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事论》看印度国际战略思想根源

2016-02-05 03:32
山西青年 2016年3期

王 燕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从《政事论》看印度国际战略思想根源

王燕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摘要:印度作为从四大文明古国延续下来的二国之一,其国际战略思想深受其深厚的古老文化思想影响。探究其国际战略思维,分析其古典思想根源尤其重要。本文古印度经典典籍《政事论》出发,分析了考底利耶构建的曼陀罗理论模型,国与国之间相处之道等古印度国与国关系的思想根源,对理解当下印度国际战略思维无疑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战略思想;古印度;政事论

印度,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度。独立以来印度的国际政治思想是当今国际政治现实的反映,但作为国际社会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国家,让人费解,但实际上其很多国际战略思想都是深受古老的印度战略文化所影响。从印度思维从发,而非以当今现代化的西方思维生套在印度身上,不失为分析理解这片古老国土的一方良计。公元前四世纪古印度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孔雀王朝时期,首辅大臣考底利耶编纂的《政事论》可谓一部堪称中国论语的巨著。内容涵盖了国内外统治管理、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到联盟离间行军作战,都提出了深具古印度特色的方案策略。从其国与国方面来看,考底利耶从最基本的曼陀罗理论模型出发,提出了在国与国相处的各种情况下的战略政策。

一、曼陀罗理论模型

Circle of states,象征引为 Mandala,梵文音译,即曼达、曼陀罗,意为坛城,以轮圆具足或“聚集”为本意,象征须弥山。意以世间一切珍贵,包括日月四大洲,结成坛城,用以供养诸佛。The circle of states寓意影响范围,这一简化的理论模型建立在一个十二国的集合之中。考底利耶以此为基础原型,勾勒出国与国间错综复杂、但仍有章可循的关系网络。

曼陀罗理论中,一个中心角色为“征服者”,考底利耶定义的该角色是一个以征服南亚次大陆为目标的野心帝国,并将自身置于同心圆的中心位置。征服者前方面对的有其朋友,敌人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敌方朋友的朋友,他们都相互临近但其实力并不相当。在征服者后方面临的是后敌、后友(a rearward friend)、后敌的同盟、后友的同盟。

一个实力强大占据征服者相邻领土的敌人是天然敌人,但若只是对征服者怀有敌意,那只是一个假想敌。一个人的盟友可以追溯到其父辈、祖父辈,可以说,位于征服者邻国的敌人对征服者而言就是其天然的盟友,而那些只是寄望于自我生存、自我利益基础上的友谊只是后天形成的盟友(假想中的朋友)。若某国的领土同时临近征服者及其前方的临敌,而此国君主可以自由地选择是否帮助两个邻国,如,结盟或不结盟,或单独拒绝他们其中一个,这样的君王被称为Madhyama君王(中央国王mediatory king)。除了以上所说的王国之外的君王,并且有能力单独或同时帮助敌人、征服者和中央王国,或单独拒绝他们中的任何一方,这样的君王是一个中立国(neutral king,Udasina)。

以上就是12个王国的类型。

从现实印度周边的地理位置与其当下的国际战略关系来看,也是与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契合之处。独立后印度的外交思想中以印度为中心的大国观,视南亚次大陆为外交关键不容他国染指的思想不可避免得受到曼陀罗理论中以印度为同心圆中心观念的影响。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曾公开呼吁,印日应该结成联盟共同遏制中国的发展。在切拉尼看来,印度与日本是“天然的盟友”(因为中国是印度和日本的共同邻国)。因此两国应该采取“地缘政治实用主义”的战略来应对日渐显现的“中国巨人”的威胁。与印相邻的巴基斯坦、尼泊尔与印度之间冰冷的对抗关系也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根源。

二、轮辐结构

考底利耶将circle of states的辐射范围放眼到盟友的领土之外的广阔领域,“把各个王国视为这个圈子的轮辐,那么征服者就能够成为圈子里的车轮中心,他的同盟为轮圈。他与同盟之间虽隔着别国的领土,但通过轮辐连在一起。无论敌人实力如何强大,在征服者及其同盟的两面夹击下都会落于下风。”明智的统治者会寻求与邻国的邻国结盟,从而建立起以征服者为中心的联盟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区域贸易协定发展出现的“轮轴—辐条”结构正与考底利耶的车轮理论相互契合、相辅相成。作为当今经济合作、一体化的象征模式,轮轴-辐条结构指一个国家分别与另外两个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此时,该国被称为轮轴国,而与之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两个国家之间并没有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两个国家就被称为辐条国。这种区域贸易协定的本质其实就是合作,而考底利耶车轮理论中也正是对联盟合作本质的阐述。

在涉及到车轮理论的具体情形之中时,在《政事论》中提到,联盟并非一定是永久并且忠诚的,可能时刻面临着背叛、欺骗,自身实力和利益的获取才是所能依靠之处。每个王国都有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circle of states,各个circle 相互重叠,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单线,而是错综复杂。再加之circle的各国所具有的不同要素,就如同变量一般,相互制衡、约束,各方面各维度的不同要素决定了一国的对外政策导向。同样,在轮轴-辐条结构中强调不同轮轴国为轴心的车轮结构就会相互交叉重叠,且轮轴国与辐条国之间利益分配具有非对称性,不平等的合作更是缺乏其牢固根基。伴随着全球RTA网络的不断扩张,原有的轮轴国和辐条国都会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签署新的自由贸易协定,这就导致了H&S结构层次性和动态性的出现。

在近年来印度的国际合作进程中,印度加大了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战略合作,深化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合作以及军事交流等。俄罗斯是印度非常理想的“天然盟友”,在印度看来,中俄两国实质上都把对方看成潜在的敌手,以图联俄抗中。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性当然不容忽视,印度与日本之间的安全战略合作,一东一西,也是遏制中国的战略所在。印日将中国视为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是其加强合作的基础所在。仅就日俄两国与印度的“盟友”关系而言,就如轮辐结构中的一圈,将中国夹在中间,但印日、印俄之间合作的导向是各国自身的利益,并非坚不可摧,而是可以探析其薄弱点、动摇点,进而为夹在中间的中国所利用。

三、情报密探系统

考底利耶称“利剑可以杀死一个人,也可能使其躲过一难,但智者设计的缜密谋划可以将一个人杀死在襁褓之中。”《政事论》可以说是第一本探讨印度政治和战争中间谍角色的文本。考底利耶认为,计谋胜于实力。有识见、懂权术的只须略施小力就可以运作计谋,能够通过怀柔等策略取胜,能够通过间谍、化学器具等战胜拥有勇气与实力的君主。此三者,勇气、实力、计谋,作用依次增强,具备后者总胜过具备前者。

秘密情报活动在政事论中被视为是重要工具。情报人员在国家圈内所有国家,不分敌友。从“虔诚的修行者、行脚僧、车夫、流浪歌手、杂耍艺人、流浪汉、算命人”中招募的。他们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监视情报、获取信息,以特定的任务目的散播谣言,在一国内部或国家间挑动不合,暗中破坏敌人的军队,并在合适的时机消灭反对国王的人。考底利耶所勾勒的外交使者的角色,除了通过直接的观察来评估潜在敌人,外交使者还有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运筹整个间谍网,包括对间谍的派遣任命,暗地收集情报,并对情报做出检验核实等。外交和间谍被认为是计谋的延续,区别只在于冲突的程度不同。在考底利耶间谍“机构”中包含了一些孙子兵法思想中未明确阐明的内容:国内反间谍、犯罪情报、暗箱政治和精神操作,以及我们今天说的“分裂行为”。间谍的任务是贯穿整部著作始终的的主题。考底利耶认为,在几乎所有的政府活动领域,间谍都无处不在。从贸易规则、税收、犯罪调查、到民众行为监视,城邦和王权稳定就更不用说了。

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印度的情报机构远不如美国的中央情报局那样赫赫有名。但是事实上,印度的情报机构毫不逊色。它不但规模庞大、种类齐全,而且功能完备,并在情报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虽然,1999年印巴武装冲突中,情报失误使印军在冲突初期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局面。但多年来,印度的情报机构在获取外国情报、维护国内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外界一直对印度的情报机构知之甚少,甚至连美国中央情报局甘拜下风。1998年印度核试验成功地欺骗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情报机构,包括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在事前也对印度的核试验一无所知。印度反谍报机构的严密防范也是使得中情局在谍报手段上毫无建树。

这一点从其古代思想的着重点上完全可看出对情报工作的态度。南亚次大陆上这个独具一格的印度国土,着实给世界带来很多惊叹与不解,但从其历史渊源分析,都可追根溯源,有所收获。

四、道德伦理的定位

很多西方学者将考底利耶定位为纯粹的现实主义者,马克思韦伯称政事论是“真正激进的马基雅维利主义”。Kosambi称考底利耶的政事论“是伪装的道德”。但在阿育王时期,孔雀王朝的治理理念却发生了伟大的道德转型。K.A.Nilakanta Sastri的典型描述是“阿育王的统治塑造了印度历史上最光彩的篇章。”阿育王以德服人,其执政理念“dharma”,寓意正直、责任、宗教、义务、秩序、社会正义。

但从《政事论》中,仅在考底利耶的思想中,绝不仅仅是极端的残暴不仁这么简单的。考底利耶与马基雅维利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并未将伦理道德放在从属于政治的地位。在对国家治理方面提出的施政建议中确实包括拔出荆棘以及秘密惩罚等内容中,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无法解释的。但从政事论中也可以看到不断重复的强调,道德通常是最好的政策,社会正义带来实际的政治结果。考底利耶一次次地重复一个贪婪残忍的国王,一个欲望失控的国王将会面连起义反叛并丧失权力。同样的,他警告进攻善治的正义的王国,因为其子民会拼死反抗来保卫其国王,包括战争中对占领地的德治、善治,以及对战俘表现出的人道主义救治的思想。

他强调政治世界是一个道义上复杂的困境、一片肮脏之地,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通常看起来邪恶的手段,以此才能带来好的结果。考底利耶有着自己的一套利益观,有些利益若占有之,增加敌国的繁荣;或尽管属我,却要偿还给敌人;或造成损兵破财,此为危险的利益。财能生财;财一无所增益;财弊害无穷;付出损失获得利益;被受其害却一无所获;弊害丛生——这是六种有害的利益。财富以德为基础,以乐为归宿。若成功取得某种财物能促进道德、财产和欢乐,此为全赢。K.M.Agrawal称“考底利耶是第一个提出区分伦理和政治学的思想家”。与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中普遍的道德原则不适用于国家行为一致。当今的印度社会,根源与古印度战略思想传统上的现实主义取向和道德尺度上的价值分野,也使得印度战略文化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化特征。战略思维上既注重历史教益又严重缺乏历史感,安全观念上安全感与不安全感并存,战略倾向上南亚地区“谋霸”与全球层次“反霸”并举。

五、总结

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作为中国在亚洲的一个重要邻国,其战略缔造与实施不仅关乎印度的对外政策目标追求,而且必将深刻影响大国关系甚至国际体系。我们不仅需要对影响印度战略缔造的各主要因素予以全面的洞察,而且需要对印度战略文化特质予以真实的把握,特别是把握其战略文化特质。从历史出发,追根溯源,以印度思维去理解印度,而非生搬硬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发展与印度的关系时,既能关注当前的事态和情势,又能够着眼长远和未来大趋势,去预见可能性。

[参考文献]

[1]Kautilya,Arthashastra,Vol.1,Vol2,2009.

[2]Aradhana Parmar,Techniques of statecraft——A study of Kautilya’s Arthasatra.

[3]宋德星.现实主义取向与道德尺度——论印度战略文化的二元特征[J].南亚研究,2008.

[4]李刚,朱大治.南亚大陆的“猛虎利爪”——印度情报机构[J].军事园地,2011(11).

[5]杨思灵.试析印度加强与亚太国家战略合作及其影响[J].南亚研究,2012.

[6]王恬.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轮轴—辐条”效应[J].亚太经济,2004.

[7]井文城.“轮轴—辐条”结构下日本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分析[D].吉林大学,2015.

中图分类号:D8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3-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