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土沃老花鼓的舞蹈角色

2016-02-02 17:08
黄河之声 2016年15期
关键词:动律花鼓小丑

王 娜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论山西土沃老花鼓的舞蹈角色

王 娜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舞蹈角色是一个抽象概念,其本质是反映舞蹈人物扮演者借助道具、服饰的辅助功能,将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用相一致的、期望达到的行为期待方式即舞蹈,展现舞蹈人物特征的特定身份者,本文从舞蹈表演角度展开对土沃老花鼓中众多人物角色的特点分析,以展示土沃老花鼓舞蹈角色在舞蹈表演中的魅力,而丑角“口衔鼓”表演,在其它舞蹈中罕有。“土沃老花鼓”因其非凡的艺术影响力,已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其中。

土沃老花鼓;角色;口衔鼓

土沃老花鼓发祥地在今天山西晋城沁水土沃乡,形成于清代,兴盛于当代,发展中受花鼓技艺的影响,历经360多年时代变迁与历史洗礼,地域色彩浓烈,呈现典型的北方汉族舞蹈特征,因其道具完全由参演者设计、加工到单独定制,角色众多,难掩其各自鲜明特征,丑角口衔鼓道具的特色参演,赋予人物形象夸张滑稽的风格特征,口衔鼓的表演形式独特,技巧出新,吸睛且广聚人气,观赏度很高,深受百姓喜爱。

一、土沃老花鼓起源

(一)土沃老花鼓释义

土沃老花鼓之所以被称为“老”花鼓,老,就老在它流传久远,久看不厌,喜闻乐见;花,就花在它角色多样,道具使用丰富,表演形态各异,热烈欢快中兼有诙谐幽默,场景气场强大。鼓,就更特别了,表演者不仅敲击腰鼓,还有口衔鼓,技法新颖,其它民间舞中少有。

(二)土沃老花鼓起源追溯

明初,中原战乱,百姓流离,安徽、河南等地百姓纷纷逃至山西沁水,得以定居繁衍生息。据传,当时一位老者以打凤阳花鼓为生,落难途经土沃村,穷困饥寒一病不起,土沃乡人救人于水火,百般照料,老人得以康复,元宵佳节,老者以家传“凤阳花鼓”传授乡人,一举夺得社火表演之冠。之后土沃老花鼓越来越走入当地百姓的生活,成为当地闹社火时的传统节目。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一成不变,沁水文化环境的多元化像她的百姓一样包容和接纳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土沃老花鼓就在这样的多元化环境中得以流传演变和发展。

二、土沃老花鼓角色分析

土沃老花鼓的表演,其典型性不亚于一场世纪盛典般夺目,角色和角色分工是表演的基础,尤其要先做分析。

(一)人物角色划分

土沃老花鼓的人物角色有:老丑、小丑各两人,老汉、老婆各一人,花姑二十二人(大锣、钹、手锣、小镲者各四人,吊锣、小勾锣、挑花篮担鼓花姑各二人),打腰鼓的二人,报马者一人。出场顺序为报马人、老丑、花姑、吊锣花姑、小丑、打腰鼓手、挑花篮担鼓花姑、老汉、老婆。

(二)人物角色扮相

报马人:丑角,描花脸,多由伶俐男童(子)扮演,头戴螺帽(或梳冲天辫,系彩绳),上身穿对襟袄,脚踏快靴,下身着彩裤,腰系彩带,背串铃一串,拂尘、鸡毛掸子交替手执或背或插。

老丑:二花脸,白须髯,手握羽扇,戴蝴蝶帽圈,腰系蓝白绸带,帽前缀蝶须两根,上缀红绒花,着白色对襟袄,棕色绸裤腰系黄丝绦,身披红底黄穗拉风大斗篷。

文花姑:也称担鼓花姑。左肩挑扁担,左手握扁担前端,右手握软鼓槌。着旦角服,黑长辩,戴花冠,穿大花短袄、绣花裙、绣花鞋。

武花姑:勇士打扮,头扎英雄结,手持英雄槌,白对襟袄,外套黑边红坎肩,湖蓝色镶金边彩裤,脚穿绒球彩鞋。

吊锣花姑:吊锣强调的是吊,吊具为竹片,竹片一端有弯度,以便吊锣,末端插入腰后腰带里,穿彩衣遮挡竹片,大锣挂在头部上方的竹片前端,左手负责挑锣棍和握锣绳,右手握鼓槌,两个小镲分别挂在腰胯左右。

小丑:三花脸,头戴黑罗帽,帽边扎英雄圈,红色平绒腰带,黑腿带,脚踏快靴,负责口衔鼓表演,嘴咬口衔鼓帮上的小环,两手分别握软鼓槌一根。

持手锣花姑:左手捏锣沿,右手持锣板。

腰鼓手:鼓斜挎在左腰际,双手各握一根软鼓槌。头戴绸帽,穿米黄色对襟袄,套黑边枣红坎肩,下身穿湖蓝镶金边彩裤,脚踏彩鞋,鞋面镶有绒球。

老汉:身穿马褂马裤,腰扎棕黄色布腰带,头戴瓜皮帽,下颏粘一绺胡子,右肩背白布褡裢,手拿标志性道具大烟袋。

老婆:头戴黑色平绒金边婆婆帽,耳挂串串红,上身穿深灰大襟短袄,对襟袄腋下纽扣处系有绸巾一块,下身穿棕色收口彩裤系绑腿,腰系红绸腰带,脚穿黑色小脚鞋,左手拿绸花,右手拄拐杖。

仅是这些服饰及角色扮相描述,角色形象已然跃然眼前,清代服饰遗存的久远,民国着装的经典,戏曲服饰的借鉴,现代衣着的融合,都得到很好的体现,彰显着土沃老花鼓对文化的接纳与包容如此深远。

(三)丑角的独特道具“口衔鼓”

土沃老花鼓的道具中,有一种特殊道具,名曰:“口衔花鼓”,为土沃老花鼓独有。其长约二十厘米,直径约八厘米。其表演形式在全国也数罕见。创编口衔花鼓打法,第一代艺人盖凤祥付出了五十多年的心血和技艺经验,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有自身几十年的体会心得,终于创编出一套完整的口衔鼓打法,备受后世尊重。口衔鼓鼓身制作选材颇为讲究,精选桐树杆,挖空而成,两头蒙上羊皮鼓面,或猪皮做鼓面,鼓腰中部固定有缠了红绸的轻便铁环,方便嘴咬。鼓槌是软槌,选材多为麻绳或皮条,缠勒于槌头上挽成疙瘩即成。生活缔造了造型别致的土沃老花鼓道具,成为百姓娱乐的工具和顶礼膜拜时的祭器,更是俗中大雅之艺术品,其表演形式的独特之处已为舞蹈增色不少。

三、角色的动作与动律

(一)角色的动作

土沃老花鼓表演前,最先出场的是报马人,作用是打场,动作不受约束,绕场一周即下场。动作有:跑马势、转拂尘、甩拂尘势等。

报马人下场,领舞老丑率众角色登场,即兴连贯的走出各种场图,有十二连勾,九道弯,三盏灯等。老丑的基本动作有十三种,包括:舞扇势、花蕾势、弓步召唤势、召唤势、耸肩势、前俯势、移步势、撤转势、蹲档三点势、蹲跳势、跑跳步、单跪势、点步势等。

花姑上场的主要步伐是曲曲步,对脚下步伐的要求才是表演重点,左脚起,半拍一步,右脚擦地前移,右脚起,仍然是半拍一步,接续之前动作,行进过程均为正向步伐,表演者上身会自然向左右拧动,犹如风摆杨柳,轻柔优美。此外还有击钹势,击锣势、多乐势、担鼓势等主要动作。

吊锣花姑身背竹皮吊锣,左右腰间各挂一镲,表演时时而击镲,时而击锣。

担鼓花姑肩挑扁担,一端挂花篮,一端吊花鼓,扁担颤悠中扭动身姿击鼓。

老汉,老婆角色,模仿生活中的老人形象,动作夸张滑稽,引人发笑。老汉,老婆基本动作分别为跛子步和翘翘步。老汉跛子步,一拍一步,烟袋不离手,随步伐起止一起晃动,眼睛或眯或睁,头部晃动,表情极丰富。老婆翘翘步,行走时脚尖翘起,脚跟交替向前挪行,一拍一步,脚后跟顿地,右手拄拐杖,左手持绸花前后悠摆,胯随步伐大幅度左右扭动,头稍做左右摆动,眼睛左眯右瞅。

老丑、小丑的登场,在土沃老花鼓表演中最为吸睛,老丑、小丑动作均不拘泥,更不受束缚,他们的登场本身就让人期待。老丑出场后,秉承指挥者身份,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手中羽扇左点右指,做召唤势和花蕾势等动作,小丑口衔罕见的口衔小鼓表演击鼓技艺,软槌击打,可绕打、弹打、掏打,还可上下打,双脚配合以鹤状前行,行丹鹤立弹步,演唱时将鼓握在手中,唱完再把鼓衔到嘴里,十分打眼。

(二)角色的动律特点

“摆”动律,表现在小丑表演时的头部动律上,鼓点连续,身姿左右摆动不停,步态为跳跃式,头部也跟随鼓点节奏微微晃动,表情时而憨憨傻傻,时而俏皮诙谐。文花姑出场,小巧拿捏的步伐,使角色上身小幅度左右拧转,轻盈优美,呈现明显摆的特点。

“猛”动律,在小丑表演头后击鼓时,右腿向上猛踢,上身前俯,含胸拱背,右手迅速从右腿下下掏击鼓,只有猛而快速,才能稳稳落地,整套动作才堪称完美。再看老丑表演,全蹲状态下还要跳起来做舞蹈动作,不猛,动作会拖泥带水,猛才好实现,猛的特点已显而易见。

“弹”动律,无处不在。打鼓时,击鼓迅速,手起处鼓槌已有力地弹起,未见鼓棰碰鼓面,只闻得鼓声清脆,鼓点整齐划一。小丑表演动作单鹤前弹势,脚部下沉轻压地面,迅速抬起,小腿形成弹动律,留空短暂制动,动作轻盈,接续前行,恰恰也突出了弹的动律特点。

四、结语

土沃老花鼓深深植根于沁水,民众就是舞蹈角色的直接缔造者,优秀民间艺人作为民众代表,将大家对生活的感悟、愿景用舞蹈艺术的形式,充分展示出来,情感寄托之余,人们也获得了美美的艺术享受。

猜你喜欢
动律花鼓小丑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幽默的小丑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评《Smoke》
小丑
我像一个小丑
花鼓桥
藏族舞基本动律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