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精神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2016-02-03 07:33范立君贾宝库
安徽史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闯关东文化内涵

范立君 贾宝库

(吉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闯关东”精神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范立君贾宝库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闯关东”精神孕育于长达三百年之久的“闯关东”运动中,是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携手并进的民族精神构成了“闯关东”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闯关东”精神;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闯关东”精神是中国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之一。它孕育于持续达300年之久的轰轰烈烈的“闯关东”运动中,成了移民们敢于到关外“闯”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伴随着千千万万“闯关东”移民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在开发东北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闯关东”精神的文化内涵

“闯关东”精神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保持着勃勃生机,主要源于它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1.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

中国人素来安土重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离开故土的。“闯关东”移民之所以千里迢迢远离家乡来到东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被生活所迫而“不得已移住满洲,苟全生命”*[日]作新社:《白山黑水录》,株式会社秀英舍1902年版,第125页。。因此,移民骨子中的自强不息、勇于冒险、为图生存与自身命运抗争的精神促使其踏上了“闯关东”的艰难征途,于是在关内通往东北的路上出现了“夫拥只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柱杖,少女相倚,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朝阳镇,前后相望”*[日]作新社:《白山黑水录》,第124—125页。的景象。

关内天灾人祸是“闯关东”重要动因之一。华北地区自古就是中国最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区域,旱灾、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极高,尤以山东灾害为重。在清朝268年中,“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黄、运洪灾127年次,潮灾45年次。除仅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灾害。”*袁长极等:《清代山东水旱自然灾害》,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0页。乾隆年间,山东连年受灾,“穷民北来觅食者甚重”*《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84,乾隆十二年二月丁卯,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版,第704页。。1927年,山东旱灾、蝗灾并发,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酿成严重灾荒。据华洋义赈会山东分会调查,“计灾区占56县,面积24万方里,灾民约2000万人”*张振之:《人祸天灾下之山东人民与东北移民》,《新亚细亚》1931年第2卷第3期,第33、28页。。受灾人口几乎占当时山东人口的6%强。陕西、河南等省“年来饿死灾民,都以数十万计”*钟悌之编辑:《东北移民问题》,日本研究社1931年版,第20、21页。。天灾肆虐的同时,战祸、匪祸、苛捐杂税等人祸也相伴而来。清末,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列强武力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反清斗争四起,累及关内诸省,社会动荡不安。民国以来,军阀混战连年不断,民不聊生。如,张宗昌1925年担任山东军务督办后,极力搜刮民脂民膏,山东人民负担极重,农民纷纷破产,农村经济崩溃。为扩充兵员,到处抓壮丁拉夫,“乡民见兵影闻铳声,则群相奔窜,妇孺乞食于途,饥寒而致毙者甚多,为军队征发家破人亡而自尽者所在皆是。”*张振之:《人祸天灾下之山东人民与东北移民》,《新亚细亚》1931年第2卷第3期,第33、28页。在战祸不断的情况下,土匪也十分猖獗。于是,“匪与兵年年增加,卒至遍地皆匪,全国皆兵,兵祸匪祸,辗转相寻”*钟悌之编辑:《东北移民问题》,日本研究社1931年版,第20、21页。。

处于艰难困苦中的关内人民,并没有屈服于现实的困境而放弃求生的希望,而是鼓起勇气与命运抗争,带着筹集的旅费义无反顾地踏上旅程,旅费多的四五十元,少的只有一两元,很多移民甚至身无分文,只能靠沿途乞讨艰难前行,未到东北而饿死、病死途中的难民随处可见,卖儿卖女以凑路费的比比皆是。“在青岛发卖之女儿,每名二三十元;在奉天不过十余元,男孩几无问津者。”*王慕宁编译:《东三省之实况》,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5页。因移民贫困,走海路者只能拥挤在甲板上,1927年“日本船天德丸满载灾民,因而相挤坠海死者二百余人。”*连浚编著:《东三省经济实况概要》,观海时事月刊社1931年版,第299页。走陆路者,往往众人挤在狭小透风的货车箱里,无旅费者就只能徒步到东北了。虽然近代火车的开通为移民迁移提供了便利,政府常常出台减免车费的优惠政策以鼓励移民迁移,但是对于出关谋生的破产农民来说,凑齐这笔费用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不管天灾人祸还是旅途的艰辛,都未能阻挡移民们“闯关东”的意志与决心,他们仍是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未来做着顽强抗争。

2.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闯关东”移民历经坎坷,千里迢迢来到东北,等待他们的却不是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是来自各方面更为艰难的生存挑战。东北自然条件与关内相比大有不同。就气候而言,东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季漫长寒冷,特别是北部地区,从是年十月到翌年三月为严寒时期,气温基本都在零度以下。因此,东北自古以来都被视为边疆苦寒之地,人迹罕至。在清代,关内犯罪之人往往被发配至东北服刑,“一听要到开原和宁古塔去,都要不寒而栗”*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1页。。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记载了清康熙年间其父刚被发配到宁古塔时的情形:“自春初至三月,终日夜大风,如雷鸣电激,尘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鹅飞下,便不能复飞起。不数日即有浓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虽向日照灼不消。”*(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1页。《吉林通志》对东北气候也有类似的描述:冬季“朔风狂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嗥。行者起踣其间,或僵马上不得下。”*(清)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9页。“闯关东”移民大都贫困至极,他们衣着单薄,食物短缺,加之东北人烟稀少,生态环境较为原始,野兽出没频繁,可以想象初到东北之时移民是何等艰苦。

清末之前,清廷对东北封禁十分严厉。乾隆五年(1740年),清政府正式发布了对东北的封禁令。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廷“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拨官兵稽查,不许内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并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五省督抚,严厉禁止商船私自夹带移民前往东北,“山海关、喜峰口及九处边门,皆令守边旗员,沿边州县,严行禁阻”*彭雨新编:《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27页。。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廷规定,“山东登莱等处有票船只,如有夹带无照流民私渡奉天者,杖九十,徒二年半,船只入官。”*《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28,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己巳,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第780—781页。嘉庆八年(1803年),谕令凡山海关以外概不准关内移民移住。清政府在陆路和海路上严防移民进入东北的同时,对已进入东北的移民亦进行清查与驱逐。严禁政策的确阻断了部分移民移居关外的念头,使之望而却步,但从东北地区逐年增加的流民数量上不难看出,勇于“闯”关、敢于拼搏的移民仍不在少数,他们越禁“闯关”从未间断过,清政府在逐渐失去了对移民的控制后,不得不废除了禁令。

可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清政府的严厉封禁,移民们并没有退缩,他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最终战胜了边地的苦寒,落地生根。正如《黑龙江》所记:“当是时,黑龙江全省,实为榛莽之区,山深林密,人迹不至……呼兰河流域,松花江沿岸,今所称为谷仓者也,在当时,惟有灌木丛生,狐兔出没,荒凉寥落,长与终古而已。汉人一至,乃披荆斩棘,以血肉筋力与鸟兽争,与气候争,与洪水争,与土人争,乃至与饥饿疾病争,遂有1906年以后之天地。迄于今日,凡人踪所至,无不有吾人足迹。”*汤尔和编译:《黑龙江》,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页。

3.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

艰苦创业是“闯关东”移民所拥有的优良精神品质。作为拓荒者的移民,自力更生是其生存的唯一出路。移民的创业实践不仅使自身的生活有了保障,更促进了东北各行各业的发展。

从清代的农耕、采参、伐木、淘金到近代的手工业、商业、工矿业等都活跃着移民的身影。清末之前,移民初到东北时,多以农耕为业,但由于清朝的查禁,他们还不能公开承垦土地,只能“为满人之佃户,斩荆披棘,茹苦含辛”*《汉族开拓满洲史》,《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11号,第159、158页。。之后,在移民不断努力下逐渐从满人及蒙古王公手中取得了土地耕种权,并把垦殖范围由最初的辽河流域扩展到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故不十年间,数十万万亩之旷田,悉为勤俭耐劳之汉人所开垦,前之兽居鸟处之野,今竟熙熙攘攘。”*《汉族开拓满洲史》,《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11号,第159、158页。移民除从事农业外,还穿梭于深山密林中,从事采参、伐木、淘金等活动,这些人被称呼为“跑腿子”或“穿山沟”。“凡转徒山林者,随处因树为屋,夜或野处,爇火自卫,往往膏虎狼之吻,坠岩谷丧命。”*魏声和:《鸡林旧闻录》,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41、97页。道光六年(1826年),吉林将军富俊等在奏折中称:“吉林各处卡伦以外,皆系产参之山,不准流民潜往偷砍树木,例禁綦严。历年以来,并未随时严查,流民潜往者,竟积至一千余户之多。”*(清)长顺修、李桂林纂:《吉林通志》,第41页。清代,移民艰苦创业的代表,当属赫赫有名的“韩边外”。“韩边外”原籍山东,在吉林桦甸夹皮沟聚集移民开采金矿,“韩之管内编户千八百余,男妇万人,凡分一百五十牌。守望谨密,闾井宴如,向有路不拾遗之谚。当桦甸、磐石等县未设治时,居民诉疾苦、安耕凿,靡不韩效忠是赖。”*魏声和:《鸡林旧闻录》,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41、97页。当时夹皮沟金矿规模很大,矿工达四五万人之多。

近代以后,东北商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等相继发展起来。略有资本的移民投资于东北实业,贫困移民则以自己劳动获取生活所需。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令今人难以想象。“彼等于旅行途中,能忍风霜雨雪之苦,敝衣褴褛,毫不介意。背负大粗之囊,内储自制馒头,约熬十余日之量,遇食时,则憩息于路旁有井水之地,汲井水而食馒头,其惟一之佳肴,则以铜币一枚,购生葱,拌馒头而食之,入夜不肯投宿客栈,常横卧于人家之檐下。一旦从事于工作,不辞劳苦,不避艰难,虽酷热沍寒,彼等亦无感觉,惟孜孜焉努力于劳。”*高劳:《山东之苦力》,《东方杂志》1918年第15卷第7号,第2页。以中东铁路的修建为例,它不仅为移民大规模迁移提供了便利,更为其提供了创业的机会。中东铁路修建所需劳工几乎都来自关内移民,铁路建成后,大部分在铁路沿线定居下来。他们的生存能力极强:“锄镐一落,便把荒野变成自己的耕地,顺乎自然地就在那里定居下来。这样的生存能力,让挣扎在生活环境很低的俄国农民也惊叹不已。这种无比的勤劳、耐性以至精明的经商才能,不能不使俄国人甘拜下风。”*[日]满史会编著、东北沦陷14年史辽宁编写组译:《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上卷,辽宁省内部图书1988年印,第36页。正是由于移民的艰苦创业,东北地区才得到了全面开发并快速发展起来。

4.携手并进的民族精神

“闯关东”不仅是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更是一次民族间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移民表现出了重情重义、豁达包容、团结友爱的精神。移民间能相互帮助共度难关,能与各少数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奋斗;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时刻,与东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御敌,保卫家园,表现出了不怕牺牲、英勇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移民乡土情结浓厚,他们往往是同族或同乡聚集到一起结伴而行,更有大灾之年几乎全村的人一同“闯关东”。先扎下根的移民往往呼朋唤友,招徕同伴。如,吉林九台县汉族“十之八、九均系由关内各省自由移入者。其始不过一、二人或一、二户,继则呼亲唤友,而成聚落,俗谓之‘开荒斩草’,并称其首先移居者曰‘座山户’。”*伪满吉林省公署民生厅编:《吉林乡土志》,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85页。后来的移民往往也是向有亲属或同乡人的地方移居,“往往各家窝棚集合一个地点”*[日]稻叶岩吉著、杨成能译:《满洲发达史》,东亚印刷株式会社奉天支店1940年版,第332页。。久而久之,具有共同地缘关系的移民聚集在了一起。移民团结互助的精神还表现在与东北当地人的相处与交往中。移民以山东人居多,山东人性格中的豪爽、好客、诚信、讲义气、朴实等因素,使其能够与土著居民和谐相处。他们携手并进,共同开发东北家园。

近代以来,东北广阔的土地与丰富的资源,引起了日俄的觊觎和侵扰,边患问题日益突出。移民与当地土著团结一致,与侵略者进行了不懈斗争。“韩边外”在其领域内设有练会处,其团勇骁勇善战。“甲午中日之役,曾以其徒五百与日军战与海城;庚子年俄人入犯,竟大挫之于马烟山,不敢进窥。”*魏声和:《鸡林旧闻录》,第97页。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抗日救亡成为东北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而人数众多的移民就成了抗击日寇的主力军,涌现出了大批抗日英雄,如东北抗日联军中的王德林、柴世荣、夏云杰、王德泰、祁致中等,他们的英勇事迹至今仍广为流传。如,柴世荣,1893年生于胶州市洋河镇魏家庄,5岁随父母逃荒到吉林和龙县。1929年,因生活走投无路,当了警察。九一八事变后,柴世荣在警察所进行组织发动,拉起了一支3000多人的抗日队伍,后与王德林的抗日救国军联合,任抗日救国军第四旅旅长、第四路军司令。此后又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副军长、军长。柴世荣为救国救民身经百战,1944年在与日伪军作战中英勇牺牲*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文史资料》第14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无数移民在抗日战争中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被后人铭记。

二、“闯关东”精神的历史价值

“闯关东”这一“全部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美]Walter Young:《美报之华人满洲移民运动观》,《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第24号,第49页。,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生存力与发展力之伟大,不论在如何艰辛困难的环境之中总是能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张振之:《人祸天灾下之山东人民与东北移民》,《新亚细亚》1931年第2卷第3期,第27页。。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闯关东”精神,在开发东北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一,促进了内地与边疆人口的合理流动。清初以来,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关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压力逐渐加大,人多地少成了华北各省面临的一大问题,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可谓“人满为患”。到了近代,关内人口密度增大,人口压力更为严重,关内与东北边疆人口分布极其不平衡。1919年,“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别达到每平方公里216人、143人和189.5人,居全国前列,而人均耕地已不足4亩。”*葛剑雄等:《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此时的东北,地广人稀,沃野千里,人口却只有三千万。“黑龙江省每平方公里仅有8人,吉林省有33人,三省合计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28人。”*雷殷:《答询移垦东北》,《东方杂志》1931年第28卷第13号,第76页。加之,东北与华北毗邻,交通便捷,因此“河北、山东……年轻力壮的农家子弟便自然移向人口稀少而又距离甚近的东北各地去求生活,去求新的发展。”*王敬成:《东北移民问题》,《东方杂志》1947年第43卷第14号,第12页。人口大规模向东北移动,不仅缓解了华北各省的人口压力,解决了过剩人口的生存问题,同时也充实了东北边疆,使得全国人口的分布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其二,加速了东北地区土地开发与经济发展。移民的到来为东北经济开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大部分移民都被农村吸收为农业劳动者,另一部分则被城市及城郊的工矿业及其他事业所雇用”*[日]满史会编著:《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上卷,第53页。。

清入关后,关外人口大为减少,土地荒芜。而东北土著居民又多以渔猎为主,不事农桑。因此,当时东北社会经济还处在较为原始的状态,远远落后于关内。直到清末,随着封禁政策的逐步瓦解,清廷开始放垦荒地,大批移民涌入关外,东北土地始得到大规模开发。数年间,大片荒地被开垦成良田。民国时期,东北当局加大了放垦力度,积极鼓励移民开垦荒地。到1931年,辽吉黑三省已垦土地“达27,175,000亩,其中自以辽宁省为最发达,占11,392,500亩,次之推黑龙江省,共7,935,000亩,吉林省7,847,500亩,又次之。其余可耕种地尚待发展者,总数有2,500,000亩。近来每年所耕之数,约有1,000,000亩之多。”*周志骅:《东三省概论》,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31页。土地的大面积开垦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成为东北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除农业外,东北商业、工矿业及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东北近代实业的兴起,为广大移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吸引移民源源不断的到来。清末,哈尔滨共有大小商铺4000多家,长春大小商铺也已达1200多家*《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第4册,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第2523页。。1911年,奉天府共有大小商铺1786户,1902年吉林城有各种商店1536家,1917年东北三省华人商会达191个,会董3578人*葛剑雄等:《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第158—159页。。这其中,很多商铺都是关内各省移民所经营。东北矿产资源丰富,矿禁解除后,大量移民开始向矿区聚集,以矿业为依托的村落与城镇逐渐兴起。到1930年,吉林省已发现煤矿123处,“曾经试采及正式开采约百余处,其中规模大者六、七处”*穆恒洲主编:《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矿产矿务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

其三,保卫和巩固了东北边疆。清朝对东北的封禁阻碍了东北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东北边疆防务空虚,广阔的中俄边界荒无人烟,给了沙俄以可乘之机。清末,边疆危机全面爆发,沙俄不仅强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还侵入东北腹地,掠夺丰富的森林、矿产等资源。除俄国外,日本也把侵略触角伸入东北。在日本支持下,清末朝鲜移民越境开垦规模不断扩大。“韩人于延、珲、和、汪四属,举族来迁入数已逾四十万。匀计户口,韩人将过半数,其间桀黠者,多‘一进会’为犬,而日人嗾之;‘一进会’为傀儡,而日人牵其绳索而动也。”*魏声和:《鸡林旧闻录》,第53页。因此,向东北移民就成了解决东北边疆危机的有效手段。清末、民国时期,政府积极实施“移民实边”政策,广招移民出关开垦,充实边疆。“移民实边”政策起到了积极效果,抵御了列强的侵略与外国移民的迁入。“汉人之充满于东三省北部,势必与其周围之民族发生冲突,例如在西伯利亚方面,因其地与东三省接近之区域多,俄国难以任何方法加以防御,而汉人向该方面之发展,终不能免。一面在东方,可以防止朝鲜人之移住,日本人在满蒙之发展,亦受阻碍。”*王慕宁编译:《东三省之实况》,第20、6页。

其四,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在长期交往中,汉族移民与东北各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东北原住居民主要由满、蒙、赫哲、锡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构成,因开发较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移民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字、饮食风俗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东北土著居民原不知养蜜蜂和制蜡,“有采松子者或采樵者,于枯树中得蜂窝,其蜜无数,汉人教以煎熬之法,始有蜜。有蜡,遇喜庆事,汉人自为蜡烛,满洲人亦效之,然无卖者。”*(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第1326页。东北地区原以满语满文为主,后逐渐被汉语汉文所取代,东北原有风俗习惯逐渐汉化与汉族趋同。“多与汉人通婚往来,而汉衣汉语,耕田土著,趋于同化。”*刘爽:《吉林新志》,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9页。但是这种变化不是单方面的,汉族文化在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多种文化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兼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的,具有东北特色的新型文化。

三、“闯关东”精神的现实意义

“闯关东”精神是移民汗水与智慧的升华,在东北开发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民族虽迭经天灾人祸,艰苦备尝,犹能忍无限之痛苦,远徒边地,敢于自求生路,其坚忍耐劳,乐天进取之气概可以想见,外人叹为生存力之强,其信然也。”*王慕宁编译:《东三省之实况》,第20、6页。在当代,“闯关东”精神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携手并进的民族精神等优秀文化内涵,经过长久积淀,延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之一。

当今的东北是中国商品粮和重工业基地,这不能不说是东北先民以及当代东北人民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东北现有居民的90%以上都是汉族,他们基本都是“闯关东”移民的后代,继承了先辈们的优秀品质,那股子“闯劲”仍然体现在建设当代东北的实践活动中。然而对于年轻一代而言,经过岁月浪花的淘洗,先民们的优秀品质逐渐在流失。因此,在继承“闯关东”原有文化内涵基础上,将“闯关东”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因素,把其弘扬下去,在当代东北具有特殊的意义。“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这个过程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培育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民族精神。”*郑永和、寇东亮:《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8页。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东北振兴需要大力倡导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克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保守倾向。东北要想在未来取得新的发展就必须把“闯关东”中的“闯”字解读好、实践好,这个“闯”字不仅代表了千百万移民敢于拼搏的意志与勇气,更是“闯关东”精神的精髓所在。因此,“越是发展,就越要敢‘闯’。闯出陈旧观念,闯出传统模式,闯出安乐环境,闯出等靠思想,到那些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地方,创造自己的辉煌。”*汪金友:《中国人仍然需要“闯关东精神”》,《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4期,第66页。这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敢于突破地域与观念的局限,发挥“闯”劲,拓展视野,开阔眼界。当然,当年“闯关东”的历史环境与今天已大不相同,但“闯关东”精神没有过时,当今东北经济文化建设仍需要我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必须在实践中发扬和传承“闯关东”精神,因为“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都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传承,而必须通过这个民族的先进分子坚持不懈地倡导和实践”*郑永和、寇东亮:《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第257页。。要在具体实践中运用“闯”的精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闯”的不盲目,“闯”的有智慧、有创新。

21世纪的中华民族不仅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更要迎接巨大的挑战。在全球化形势下,精神文化对中国发展的价值尤为珍贵,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长期坚持下去。“闯关东”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创业、团结友爱、乐观进取等元素恰与当今中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所急需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精神保障,同时也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闯关东”精神在当代中国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扬“闯关东”精神仍十分必要。

[本文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13-0823)、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森林资源的调查与掠夺”(2015ZX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汪谦干

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6)04-0024-05

作者简介:范立君(1970- ),男,吉林大安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贾宝库(1990- ),男,吉林辽源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The Spirit of Braving the Journey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and Its Value

FAN Li-junJIA Bao-ku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

Abstract:The spirit of “braving the journey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coming into being in the movement of immigrating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 which lasted for over three hundred years,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an indispensable wealth of Chinese spiritual culture.Unyielding spirit of struggle and hard work,entrepreneurship of self-reliance,and national spirit of working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braving the journey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with precious histor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the spirit of“braving the journey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cultural connotation;historical value;practical significance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闯关东文化内涵
我与 《闯关东》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闯关东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价值支撑研究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泥人再现闯关东的移民生活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