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适应

2016-02-05 07:22
山西青年 2016年13期
关键词:新文化跨文化定义

温 晔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浅析文化适应

温晔*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去,去别的国家工作、学习、旅游。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工作、学习或者感受中国文化的不同。在这个“走出去”和“走进来”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问题。而且对于去目的国家学习目的语的学习者来说,对目的国的文化的适应也将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适应情况较好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也较好;而对目的国文化适应情况不佳的学习者,其语言的掌握情况也不是很好,甚至有无法适应目的国生活而回国的现象。所以文化适应在跨文化交际中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解决文化适应的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本论文从文化适应的本体进行说明,主要陈述文化适应的研究成果,在分析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帮助促进跨文化交际者更好地适应目的国文化。

关键词:文化适应;适应模式

文化适应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文化适应的问题无论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还是对去到目的语国家工作、旅游的人都是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己生活。而且文化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生活或心理节奏,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目的国文化。

一、文化适应的定义

文化适应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80年代后研究方法不断丰富,研究范围、研究层面和视角不断扩大,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和理论。所以,研究者根据自己的角度对文化适应进行了定义,所以就现在的研究成果来说,文化适应的定义有很多,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雷德菲尔德和赫斯科维茨(1936)定义和金的定义。雷德菲尔德和赫斯科维茨认为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他们认为在不同文化群体进行交往的时候,人们原来的文化所发生的变化就是文化适应。而金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种综合现象”,指的是初居一种生疏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努力在自己与新文化环境之间建立起并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动的、和有效的关系。金的这种看法,是人文跨文化适应是要在自己的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是稳定、互动和有效的。

总结前人对文化的定义,本论文主要采用毕继万先生对文化适应的定义,他认为文化适应是一个对新文化环境适应的过程,指的是初居一个新文化环境的人,不断克服文化休克的负面影响,从交际行为、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最终达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学会在新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他的定义中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文化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在一个阶段内就可以完成的一个任务。其次,文化适应包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在价值观念方面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够真正的适应目的语文化。最后,文化适应并不要求完全地改变自己的文化,只要可以在目的文化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就达到了文化适应的目的。

二、文化适应的过程

从毕继万先生的定义中可以发现,文化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在一个阶段内就可以完成的。而且文化是适应并不是一个过程,而是反复进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只有去了其他文化背景的地方才会有,当你处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较长时间,回到自己本身的文化圈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文化适应过程。而且对于这个过程的分阶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这里主要引用的是本论文认为现阶段比较符合现实的一种看法。主要将文化适应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挫折阶段、调整阶段、适应阶段。

蜜月阶段,是指在刚刚接触到一种新的文化的时候,在心理上感觉到的兴奋、激动甚至紧张的心情。对新文化充满了期待,充满了想象。对自己见到的一切,或听到的一切充满了惊讶,有趣的情绪,这就是蜜月阶段。这一般是在还没有到或者刚到某一种新文化环境中所出现的情况。

挫折阶段,蜜月阶段过去了,对自己所看到的或感受到的不再感到新奇,而且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不太习惯,尤其是语言不通,造成了一些压力,产生了沮丧,孤独,不被理解等情绪。在这一阶段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阶段,如果对这种情况处理的好,那会对新文化继续适应。如果采取回避,或者对新的文化产生敌意,采取不去努力理解目的文化,和目的文化产生隔阂,对社会上的现象不理解,也不努力去理解,这样就容易造成“文化休克”或者叫做“文化震荡症”。所以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文化休克”这种现象,努力适应目的文化。

调整阶段,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经历了挫折阶段以后,对周围的环境和人有了新的认识,个体开始承认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开始在感性和理性上认识人与人的不同,并改变自己的期望去适应新的环境。

适应阶段,在调整阶段之后,逐渐对目的文化适应,能够与目的文化进行正常的交际,并适应当地的生活。

文化适应的这四个阶段,根据个体的差异所需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只需要几个星期,而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这四个阶段不是经历一次就结束了,有的会反复出现,所以在目的文化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三、文化适应的方式

在文化适应的挫折阶段,参与文化适应者不能任其情绪扩大化,任其不好的的情绪随意发展,所以就要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或者说调整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调整,以适应目的文化。调整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同化、分离、整合和边缘化。

如果个体不想维持母体文化的认同,而寻求与主流文化的日常互动,那么他就使用同化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反,如果个体看重自己的母体文化,避免同主流文化的互动,那么他就使用分离的文化适应策略。

如果个体在维持母体文化的同时,又寻求同主流文化的互动,那么他就使用整合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反。如果个体对维持母体文化没有太大的兴趣。同时又不想同主流文化互动,那么他就使用边缘化的文化适应策略。

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最终目的是要适应目的文化。

四、文化适应的建议

在分析了很多有关文化适应的论文、著作后,本论文有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是如何更好地适应目的文化。

首先,排除“文化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不要认为自己的文化就是最好的文化,自己本身生活在其中的文化,其存在总有自己的优点,但是目的文化的存在,也是有存在的理由,在这两种文化之间固然有一些不同,但是不同之处,并就是目的文化的缺陷,所以要排除这种以本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看法,才能更好地适应目的文化。

其次,要排除“民族偏见主义”,这是指在未了解目的文化之前,或者只对其文化的“冰山一角”有了解,就觉的这种文化不好,或者由于历史原因,对某一民族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在参与到这一文化后,对目的文化的一切都存在偏见,在文化的适应过程中也要排除这种心理的存在,才能更好地适应目的文化。

第三,要有“求同存异”的心理准备。去到另一种的文化之中,本身就是不同的文化,所以一定会有与自己文化不同,甚至相反的做法,所以对这些不同不要“见怪”,要有“求同存异”的心理,正因为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所以世界才如此精彩。

最后,在进入目的文化后,不能只与本民族文化的人交往,要积极的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多了解目的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目的文化中。而且要对目的文化的人采取宽容的态度,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触及到自己的文化禁忌时,要及时的告诉他。这样也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目的文化。

五、结语

总之,文化适应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还需要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更深入的研究,比如,如何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适应韩国文化等等,并不能一言以蔽之。而且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文化适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自己良好的状态,更快地适应目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45-52.

[2]罗康隆.论文化适应[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67-73.

[3]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06:134-144.

[4]王丽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1,04:44-49.

[5]万梅.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6]TanIngBean.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7]朴丁美.在华韩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8]李萍,孙芳萍.跨文化适应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4:15-19.

[9]徐光兴,肖三蓉.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04:234-237.

[10]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温晔(1993-),女,汉族,山西朔州人,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H09;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080-02

猜你喜欢
新文化跨文化定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成功的定义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