚方圆适度,但每一个字、每一笔、每一幅都可有创造、有变化都是作者个性的展现,然而又不是对前人遗风的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它成了一首诗,既状物又抒情,是对生活概括性的模拟又是情感的表现。这一切都在赵澎涛先生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中成了净化的线条,成了平和的气蕴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赵澎涛先生书法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之重要构成。就在“上下左右之位,方圆大小之形”的结体和“疏密起伏”的“曲直波澜”的笔势中,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多彩多姿的赵澎涛书法艺术,其意趣气势读后观之无不有“相中之色”、“相中之音”。从每一个字和整个篇幅来看它都传达出一种遗世绝俗的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但同时又体现出儒家之风。在入世与出世;在乐观进取与消极退避中相互补充与协调着,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在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在身在江湖与心存魏阙的历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中表现出“白鸟悠悠下”的一种平和忠正 。正如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便是其书法艺术所强调的美和艺术的独立,但又少了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情奔放的情感抒发,多了一些佛的东西、道的光辉。

激情出灵性。倘若再观赵澎涛先生的草书作品,无不气蕴生动、充满激情。你看其代表作大草苏东坡的《赤壁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如果用清人袁枚的话来形容整个作品便崇意而自尊,正因为如此崇意才使得作品气蕴生动。作品传达的是:“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穿贯无纲,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而赵澎涛先生的草书作品,表现出的是“开千枝花” ,但又“一本所系”,统一于“主人”、“纲”、“本”等,整个作品道尽了古人对情志意趣在书法、读篇中至尊的地位。王国维论诗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以为赵澎涛先生的草书作品一笔一画都是他情语的派生,是他内心世界里那份生活激情的再现和表达。正如唐·张彦远所云:“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赵澎涛先生草书正如此,时而散金碎玉般力透纸笔,时而又成断线之珠散逸成趣,笔迹遒劲,实表情达意之绝耳:不仅表达出所书文章的意境,而且也表达出了书者内心深处勃勃之意。似五彩重染如素练千转。在整个作品中万壑千岩,可谓经营满幅。正如谢缙所言:“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他的草书如同交响乐,有清浊、有小大、有短长、有疾徐、有刚柔、有迟速、有高下、有出入、有稠疏相济,其草便是在开合、收放、动静、隐显中表现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达到气蕴生动的艺术效果。真是激情到深广中“洒然落墨,兔起鹄落”,似乎作者所有的激情又在此刻消隐了,归避了!但令作品一气贯注之势,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增之不得,减也难成, 如天成,如铸就,达天人合一之妙境,平淡天成。可见一幅书法作品不仅是书者内心世界的外化,特别是书法家性情、精神之揭示,还是书法家创作时心境意绪的展现。寄兴高远:“人而不仁如乐何?”成了赵澎涛先生人性的直抒与表达,他借东坡五柳的文字,用自已书写的线条表达了出来,情感深沉而人道真诚,完全执著于人间正道,关注现实,关怀人生。既是作者内世界的表达,又是把个人的心理沉浸融埋在人际和谐的情感交流中,将那份“江山如此多娇”的激情得以释放。

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又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就是“游于艺”“成于乐”,是其人格完成淋漓表达的艰难过程。赵澎涛先生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领悟中,成就着他的书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激情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萌动的激情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书法欣赏
激情从未止步
四十年 我为黔茶激情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