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热带区域农业产业开发体系的若干思路与技术对策

2016-02-12 12:25翁伯琦苏汉芳仇秀丽王义祥张艳芳
台湾农业探索 2016年1期
关键词:热区热带科技

翁伯琦,苏汉芳,仇秀丽,王义祥,张艳芳



构建热带区域农业产业开发体系的若干思路与技术对策

翁伯琦,苏汉芳,仇秀丽,王义祥,张艳芳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3)

阐述了发展热作农业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提出了着力拓展热作农业领域及其内涵的基本观点,并针对如何贯彻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优化构建热带农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促热作创业、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若干对策,以求为推动区域现代热区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热带区域;热作农业;开发体系;基本思路;技术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并提出了“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热作农业、优质特色杂粮、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经济”的具体意见。众所周知,热带区域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热作农业和热作科技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又有什么挑战?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贯彻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优化构建热带农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促热作创业,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这对推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发展热作农业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我国热区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云南、湖南、福建、台湾和江西南部及四川、贵州南端干热河谷地区[1],土地面积约50万km2,仅占全国面积5.2%的热区是天然的温室,其不仅是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而且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生产基地,也是人民生活必需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更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存基地。可见,发展热作农业地位重要、功能独特、作用重大、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8个方面:

一是战略原料生产基地。它是国家重要战略原料物资——天然橡胶的集中产区,也是我国天然橡胶的唯一产区,肩负着保障我国国防战略物资——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的重要使命。

二是日常生活产品基地。热区是全国人民冬春季节的“菜篮子”和“果盘子”基地,冬春季节全国70%的蔬菜、新鲜水果由热区生产,这就保障和丰富了全国人民对冬春季节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三是食糖产业开发基地。热区是我国的“糖罐子”基地,也是我国唯一的蔗糖产区,其有效保障了全国人民的食糖需求。

四是生物资源主要基地。热区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存基地,有2万多种植物(包含200多种热带作物),约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3以上,其中的热带作物几乎涵盖了全球栽培的所有热带作物,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

五是扶贫开发主要基地。热区是国家实施扶贫开发规划的重要攻关区域,热带区域现有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4000多km的边境线,1.8亿的农业人口,农民收入的60%来自热带经济作物,但热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国家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的连片特困地区中,就有2个位于热区,如何依靠发展现代农业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任重道远。

六是集成开发前景广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热区和热带农业的领域和空间在不断地拓展延伸,多样功能与社会作用也在不断凸显。如今热带农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热作”领域,还包括其他重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畜牧生产、热带海洋生物、南繁种苗产业等领域。就热带畜牧生产而言,热区生态条件优越,分布着丰富多彩、种质特异的畜禽遗传资源,发展热带特色畜牧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产品转换升值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在热带海洋生物资源方面,热区拥有超过200万km2的热带海洋,广袤的热带海洋蕴含着丰富的石油、矿质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这个“蓝色聚宝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向海洋科技进军,开发热带海洋“蓝色经济”已经成为热带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七是优良品种选育基地。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种业必须先行。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种业创新,国家正在研究出台南繁基地建设规划,南繁种业将肩负服务我国种业创新的重要使命。

八是对外合作交流基地。中国热区虽然小,但世界热区面积广阔,其主要覆盖非洲、东南亚、南美及太平洋岛国等地区,土地面积近5300多万km2,涉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世界热区是我国农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标地区。目前与我国交往密切的有90多个国家与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是我国人均拥有资源量的6倍以上,与我国热区有着资源互补、优势竞争等特点,是我国依靠科技援助和服务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对象,也是我国农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合作开发境外资源的重要目标地区。加快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与协作,占领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引领热带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对于参与国际科技竞争、服务国家科技外交大局、扶持龙头企业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我国热区大部分地区是边境和少数民族聚居区[3-4],热带地区的制约因素比较突出,其大部分处于老少边穷地区,人才队伍、科技发展、经济基础相对落后,整个区域内有64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近700多万,接近全国贫困总人口的1/ 10。由于热区农业基础薄弱、实用技术覆盖不够、产业化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1],因此,富有成效地推动热区农民精准脱贫的工作可以使众多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此外,热区功能独特,自然资源丰富,适合于热带粮食、热带果树、热带蔬菜、热带养殖、热带水产等生产,其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糖罐子基地,也是发展木薯等多功能作物的良好基地,尤其是开发能源作物的潜力巨大。热带地区除了具有米袋子、果盘子、菜篮子的生产功能之外,其合理开发对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科技是重要的生产力,专家认为:热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最直接方法是应用科技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数量向质量、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发展阶段,对科技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希望通过健全与完善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的工作,不断强化科技兴农与精准扶贫工作。就种植业而言,以天然橡胶、高产木薯、优质香蕉等热带作物为主要标志的热带种植业是不可或缺的,其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要注重优良品种选育与技术集成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在利用生物技术选育橡胶、木薯等目标品种、拓展热带生物能源利用与开发、强化热带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建设热带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热带农牧业病虫害防控体系与热带自然灾害预防体系等方面的强化力度。同时,要注重热带养殖业与水产业的科技创新,拓展领域与深化水平并举,为科技创业与精准扶贫提供有效保障及有力支撑。

2 着力拓展热作农业领域及其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热区”的界定存在若干个观点。(1)从地理范围来划分,热带作物主要分布在两大类型区域:一是典型的热带区,大多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具有典型的热带气候特征,涵盖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四大区;二是非典型热带区,主要分布在各大洲沿海地带。(2)从国家范围来划分,全世界有140多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热带作物,其中典型热区国家98个,局部热区国家24个(包括中国),非典型热区国家20个。(3)从物候范围来划分,根据气候学中关于气候带的两级制划分标准,以热量等温度指标划分气候带,以干燥度划分气候大区。例如,中国从北到南划分为九个气候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大区(指青藏高原),其中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地势地形及土壤土质,具有发展热带作物的独特条件和优势,这些地区习惯上被简称为中国“热区”。(4)从中国范围来划分,我国热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等9省(区)[1]。其中,海南全省3.4万km2均为热带地区。曾母暗沙位于中国南沙群岛上,是中国领土的最南端,那里就是典型的热带地区。海南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二月份温度仍达16~21℃,年日照时数为1750~2650 h,光照率为50%~6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 mm。而广东省的热区分布在全省的19个地级市和2个副省级市,面积13.68万km2。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热区主要是桂南区域,面积约10万km2。云南省的热区分布在18个地州市,面积为8.11万km2。福建省的热区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漳州、莆田、泉州,面积3.14万km2。四川省的热区主要是攀枝花市、泸州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面积为27713 km2。贵州省的热区主要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县区,面积约1.5万km2。湖南省的热区主要是湘南的郴州市、永州市,面积为4790 km2。还有就是江西的赣南地区。

从热作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来分析,目前热带农业的发展处于整体提升的阶段。我国热区不仅是国家天然橡胶等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基地,也是糖能作物(甘蔗)和新型粮能作物基地,更是重要的粮食、油料、特色水果和冬季反季节蔬菜作物生产基地,热带亚热带农业在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热区边境线长、少数民族集居、贫困人口多、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国家扶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区域。为此,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构建科技创业平台;要设立科技协同创新专项,依靠科技进步来引领支撑热带亚热带农业产业发展。其成功的开发将促进农民增收,这对于强化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带动广大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贫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热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重要意义。就热带农业产业发展来看,主要呈现5个方面特色:一是形成开发规模;二是品种比较丰富;三是技术较为配套;四是创立加工体系;五是培育专业农民。热带农业如何深化与拓展?要如何拓展领域与深化内涵呢?笔者认为要把握5个主要环节:一是品种引进与资源圃的建设;二是特色品种与集成选育开发;三是种养结合与绿色农业发展;四是加工增殖与农业增收致富;五是技术攻关与产业开发体系。

实际上,我国热作农业的科技水平有较大的提升,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设立研究机构。目前热区农业科研机构层级清晰、分工合理,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创新体系[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部直属的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开展事关热区的重大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省级农业科学院主要开展本省区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地市级农科所主要承接中央和省级机构的成果转化和开展试验示范。一些龙头企业如农垦集团也设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或技术研发中心。当前,热区共有120多个研究所,依托建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6个国家种质资源圃、保存种质资源3万余份,以及设有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的认可、获得农业部从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研究资格证书的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1个。

二是实施科技创新。近些年,随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启动,一些重大项目(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行业专项科技项目)的实施,使热区农业的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这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有数据表明,目前热区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13084人,其中院士3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58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7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80人、博士457人。

四是完善学科建设。近些年来,热区科研机构和涉农院校加大了学科建设的力度,尤其是通过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热带亚热带农业领域的科研骨干,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研发队伍,初步形成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为我国热带亚热带农业科技全面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五是集成应用成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热带亚热带农业科技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并奠定了技术基础。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天然橡胶基础理论、抗逆丰产栽培、产品加工及低频割胶技术、重大病虫害和有害生物防控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众所周知,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已经向国外进行技术转让,天然橡胶加工技术已在境外设厂辐射,优良品种和设施农业成为我国援外的必然选项。尤其是天然橡胶在北纬18~24度大规模栽培打破了国外专家北纬15度不能种植橡胶的传统论断,“籼型杂交水稻”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据统计,建国以来热区农业科研机构取得了200多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培育了40多个国家审定的大宗作物新品种,为热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热区农业科研机构积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提升农业产业化和组织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探索出有效的机制和模式。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强化院地合作,帮助攀枝花等地区农民发展芒果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湖南农科院强化院企合作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帮助企业研究解决技术难题,支撑金健米业成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福建农科院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发动科技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广东农科院探索建立科研、生产、开发一体化的科技型企业,初步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群。一些技术支撑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如广东农垦利用天然橡胶加工技术在泰国、印尼收购和建设了20多个加工厂和1万hm2的种植园,一些农业企业在缅甸建立稻米生产基地,提高了对农产品的源头控制能力,有力保障了国内的供给。

3 深化热作农业创新与创业的思考

热带农业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建立强有力技术体系来支撑,要以热带农业产业来强化特色产品开发。如何发挥“走出去”战略和桥头堡的驱动作用,必须关注3个方面问题:一是优良品种引进与输出;二是特色产品与技术推广;三是人才培养与规模开发。全球热区农业资源和95%的热区农产品生产集中在90多个热区国家和地区,但主要技术优势和80%的进口消费却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发达国家不断加大研发和生产控制,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外交争夺复杂多变。中国热区面积相对比较小,世界热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农业产业发展和拓展延伸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依靠科技援助和服务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对象。设立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专项,加快热区农业转型升级,争取占领国际热区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一方面可以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支撑我国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引领世界热带亚热带农业产业发展,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对热带亚热带农产品的供给需求。

从世界农业发展看,热带农业生产国主要集中在非洲、拉美、东盟、南太平洋岛国等欠发达地区,在国与国的外交关系中占有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热带农产品消费国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大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科技攻关,力争抢占热带农业的战略资源和热带农业科技的制高点。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定,要求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促进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就农业科技发展而言,我国在热带农业科技方面整体水平虽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热带农作物选育种、高产栽培生产、病虫害防治及产品加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发达国家而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此,要加快实施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专项,力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升我国热带农业科技的整体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热区面积虽然仅有50万km2,但由于其资源与区域的独特性、功能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所具有的鲜明产业特色,在全国绿色农业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作用重大,影响深远。就热区的特色和功能而言,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第一,它拥有我国四大工业原料之一的天然橡胶(煤炭、钢铁、石油、天然橡胶是国家的战略物资),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与广东部分县市。我国天然橡胶的自给率在23%左右,大部分来自于海南。

第二,热带地区是糖罐子的基地(粮棉油糖是国家的四大基础民生物资)。广西、海南、福建和广东160多万hm2甘蔗基地都建在上述热带地区,甘蔗是热带作物的第一大产业。

第三,热区在冬季还是百姓的重要菜篮子,全国冬季时节65%~70%的蔬菜基本由这些热带地区供应。热区也是果盘子基地,以香蕉为代表的热带水果在冬季有65%~70%供应到全国各地。

第四,党中央历来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在中国的“三农”建设中,热带地区富民安邦任务繁重。在我国热区就有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且将近40%贫困县人口聚集在热区。因此,热区在国家“三农”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第五,热带农业研究领域和空间在不断拓展延伸,其多样功能与重要作用在近年逐渐突显。热带农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热作”领域,还包括其他重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畜牧、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南繁种业等领域。这主要体现在海南与沿海省份,农业部继2014年10月与海南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海南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合作备忘录》之后,2015年5月又与海南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强海南南繁基地建设和管理备忘录》。实际上,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的“绿色基因库”,加强南繁种业安全和开发南海热带海洋资源已经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

第六,世界热区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重要目标地区。中国农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首要区域是走向世界热区。我国热区在世界热区当中它代表着中国的一个桥头堡,所以应加快热带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开发,以强有力的科技竞争实力,引领热带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其对于参与国际农业科技竞争、服务国家科技外交大局,扶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大型的农垦集团或者农业企业,在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当中,应当着力开展深入的探索并总结利用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的成功经验,力求走出一条农业对外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热区农业协作网的各个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与国际合作开发,对农垦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专家们认为,热区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取得明显成效,但要进一步深化拓展5个瓶颈制约因素,尤其要注重协同创新与重点突破:一是资源的深入挖掘,加强资源征集与保存利用;二是高优品种比较缺乏,要加强品种选育与协同攻关;三是现代化程度比较低,要加强全程机械与技术标准;四是综合发展水平不高,要加强立体开发与智能设施;五是产业开发比较零散,要加强加工增值与产业园区。就科技引领与转型升级而言,要注重4个方面提升:其一,特色产业引领,集成开发,提升土地产出率;其二,高优产品引领,配套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其三,立体种养结合,绿色发展,提升污染防控率;其四,依靠科技进步,转型升级,提升资源利用率。

现代热区农业发展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热作农业若想进一步拓展领域与深化开发则必须强化科技创新,以求引领深度发展并支撑多元化、多角度的技术需求。就整体发展对策而言,需要深度研究与广度拓展,但归纳起来有5个方面要点:一是强化协同创新。要健全并完善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分专题、分专业、分区域开展科技攻关,重点解决突出的技术难题,突破共性技术与关键制约节点。二是强化产业开发。要加快创立产业开发模式的协同创新与协作经营机制,注重技术开发有效性与产业经营的持续性,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与污染防控率。三是强化基础研究。要围绕热区重大的、共性、生产性科技基础问题,发挥区域优势开展多学科与多专业的合作攻关,重点突破关键制约因素与核心技术机制。四是强化优势发挥。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的分工衔接,把握发展方向,凝练重点目标,力求精准定位,突出产品特色、发挥科技优势,形成开发合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引领与科技创业能力。五是强化产业融合。要注重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制定,加强热带地区的一二三产业联动耦合,形成规模开发与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与强劲态势,支撑热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跨越发展,以发达的产业、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生态、高优的产品、良好的效益,来巩固、放大和提升热带农业在国家大农业中的特殊地位和有效作用。

[1]尹峰,王富有,温春生.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与设想[J].热带农业工程,2011,35(2):67-70.

[2]徐兴利,黄家伟.一带一路开启食品产业新纪元——“带路人”的承古启今之旅[J].食品界,2015(6):10-17.

[3]王剑,李继成.热带农产品贸易与市场流通体系建设[J].热带农业工程,2009,33(6):20-23.

[4]贾永立.关于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的思考[J].南方农业,2015,12(9):105-107.

[5]张鸿,鲜小林,谭伟.科研单位支撑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成效及其人才队伍建设[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6):134 -137.

Some Ideas and Technical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uilding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ystem in Tropical Areas

WENG Bo-qi,SU Han-fang,QIU Xiu-li,WANG Yi-xiang,ZHANG Yan-fang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zhou,Fujian 350003,China)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ole of developing tropical agriculture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And the basic viewpoints of expanding tropical agricultural field and its connotation were proposed.Then,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carrying out and implement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strategy,optimizing tropical agriculture system,improving tropical agri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alizing rur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were put forward,thu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in tropical areas.

tropical area;tropical agriculture;development system;basic idea;technical countermeasure

F323.1

A

1637-5617(2016)01-0026-06

10.16006/j.cnki.twnt.2016.01.006

2015-12-20

翁伯琦(1957-),男,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经济理论研究.E-mail:wengboqi@163.com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14B15,2012BAD14B03);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2010NZ0002)

猜你喜欢
热区热带科技
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谱写热作新篇章
——《热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关键技术专刊》刊首语
热带风情
热带的鸟儿
T 台热带风情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区域活动中“冷区”向“热区”的转变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热带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