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现

2016-02-02 17:08孙亚琪
黄河之声 2016年15期
关键词:咏叹调莫扎特演唱者

孙亚琪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0)

浅析《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现

孙亚琪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0)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是最负盛名的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其创作风格和创造形式对古典音乐一派的未来发展影响颇深[1]。其中最为著名的咏叹调也自成一派,先通过对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及音乐特征的综述引入,从而进一步对《我去向何方》的创作背景、歌词大意、曲式结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现的分析,为以后唱好《我去向何方》提供方法策略。

莫扎特;音乐会咏调;我去向何方;演唱技巧

一、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概况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在1756年的春日里出生,出生地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然后在1 791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35岁,被欧洲社会誉为“十八世纪的奇迹”。年幼的莫扎特是宫廷贵族的一个玩偶,然后成年后的具备自己独立意识和音乐感知的莫扎特再也不愿被束缚、被摆弄,为了寻求自由、追求信仰而与当时的社会抗争,终其一生贫困潦倒却不改初心。在莫扎特的一生中,共创作了54首音乐会咏叹调。而在莫扎特创作音乐体裁中,咏叹调最为人知而且自成一个独立体系[2]。

二、《我去向何方》的音乐特征

《我去向何方》是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中最为人知一首,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征。通过将其与不同的声乐体裁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有效显示其个性化音乐特征。

(一)与歌剧咏叹调相比较

歌剧是一门古老的西方舞台表演艺术,就是主要通过歌唱和音乐的形式,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歌剧咏叹调只能通过所有作品的完美表现才展现本身的艺术价值,各个选段之间都互相依托。比如莫扎特著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歌剧分为四幕,是互相联系的几个选段,只有全部串联起来才可以读懂整个歌剧要表达的内涵。而《我去向何方》是独立的戏剧情节,不需要考虑或者依附于其他选段,其本身就可以进行抒情,而且又展现了咏叹调的艺术魅力。

(二)与艺术歌曲相比较

艺术歌曲是指由诗歌和音乐相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比如莫扎特在1788年创作的《我的愿望》,是献给朋友的,该剧目篇幅较小,结构简单,含蓄典雅,选用的伴奏乐器是钢琴,但是《我去向何方》的篇幅长,结构复杂、歌词普遍依托于一定的歌剧情节,伴奏较为复杂。

三、《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表现

(一)创作背景

《我去向何方》这部作品是莫扎特在1789年为路易斯·维尔纳夫(Louise Villeneuve)创作的三首咏叹调中的第三首,属于女高音式音乐会咏叹调。其内容是表达了一位年轻女子在恋爱中表现出的一种困惑和自我怜悯的情绪。

(二)歌词大意

“那痛苦和折磨,我在叹息,上帝并不怜悯。你跟我说话的心,证明我已失去爱,你的拒绝或忘记,会让我痛苦不堪。”“我走,我走向哪里?上天啊,你听不到我的叹息!”歌词看似是年轻女子对心爱的人的控诉,其实更像是莫扎特对上帝的诉说。从歌词不难看出莫扎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对于一个满怀激情与创作灵感的天才,贵族阶级只是将其看作一个玩偶,在不能满足贵族的娱乐后,就被排斥被排挤,使其生活如此艰难辛酸,命运怎么会如此不公地对待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这首歌曲是一个女子在恋爱中所受到的困惑而祈求上帝能够为她指明一条公平的道路。

(三)曲式结构

这首曲目分为A和B两个部分。A部分(1-37)的节奏为四四拍,由个乐段组成,分别是a,a’和b乐段,a段的主调为降E大调概括了(1-15)小节,小结结束后以属和弦收尾;a,段包括(16-30)小节其由降B转降E后又降回B大调;31-37小节为b段,降B调。

B部(38-82)的节奏为四三拍,由两个乐段组成,分别是c和d乐段,c段是(38-55)小节,其调性由降E调转至降B调;d段从(56-82)小节,由降B调转回降E调,最后终止式落在降E调的主和弦。两个部分相比较而言,A部分较为抒情悠长,而B部分较为跌宕跳跃。虽然两个部分的对比风格明显但是对于歌唱者而言更需要的是连贯的气息去支撑整部作品。曲式结构与《伟大的精神,高贵的心灵》对比,可知:《伟大的精神,高贵的心灵》是变奏曲式,结构相对该曲复杂,同为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会咏叹调,除了歌词相近以外,不同的曲式结构和旋律变奏都别具特色[2]。

(四)演唱技巧

《我去向何方》这部作品A部分的开头为va元音,在钢琴响起时要喉咙吸开保持管道的状态,放松肩膀避免吸气过浅而导致喉头过紧,眼睛望向前方注意带动状态以及气息向前流动,莫扎特音乐会咏调的节奏起伏较为明显,且旋律优美,所以要以情感带动气息和声音向前发展,在唱de这个音的时候要保持气息的连贯并对其做渐强到yi字的渐弱;在连接B部分时,要注意节奏节拍的变化而调整气息,相比较A部分的舒缓B部分更要注意的是不能打断气息的供给,要在平稳的基础上做到跳跃的演唱。在演唱莫扎特咏叹调时,一定要以严谨的音乐态度对待,在节奏上要一丝不苟,在感情的表达上也要真切地用心去表达,但是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要过于单薄或者过于做作。演唱时气息一定要平稳,莫扎特的音乐会咏叹调线条比较连贯,因此,在演唱时要注重声音的连贯并且注意节奏的变化,但不能随意的添加滑音和延长音,所以如何把握这个连贯度和精确度是对演唱者的一个较高的要求。演唱时的气息把握,句与句之间换气要平稳,起伏不能太大。

相比较在演唱《上帝啊,我想对您解释》时,气息一定要稳住,在该控诉的地方要以连贯且不低沉的声音演唱,在该停顿的地方要停住尽快轻微呼吸,尽量做到整首歌气息的平稳,不要在剧目中出现明显的喘气现象。

(五)情感表现

《我走向何方》是一首节奏较为平缓、叙述的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在情感表现方面也是对演唱者的一个考验。莫扎特声乐作品中本身所明确标注的表情记号比较少,因此,其情感表现主要依赖于演唱者对该曲的理解。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充分的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大意,首先要朗读这首作品的歌词并理解其中蕴藏的含义,然后演唱者要将文中的情绪状态与自己的感受相结合,把自己想象为《我去向何方》中的年轻女子,对爱情充满憧憬,因为恋爱后又陷入彷徨。只有将自己融入其中,才能体会到出人物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才能在演出时呈现出这种对未来迷茫的情绪。但是与《我去向何方》不同的是,在演唱《黄昏有感》和《离别之歌》等少数忧愁悲伤的歌曲时,要时而夹杂低声诉说,给人们展现低沉的心情。

四、演唱《我去向何方》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演唱风格方面

《我去向何方》是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中特质明显,追求理性和整体性,而且旋律较为规范严谨的一首咏叹调。但是如何更好的演绎这首作品呢?相比较情绪多变的咏叹调,每一部作品都有不同的故事情节,我们在了解其背景概况后要对其有充分的掌握,在演出时也要更好的向观众完整的诠释这部作品,不仅要灵活运用演唱者的肢体语言和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对这部作品的情感抒发,不管节奏如何变化我们都需要稳定自己的气息,把握节奏和音准,用旋律之间的强弱对比更好的变现作品中不同的情绪变化,同样在演唱时一定要借助自身的优势,将这些优点表现出来,对该作品进行细致的诠释,所以要多进行气息的练习,从而更好的演唱。

(二)在与钢琴伴奏的配合方面

《我去向何方》在演出时,配有专门的钢琴伴奏,这些钢琴伴奏是莫扎特根据《我去向何方》的歌词而量身定做的,可以营造专门的音乐氛围,烘托意境,对人物内心的表达起到衬托作用。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该剧目时,在与钢琴伴奏配合的同时更要主动地带动音乐的走向,这样才能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增强音乐作品感染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分析莫扎特的作品时以其生平经历为基础,对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进行概述,对《我去向何方》的创作背景,歌词,曲式结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进行总结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演唱技巧和艺术实践从而更好的表现该作品。

[1] 陈星.莫扎特“音乐会咏调”定义探论[J].音乐艺术,2008,03:113-117.

[2] 史常慧.莫扎特音乐会咏调《伟大的灵魂,高贵的心》作品分析和演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 张雨蒙.莫扎特音乐会女高音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音乐浅析[J],2015,17:50-51.

猜你喜欢
咏叹调莫扎特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感知、认知与演绎整合下的中提琴表演艺术教学新探——以咏叹调《请让我哭泣吧》创编教学为例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咏叹调
轻浅不是莫扎特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