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旱情分析及抗旱减灾对策探讨

2016-02-05 21:01腾芸
中国水利 2016年3期
关键词:达川旱情蓄水

腾芸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百节水利站,635016,达州)

达川区旱情分析及抗旱减灾对策探讨

腾芸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百节水利站,635016,达州)

水利;抗旱减灾;对策;达川

一、达川区旱情分析

1.旱情特点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西部地区属夏伏旱交错区,东部属川东伏旱区,旱灾几乎年年都有。据1950—2012年的资料分析,有旱年达55次,频率高达87.30%。达川区的干旱主要有春旱、夏旱、伏旱等,以及这几种旱象组成的连旱,如冬春旱、夏伏旱、夏伏秋旱等。

2.旱情危害

春旱主要危害小麦、油菜抽穗、扬花、灌浆并造成严重减产;夏旱可影响水稻栽插,进而影响产量;伏旱频率高,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据达州伏旱强度与农作物产量的统计等相关资料分析:凡伏旱强度达25天及以上时,即可对产量产生明显影响;伏旱强度达35天及以上时,则会对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3.旱情规律

干旱的发生及其程度与该地区降水量、蒸发量有密切关系。由于降水的时间分布差异大,干旱出现的时间不同。达川区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规律如下:

(1)频繁性、季节性

达川区干旱出现频率高、范围广、威胁大,并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干旱,以夏、伏旱为主。春旱出现的次数最少,发生的概率占24.53%,持续时间21~40天,有时与冬旱相连,形成冬春连旱,无春夏连旱;夏旱出现的概率仅次于伏旱,发生概率达40.38%,一般在雨季结束后开始,至立秋解除,夏旱平均开始时间为5月上旬,结束时间为7月上旬,平均持续时间为2个月;伏旱出现概率最大,高达60.38%,大多开始于7月下旬结束于9月上旬,平均持续时间近50天,若立秋前后降水过程不明显,则夏旱一直延续到秋季,形成夏秋连旱,旱期持续约70天,伏旱重于夏旱;冬旱为各种干旱之次少,冬旱发生的概率为28.5%,秋冬及冬春连旱发生的概率则更小,冬旱开始的时间一般较早,出现在12月上中旬,干旱持续时间平均为30天。

(2)区域性

从发生干旱概率的地理位置分布看:达川区的堡子、米城、碑庙最大,木子和金石次之。从历史上出现的干旱情况看,西部山区发生频率较东部丘陵地区大。

(3)阶段性

降水的周期波动也引起干旱发生的阶段性变化。63年来,受旱面积存在明显的几个低值期,即1950—1954年、1981—1988年、1995—1998年;还有几个高值期,即 1955—1964年、1970—1978年、1989—1994年。

从近50年水文站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变化曲线图看,受旱面积也表现出阶段性变化,即 1950—1954年、1981—1988年、1995—1999年为相对多雨阶段,1955—1964年、1970—1978年、1989—1994年为相对少雨阶段。其中,1995—1999年为相对的丰水期,而受旱面积也表现为相对的高值期,除了经济飞速发展,工农业用水量急剧增加,加之年内降水量在季节和地区上分配不均等因素外,还与这一阶段开垦荒地面积增加、砍伐树木过多等有关。

(4)连片性

与水灾相比,干旱具有更明显的连片性和连发性,干旱连年发生的概率大得多,连旱的年数一般也多于连涝年数,干旱和洪涝的成因决定了其分布总是“旱一片,涝一线”,水灾可能波及数乡,而旱灾有可能波及全区大部分地区。1955—1964年、1970—1978年、1989—1994年大范围的连旱,对达川区经济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5)插花性

由于夏季降水受地形影响极其明显,因而干旱具有局部性和插花性特点。如1999年7—9月,达川境内大部分地方雨水明显偏少,县城只有94 mm,普遍有40天左右的夏旱和持续50天以上的秋旱,而江陵同期的雨量多达202 mm,没有夏旱,伏旱的最长天数也只有20天。又如气候条件较好的1981年,绝大部分地方无旱,而堡子却有23天的夏旱。各类干旱分时段出现多,如1976年三季有旱,但旱不相连。

二、抗旱减灾对策

1.工程措施

(1)北部低山蓄灌区

北部地区地处低山地带,虽有碑牌河流经该区,但山高水低,利用困难,长期以来大多靠当地径流蓄水浇灌,根据本区山高坡陡、森林覆盖较好的特点,应多修建蓄水工程,如水库、山坪塘、石河堰、提灌站。

(2)南部丘陵蓄引提灌区

南部地区位于明月江、铜钵河及州河沿岸,新建县城紧靠州河,该区经济发达、交通方便,水源条件好,是达川区粮食主产区,也是达川区经济文化中心,蓄、引、提是该区比较好的一种水利措施。

(3)西部丘陵蓄引提灌区

西部地区处于铁山以西的丘陵地带,雨量偏少,缺水易旱,应充分利用沙滩河水库的配套,做好结瓜水库的水量分配,整修渠道,引水灌溉石梯、石桥一带粮经基地,再新建一些蓄水工程,以满足渡市、管村等地粮经需要。

2.恢复冬(屯)水田

①农村冬水田具有蓄水功能。冬水田由于冬季不种农作物,蓄水休耕,是达川区塘库设施蓄水不足的重要补充,也是四川省广大丘陵区重要水源之一。

冬水田作为天然湿地,不仅有美妙的田园美景,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还能帮助人们有力应对干旱等自然灾害。需适度恢复达川区冬水田面积,提高稻田抗旱能力,大力提倡水稻秋收后留足冬水和抢蓄春雨栽插。

②屯水田比冬水田大,蓄水较多,建议多数家庭修建,秋收后即屯水,蓄至第二年小春收割,再发挥其提灌、引灌作用,为庄稼的丰收提供保障。同时还可以搞活水产养殖,具有一定的水产经济效益。

3.珍惜水源

①作为用水大户的农业,一方面存在供水危机,另一方面农业供水存在浪费,水利用率低。达川区的农业用水主要用于灌溉,大多地区农业灌溉使用工程水,靠渠道输水灌溉,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供水渠道由于修建时的工程技术问题,加上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灌溉水的利用率仅30%~40%,60%以上的水在渠道输水过程中被消耗掉。因此,修补漏洞,防渗漏、防白蚁、防垮塌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对企业主要采取污水处理,中水全部回用,基本实现零外排。发电车间适当提高循环水倍率,减少生水的补充量。

4.科学用水

当水源、电力充足时,各机电提灌站昼夜值班,加强监控,确保机组满负荷运转,保证农田灌溉需要用水;当旱情严重、电力供给紧张时,采用对城市工厂、乡镇企业用电进行控制,即“压工业保农业,压近郊保边远,压城市保农村”;当水源十分紧张时,根据抗旱服务对象与民生关系的轻重缓急,按照生活用水、电力生产用水、一般粮食作物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确定水源先后使用顺序。必要时,采取限制或暂停洗车、洗浴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限制或暂停排放工业污水,限制或限量供应生活用水,限制城市环境用水,适当提高水价等措施。

5.节约用水

主要措施:在农业上,合理调整布局,加强农田管理,降低农业耗水量。工业用水推行节水,降低耗水量,提高生产重复利用率,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取水量的减少,排泄到江河的污染量也得到相对控制。同时,大力开展水土保持以涵养水源,减少泥沙对水利工程的塘库淤积,增加供水量。大力宣传水规水法,使人人都珍惜水,爱护水资源,养成节约用水习惯。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新技术、新工艺。

①加快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步伐,搞好渠系防渗,推广U形输水渠道,提高水的利用率。

②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地下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在水源不充足的地方还实行集中灌水法,即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临界期或关键时期集中灌水,使少量的水用在刀刃上。

③大力推行控制灌溉等非工程节水措施,减少水稻灌溉用水,提高水稻产量,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各阶段的耗水规律和本地降水、蒸发等气候特点,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达到既满足作物用水又不浪费水资源的目的。

④建立地情测报系统,与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准确地了解旱情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积极推广运用具有抗旱增产的产品,提高作物自身抗旱服务能力,同时增加作物产量。

⑤做好抗旱报务,建立健全抗旱服务组织,当发生较大旱情时,各级政府均能及时解决抗旱物资、资金、油料、电力供应等问题。

⑥在不影响防洪的情况下,利用水库、塘坝、石河堰等蓄水工程尽可能多地蓄积水量,以作为抗旱备用。

6.综合应对

①“以旱治旱”,引导农民根据季节变化规律,合理安排作物播种期;主动扩大各种耐旱保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大对坡耕地和低产田地的改造力度,建设标准良田。

②“以调治旱”,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变对抗性生产为适应性生产。

③“科技治旱”,大力推广旱育秧和控制灌溉,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效益。

④“以多治旱”,多用种多育苗,在精心种好种足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增、间、套、围等种植模式。

责任编辑张瑜洪

S42

B

1000-1123(2016)03-0056-02

2015-09-24

腾芸,工程师。

猜你喜欢
达川旱情蓄水
缺水基岩山区蓄水构造类型划分及其属性分析
现浇大直径基坑支护能量蓄水管桩技术研发
达州市达川区: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春风行动”
西藏在建大型水电站工程通过蓄水验收
达川区退耕还林典型经验调查报告
对如何提高达川区造林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达川区联社:助办巴山采茶节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
雨水集流微蓄水技术的实施
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