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医院暴力防范对策及启示*

2016-02-05 03:22邢佳音王鑫淼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场所医务人员暴力

◆司 令 张 雪 王 聪 邢佳音 王鑫淼



澳大利亚医院暴力防范对策及启示*

◆司 令 张 雪*王 聪 邢佳音 王鑫淼

在科学界定医院暴力内涵的基础上,介绍了澳大利亚医院暴力防范理论及实践经验,包括医院暴力专门性研究,硬件全方位支持,就诊患者危险度评判,多部门协调配合,多方位强化培训等进行阐述,提出了制定防暴指南及相关法规,完善相关设施及设备,相关制度的全方位研究,提升医务人员暴力防范能力等建议。

澳大利亚;医院;暴力;防范对策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1, China

1 医院暴力内涵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工作场所暴力是指,涉及卫生行业相关工作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攻击、辱骂和威胁,进一步造成对其安全、健康和幸福的明确的或含蓄的挑战[1]。美国将工作场所暴力界定为:在与工作相关的情境中(包括上下班时),工作人员遭受虐待、威胁或殴打,损害其安全、幸福或健康的事故[2]。澳大利亚将医院暴力界定为:在危险因素影响下,对医务人员进行的以躯体攻击和言语攻击为主的并使医务人员身体或心理受到伤害的事件[3]。结合上述定义,本研究将医院暴力界定为:在医疗工作场所,对医疗行业相关人员进行攻击、辱骂、威胁等,造成其身体或心理受到伤害的事件。根据该定义,医院暴力具有以下特征:(1)地点上,发生在医院工作场所;(2)人员上,以医务人员为主,但也包含其他医院工作人员;(3)方式上,以拉横幅、喊口号、殴打辱骂医务人员、打砸医院等为多见;(4)后果上,包括身体上的暴力伤害和心理上的暴力伤害。

2 澳大利亚医院暴力防范理论及实践经验

2.1 医院暴力专门性研究

澳大利亚的医院和医生并非同一范畴,医院是医疗服务提供场所,属于政府或私人财团,医生是个体服务提供者,独立进行医学决策。也就是说,澳大利亚的医生不是单位人,不属于医院,袭击医生不等于袭击医院。因此,澳大利亚针对医务人员遭受暴力袭击的情况开展了专门性研究。一项有5万多名医务人员参与的国家性实验报告显示,仅2010年,参与调查的人员就有70%遭受过语言或肢体暴力袭击;施暴方以患者及家属为主,61.1%是被患者攻击,48.9%是被患者及家属共同攻击;被攻击对象以实习医生、家庭医生、女性医务人员为主[4]。在澳大利亚,“暴力”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语言和躯体攻击。轻微的语言袭击也可以被视为暴力。澳大利亚媒体对此进行了公开报道,强调了医院暴力对医务工作者的严重威胁,在强烈谴责的同时呼吁停止医院暴力。澳大利亚学者认为医院暴力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整个医疗行业发展十分不利,需要进行彻底改善。因此,澳大利亚相关部门开展了医院暴力专门性研究,以医疗服务场所暴力事件的严重程度、分布类型、分布场所、患者年龄以及患者特征等为切入点进行综合分析,制订了“关于预防与最小化工作场所暴力的计划”并应用于医院,使医院暴力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5]。

为了尽量减少和防止医院暴力行为的发生,澳大利亚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及行政措施[6]。 通过相关法律及行政措施的不断完善,澳大利亚医务工作者对其职务的要求更加明晰,在发生纠纷时能更加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的界限。以精神科为例,精神科患者相较于其他科室患者更容易对医务人员采取语言或肢体上的暴力行为,故将精神病人的常见表现,如容易激怒、无端辱骂、癫狂、混乱、威胁和暴力袭击他人等,作为评价指标,当这些表现满足得越多,病人的危险程度就越高,提示相关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更加小心处理。

2.2 硬件全方位支持

在澳大利亚,院方在医院设计上从多个方面尽量减少医院暴力发生。

第一,优化诊疗环境,减少患者负面情绪。 如提高就诊效率,保证就诊质量,缩短患者排队等候住院时间[7],保持候诊公共区域的肃静,减少噪音干扰;选用明亮、暖色调灯光照明等。

第二,强调拒绝暴力,增强院方威慑力。在接待室、等候室等公共领域张贴防止医院暴力的相关警告标语,明确院方对于暴力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以警示方式换取和谐医患关系。

第三,规划诊室构造,降低医务人员受袭可能。如规划快捷逃离路线,设置双出口,避免发生医院暴力事件时医务人员被围攻;使用现代化摄像头,实时监测医院工作场所情况,及时对异常情况作出快速反应;安装报警装置,以便医务人员在遭遇医院暴力袭击时能在最短时间内通知安保部门,减少其受到伤害的可能性等。

2.3 就诊患者危险度评判

澳大利亚奥斯汀健康中心相关研究文献显示,在该健康中心,对于病人的危险程度有如下评判标准[8]:(1)病人在就诊或在院过程中表现出情绪激动或焦躁不安;(2)对主管医生或接诊医生提出的治疗建议表现出抵抗;(3)在转院时需要防止侵犯管理部门的人员在场;(4)在过去12个月内有袭击医务人员的行为;(5)曾有过恐吓或侵略行为;(6)曾有过针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的暴力恐吓行为;(7)有朋友或家庭成员有对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实施危险行为的风险;(8)酒精或药物滥用者;(9)患者在病理状况下可能导致其误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如意识混乱、迷惑、神经错乱、严重的幻觉、妄想症等。 根据评判标准,当病人出现以上一种或几种表现时,医务人员可以判定其为危险病人,并将特殊记录记载在病历中,提醒其他接诊科室及工作人员注意并及时通知相关保卫部门。

2.4 多部门协调配合

在澳大利亚,发生医院暴力时,无论是受到暴力攻击的医务人员还是发现暴力情况的工作人员,只需要拨打总机电话,告知“Code Black”(黑色代码),并报告位置即可。 如果来不及拨打电话,则要立刻按下墙上的紧急按钮,保卫部门会及时到场。

医院总机接到报告后,需尽快掌握以下信息并及时通知保卫部门和总值班医生。这些信息包括:事件发生地点、楼层,受到攻击的人员和打电话的人员姓名。病房主任及医院总值班需随时与现场保持联系,依照现场情况作出相应指示,根据实际情况通知保卫处及时报警。

保卫部门接到总机通知后,需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 维护现场秩序和人员安全,并与总值班医生、病房主任保持良好沟通。如果总值班或病房主任有要求要及时报警,请求警方介入。

2.5 多方位强化培训

相关医务部门对本院可能遭受医院暴力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多方位培训,确保在有危险情况发生时,在场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能及时准确判断并采取正确行动,进而保障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培训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1)暴力防范理念指导。主要通过授课讲解理论知识,目的在于使受培训相关人员对暴力防范体系有总体上的和理论上的认识。(2)暴力防范模拟演练。主要通过假设场景与案例,要求运用危险度评判标准评估危险病人,正确使用硬件设施,及时逃离危险环境。其目的在于使受培训相关人员能正确且熟练掌握和应用暴力防范体系。(3)暴力防范相关法规培训。主要是讲解相关法律规范,目的是为了使受培训相关人员能基本了解相关法律规范,有相关医学基础法律常识,以便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对我国的启示

3.1 制定防暴指南及相关法规

尽早识别高危病人并做好防范对预防医疗暴力十分必要。 根据病人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与既往行为对病人进行合理评价,对有暴力倾向的病人进行管理和跟进,有效落实防暴指南,不仅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做好准备,而且有利于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

我国针对医院暴力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最高人民检察院对近期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高度重视,要求检察监督、公诉等职能部门认真落实《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坚决依法惩处暴力伤医案件,保障医生和护士的执业安全和合法权益,营造安全行医就医环境。2015年8月29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通过,将“聚众扰乱公共、交通秩序罪”变更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情节认定包括“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意味着“医闹”已经入刑。这些都表明我国已经意识到相关法律应当得到不断完善并在积极改进。

3.2 完善相关设施及设备

针对现阶段我国医院暴力现状,为了尽量减少医务人员不必要的伤亡,从硬件方面予以保障尤为重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诊室布局方面合理设置医生逃生通道以及便捷的报警装置,保证医生能及时得到保卫部门及公安系统的帮助;(2)根据医院情况设置监控设备,保卫部门积极主动监控医院容易发生暴力行为的场所并及时对突发暴力事件作出反应;(3)合理配置现有医疗资源,优化患者就医环境。

3.3 相关制度的全方位建立

面对医疗纠纷,院方一方面应当积极通过科普介绍降低患者的过度期待;另一方面,应当通过宣传等方式显示出对暴力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对于院方而言,在处理纠纷时,面对患者无理取闹切不可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赔钱了事,这不仅会助长医院暴力事件的恶性循环,还会造成舆论的倾向性报道。建议设立一个专门处理医院暴力的部门,将恶性伤医、讹医的处理专业化、法律化。

3.4 提升医务人员暴力防范能力

预防医院暴力不单依靠硬件设施的完善、制度的跟进,更重要的是增强医务人员对于高危病人的识别能力,熟练掌握应对危险并逃离危险现场的方法。首先,需对刚入职的工作人员以及实习医务人员进行危险病人的识别培训,使其能快速准确地识别对他人有危险的病人或家属并进行正确处理。其次,医务科等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医院暴力发生时的解决流程并对全院职工进行培训,使工作人员知晓在面对可能危害其自身或他人安全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做。再次,在可能需要配合应对危险病人或家属的各部门之间进行相关培训及演练,确保在真正需要时能顺利协作。受到医院暴力的主体是医务人员,只有当医务人员自身有能力保护自身安全,才能有效减少医院暴力造成的伤害,这就需要医院定期进行防暴训练,提高医务人员防暴应暴能力。

[1] 孙玲芬.急诊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11(1):260-261.

[2] 李 威, 张 雪, 尹 梅,等. 美国医院暴力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 2014, 11 (11):95-96.

[3] Hopkins M, Fetherston C M, Morrison P.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experienced by Western Australian nursing students during clinical practice[J].Contemporary Nurse, 2014, 49(1):113-121.

[4] Hills D J, Joyce C M, Humphreys J S.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of workplace aggression in Australian clinical medical practice[J].Australian Health Review A Publication of the Australian Hospital Association, 2011, 35(3):253-261.

[5] Hills D J, Joyce C M, Humphreys J S. Workplace aggression prevention and minimisation in Australian clinical medical practice settings - a national study[J]. Australian Health Review A Publication of the Australian Hospital Association, 2013, 37(5):607-613.

[6] 吴 宏, 杨兴辰, 连 斌,等. 医疗风险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9,16(4):2-4.

[7] 杨 辉, 张拓红, Shane,等. 医疗场所中的医患激烈冲突 澳洲的情况和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84(5):95-98.

[8] Forster J A, Petty M T, Colin S, et al. kNOw workplace violence: developing programs for managing the risk of aggression in the health care setting[J].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2005, 183(7):357-361.

通信作者:

张 雪: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E-mail:lawyerzhangxue@163.com

修回日期:2016-04-27

责任编辑:吴小红

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s of Hospital Violence in Australia and the Enlightenment

SI Ling,ZHANG Xue,WANG Cong,et al.

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6,23(6):104-106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hospital violence, an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hospital violence prevention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Australia, including specialized hospital violence research, comprehensive hardware support, evaluation of dangerous visiting patients, multi-sectoral coordination, and multi-faceted training, the study proposed suggestions on developing guidelines and riot-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improving the relevant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a full range of systems related research, enhancing violence prevention capacity of medical personnel.

Australia; Hospital; Violence; Preventive Measures

10.13912/j.cnki.chqm.2016.23.6.34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急诊科医疗风险现状调研报告”(编号:201510226048);南京医科大学人文医学协同创新中心课题《伦理审查委员会跟踪审查制度本土化研究》(编号:JX21831802/006/006)

张 雪

2016-03-11

司 令 张 雪*王 聪 邢佳音 王鑫淼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猜你喜欢
场所医务人员暴力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暴力”女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远离不良场所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让基层医务人员重拾改革信心
恋爱场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