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学》教学改革探索

2016-02-05 07:22
山西青年 2016年13期
关键词: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实践

刘 熠

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广东 肇庆 526060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学》教学改革探索

刘熠*

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广东肇庆526060

摘要:随着两会的的圆满召开,“十三五”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各个领域的改革力度,特别是金融行业。金融改革离不开相关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此相联系的金融学课程的改革就变得尤为重要。再加上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所需的已经不再是单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更需要那些既具有实践技能有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金融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实践

随着两会的的圆满召开,“十三五”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各个领域的改革力度,特别是金融行业。金融改革离不开相关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此相联系的金融学课程的改革就变得尤为重要。再加上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所需的已经不再是单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更需要那些既具有实践技能有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加大《经融学》课程的改革力度,努力建立理论教育和实践应用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模式,为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本文主要是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金融学》学科的改革进行探索,力求找到破解《金融学》学科教学现状的方法。

一、《金融学》课程从理论转向实践的必要性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必然进一步加大,并融入世界金融市场。所以,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要求我们高效能、高质量的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适应高速变化的金融市场的应用型人才;然而,与我国金融改革比较起来,金融学相关学科的教学改革明显滞后,若不及时改变教学模式,将可能发展为阻碍我国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推动《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相关专业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相关金融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和每一个人的联系也越来越大,例如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必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金融学》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如何更加突出其的应用性的特点,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金融学》教师不断的去研究和探索。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我们要不断加大《金融学》的教学改革,在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需求的基础进行合理的教学。

(二)高校自身的发展要求转向

由于受初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教育往往也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的残留。特别是高校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期贯彻这种教育理念,最终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都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动手能不强的理论性人才。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有时情愿招收有经验低学历的学生而不愿意招收一个刚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学生。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的综合性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及时感知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对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推动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使自己既具分析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金融学》作为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积极的进行改革,改变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传统型师生授课模式需要改革

长久以来,《金融学》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为辅的授课方式,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当中,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大部分的学生仍然不能主动借助于互联网学习《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学生上课变成了知识的“收集器”,只知道记录或拍摄PPT,以供考试零时抱佛脚之用。显然,在这种“至上而下”的授课关系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往,学生必将变的不主动、缺乏创新;而这些正好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特征恰好相反。所以,我们要改变《金融学》授课中传统的授课模式,改变“至上而下”的知识传递模式,让学生走到前台来,激发他们积极性、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四)金融全球化形势下《金融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发展要求改革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变成一体化的世界、开放的世界,随之而来的还有课程的开放与一体化。未来《金融学》的教学决不能仅仅只介绍金融学的基本知识,还要和法律、数学、计算机等学科交叉融合,当下社会实践中已经可以印证这一点。

二、《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过于强调学科的差异,脱离系统性

《金融学》作为金融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整体性的教学思路,导致该学科长期以来难以发挥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统领与基础性的作用;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由于没有弄清《金融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体位置,而导致课程排列顺序不当的问题时有存在。比如,《金融学》涉及到货币、信用、金融机构、国际收支等内容,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时是否考虑到应该让学生先学习一些入门级别的选修课或指定一些自学入门读物等,另外,在《金融学》后续课程的衔接中也存在一定的脱节和跨越太大的现象。这势必增加《金融学》后续课程的教学难度以及降低《金融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过于注重理论考评,没有给予实践考评以应有的重视

以往我们的考试过分重视对“三基”的考核: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得教师教学形成了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考试设计忠实于课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本本主义、教科书主义的倾向。[1]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的是知识传授的结果的评价,没有给予实践考评以应有的重视;这就可能导致为了考评而考评。比如说平时的考核本来就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其应用能力,可是从笔者的了解到情况是,每年的期末考试完毕后,基本没有老师会把试卷返还给学生,这就使考评流于形式,失去了考评的本来意义。因为一个有效的考评必然要具备基本的几个过程:确立考评方式——组织考评——反馈;这是一次考评最基本的环节,特别是反馈环节,作为高校对学生考评的主要方式——考试,都是以交卷而告终的,其学生所能获得的反馈结果就是合格与不合格,而对于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却是不被告知的。所以,要改变《金融学》的教学现状,考评方式是的改革是重要一环。另外,无论是《金融学》的教学过程还是考评过程都忽视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可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造成约束。

(三)高校《金融学》课程实验实践环节的缺失,严重影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一直以来《金融学》本身定位也存在错误;传统上我们认为《金融学》是基础性课程,本来就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这就导致长期以来我们《金融学》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结果;通过翻阅相关资料得知,不少高校由于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不够,在课外实践环节上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1)金融学实验室投入不足,导致即使有实验室也存在硬件和软件严重不足的情况,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学相关软件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应用软件的不足也成为制约《金融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2)教师对学生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好多教师认为实践就是到金融机构去实践,再加上学校经费和教学实践课时的不足,导致实践环节往往是流于形式。再加上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2010年以后高校的招生人数达到顶峰,学生人数的增加也加重了实践课程的负担,这就导致学校没有能力保证这么多的学生都能有一个可供实践的场所,另外“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2]

三、对《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改革《金融学》与其它专业的课程的联系以增强系统性

《金融学》作为金融相关专业的核心和基础课程,其是其它金融相关课程教学的基础,所以,必须增强《金融学》课程与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使其真正发挥在系统课程中的作用。(1)从衔接课程入手;所谓的衔接课程就是和《金融学》想联系的前端课程和后续课程,要做好课程的衔接,关键是课程之间的排序问题;所以,高校及其系部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决定开设相关的课程,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比如有些二本、三本院校由于招收的学生基础较差,就可以在讲授《金融学》课程之前适当开设入门级别的相关讲座或选修课,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真正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2)从课程融合交叉入手;现代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所以,我们的《金融学》课程也是这样的,虽然在书本的编排上仍然是以知识点罗列为主,但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从社会发展的前沿中吸收相关知识,进而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比如《金融学》和法律相关课程的融合等,通过这种融合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

(二)改革《金融学》课程的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加科学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四个过程: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检查和巩固知识。这里面的检查就是我们所说的评价阶段;可见,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不能缺少评价过程的。(1)改变评价目的;现行的《金融学》评价的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检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对于学生来说目的更加简单,即考试能否及格,至于掌握的情况如何以分数为标准,这就难免学生产生唯分数的观念。所以,首先要改变《金融学》课程的评价目的,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应该改变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应用的考察思想,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实际入手,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加大对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的考察;只有《金融学》课程评价的思想转变了,学生对待评价的态度才能转变;所以,教师评价目的的转变是《金融学》课程评价目的改革的关键;从学生的角度:要教育学生转变对待评价的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过去知识和能力的考察,最重要的要使学生通过课程评价的过程认识的自己的不足,进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指导。只有这样,《金融学》课程考核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三)改革《金融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以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人才类型也在发生变化,与传统对研究性人才的需求相比,现代社会更加需要综合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改革《金融学》教学环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加大政府、高校的投资力度,构建完整的实践体系;从我国高校发展现状来看,大部门高校学生实践所需资源不足,从实验室的建设到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的配备等,都在制约着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所以政府层面要加大财政投入,给《金融学》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证;其次,高校教师自身也要积极拓展思路,打破传统实践观念和实践模式,积极创新,以适应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需要。比如可以创新上课方式,在上课中增加必要讨论,给予学生以足够的自由,还可以播放视频资料、利用头脑风暴法等多样化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总之,既要有国家和高校提供的物质作为基础,又要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金融学》教学的改革才又可能成功。

四、结语

因为美国911引起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这对当代大学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不得不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4]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福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6).

[2]皮春成.浅析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学实践研究,2014(7).

[3]王延涛.浅谈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及创新思路[J].商,2010(3).

[4]叶忠海.新世纪上海国际通用型人才开发的若干思考[J].人才开发,2001 (2).

*作者简介:刘熠(1988-),女,汉族,广东始兴人,本科,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金融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F8-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220-02

猜你喜欢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实践
金融学的“宏微观裂痕”与制度金融学研究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