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体育对外交往研究

2016-02-12 16:00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太平军太平天国武器

谢 丹

太平天国中开展的体育项目与体育训练,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太平军军事活动。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的坚船利炮、洋枪火药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与此同时,一场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爆发,在对抗清朝统治的同时,太平天国更精明地发现西方军事体育的先进和作用。

1 太平天国的对外指导思想

太平天国在拜上帝教义中,曾提出天下人们“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并之念”的思想。他们在“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原则下,把外国人称作洋兄弟,认为“拘拘不与人交接乎,是浅量者之所为”[1]。因此主张向世界开放,并本着平等交往的原则,与各国友好相处。太平天国对外国不以“夷”“狄”相称,“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知、亲爱等意,其余四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浮之字,都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论实际。”[2]正因为太平天国有如此平等、宽松的外交原则,所以有不少传教士到苏州、天京与天国人友好往来,而对于所有来宾,洪仁歼、李秀成等都给予热情接待,为开朝赢得了难能可贵的友谊。此外,更有外国洋兄弟如呤唎、埃尔、菲力浦等为太平天国效力。

太平天国反对中国的一切封建统治,要求革新政治,提出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的纲领性文献——《资政新篇》,拉开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开端。其基本精神是“要向西方学习邦法”,把太平天国建设成为一个“与番人并雄”的“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1]。可以说太平天国这种开放的对外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的最早体现。

2 “洋兄弟”在太平天国对外体育交往中的作用

太平天国宏伟的政治纲领,对外平等友好的政策,加上革命取得的节节胜利,使其吸引了许多在上海租界等地的外国人。据不完全统计,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时,约有二百六十余名来自英、法、美、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菲律宾、印度、爱尔兰、土耳其和不知国籍的外国友人参加到太平军革命队伍中来[3]。这些外国人除为太平天国制造洋炮、维修汽轮机、采购兵船洋枪外,主要是训练太平军的水路军队[4]。

2.1 为太平天国引进西方新式武器

太平天国体育的对外交往,主要是指太平军军事训练中采用的体育手段。由于当时的训练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所以其体育的对外交往与西洋武器的使用是直接相关的。研究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体育对外交往,可以从考察太平军使用西洋武器的时间入手。资料表明,有关太平军中西洋武器的记载大概最早可以追溯到金田起义时期。在邓元忠《美国人与太平天国》一书中,有一段重要的记录:“关于太平军使用西方武器的最早记载,见于一八五一年。当时葡萄牙在澳门都督命令扣押士兵的武器,为了阻止他们其中五六个人到广西去”。“一八五二年八月,一位耶稣会教士的信中叙述说:‘叛乱者的武器不是中国制造的’”[5]。 由此可以推断,太平军初期起义之时,就已经开始接触洋枪洋炮。而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就开始大量购买西方新式武器。购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天京城外的洋枪铺中直接购买,如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简辑(三)》 :天京(南京)城外,“买卖街极多做洋枪铺户,佛兰西(法国)人城内甚多,俱穿长毛服饰,携带洋枪及各种枪械,在彼消(销)售”[6];另一种是依靠太平军眼中的“洋兄弟”为其采购,这也是太平天国大量购买新式武器的主要方式。《北华捷报》第518期载:1860年6月,赫威尔等传教士访问苏州,太平军曾要求他们能“带钱到上海,为他们购买武器”[7]。1861年夏,英国人呤唎也曾专程到上海,找欧洲人为太平天国采购军火[8]。另外,太平军在不断购买西洋武器的同时,还开始了仿制西洋武器的活动,而这些所谓的“洋兄弟”就担当起了“制造师”的责任。如《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中的相关记录:1863年6月1日,戈登、程学启、郭松林攻昆山、新阳二城,发现“昆山需内有太平军之枪弹制造厂,由二英人主持”[9]。在呤唎写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也有多处记载。如第二十四章:“我(呤唎)在湖州留下了从苏州来的一个工程师和另外一个人,让他们制造枪炮弹药”[8]。

2.2 为太平天国训练太平军

“洋兄弟”为太平天国引进新式武器,在教练太平军使用这些新式武器的同时,也把西方的近代军事体育项目传入了太平天国,掀起了太平天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大幕。

射击。洋枪的大量引进,使得太平军尤为重视射击训练。麦高文《东王北王内讧事件始末》载:“他们的射击技术比清军熟练得多,有些士兵每天练习打靶。”[7]太平军的射击训练大致分两种:一是以自己的教练进行训练;二是请洋教练进行训练。在技术的精进苛求上,主要是归功于“洋兄弟”的教练。太平军请洋教练做教官开始于1855年,天京变乱前(1856年),肯能就在秦日纲军队中从事过这方面的工作。他们请洋人做教官,有“强请”和“礼请”两种。所谓“礼请”,即聘请自愿帮助太平军的外国人担任教官。据肯能回忆:天京事变前,在天王府前,有两座很好看的十二磅炸弹的火炮。他们常被叫去给太平军战士“解释撞针”的用法[10];所谓“强请”,即强迫俘虏过来的洋兵洋将做临时教练。如1862年7月,太平军就将俘虏的一名美国人和一名天竺兵连同缴获的一门开花大炮送往南京,要他们教太平军将士放开花大炮[10]。

兵操。《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第九章中,呤唎曾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出发二十天后,进抵清军阵地附近的鄱阳湖。全军成若干密集的四人纵深的纵队继续前进,各平行纵队间留有相当距离,以便可以左右旋转移动。太平军的这种阵势,颇类似英军的‘四列纵队’。”[8]这是呤唎跟随忠王李秀成军队参加作战时的亲眼所见,说明太平天国中已有类似于西洋兵操的训练。大量资料表明,“洋兄弟”在太平军的兵操训练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英人派力克5纳里斯,就曾在浙江湖州,协助堵王黄文金在太湖编练太平天国的水军。先后担任过太平军炮队队长的不仅有英国人萨月其、哈利、史密斯大尉,还有美国人皮可克等。哈利甚至还曾计划为太平天国组建一支全欧化的“忠义军”,以欧人200名为军官。慕王谭绍光曾挑选两千名太平军交与美国人马惇少校训练,训练太平军洋枪队的操练和步枪射击。马后来叛逃到为清朝作战的“常胜军”中,在“常胜军”头目英人戈登处供认:“分配给我的叛军(太平军),操练得非常好。”[16]呤唎作为一名同情并支持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洋兄弟”,不仅曾随忠王作战,更多地时间是为太平天国训练军队,担当西洋兵操的训练教员。例如他曾在自己的书中说过:“我们每天分出一部分时间去教练太平军兵士炮术,或教练太平军兵士操演的一种中西参半的阵法。中国人本来就善于模仿,而这些自由的中国人则更易于教练。他们可以迅速学会英文及其他各种技能,这种本领是实在令人感到惊讶的。”[8]其后在他准备去上海采购军火前,“一切筹备就绪,我费了不少力量劝我朋友同行,留下腓力普继续教练兵士操演,并代我处理其他事务。”[8]“洋兄弟”尽心尽力为太平天国训练太平军,使太平军在接纳西洋兵操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3 太平天国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

在太平天国的体育对外交往中,虽然多数都是引进,但也有输出。有资料表明,1856年4月,东王杨秀清在其王府曾欣赏过两个欧洲人的体育表演。一天早晨这两个欧洲人被召到东王府,受到东王亲切接见。东王递给他一根棍子,他表演了棍术的攻防动作。东王又命部属递给这个欧洲人一支英国手枪,在五十码远处的的墙上贴了一个纸靶,命欧人表演射击。当其命中靶心后,东王大乐大笑[7]。其实,从这两个欧洲人的表演中我们加以推敲就可以发现,他们在太平天国的体育对外交往中习获了中国传统体育中的武术,且技术精湛。参加太平军作战的外国人不在少数,其中有自愿,也被强迫留下来的,但这些外国人在跟随太平军训练和作战的同时必习中国传统体育(武术)来抵抗清政府军队。这可以说明太平天国的体育对外交往在中国传统体育的输出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太平天国体育对外交往的价值诉求

4.1 中国军训近代化的开端

太平天国的对外体育交往引进了射击、西洋兵操和洋战术,使得太平军的训练充盈着浓郁的近代气息,这可以说是中国军训近代化的开端。所谓中国军训近代化,即以新的训练方法训练兵将学会使用近代兵器和战术,并使其具有近代思想[ 11]。当地主阶级顽固派仍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清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仍担心使用西洋武器会导致“以夷变夏”而主张“我军仍当以抬鸟刀矛及劈山炮为根本”[12]的时候,太平天国农民为了战胜敌人,不仅购买使用,而且还学习仿造洋枪洋炮,用新式武器装备自己,率先走出了军事近代化的第一步[13]。就军事训练而言,中国军队首先训练洋枪洋炮的并不是太平军,但比较全面地进行近代式军训的,则是太平军稍稍领先。清军虽然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就购进了少许西式战具,并训练部分士兵使用这些战具,但并没有训练他们使用洋战术。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们才开始以洋操训练军队。而太平军早在奋战广西时,其战法就开始“用夷法以古兵法参之”。定都南京后,他们又开始购买洋武器。1853年,清方就截获洋人运武器给太平军的走私船一条。在船上搜出“洋剑一把,洋枪六十杆,洋刀四十把,洋硝一包,火药一罐”[14]。到后期,太平天国与西方侵略者的矛盾与斗争日益激烈,但太平天国仍然设法与那些图利的洋人进行军火交易。当李秀成得悉戈登“欲往来买卖枪炮”时,明确表示:“你处图利,我处置买,听从通商,原无禁令,此时你处如有枪炮洋货,仍即照常来此贸易。”[15]除购买之外,太平天国还“照其式样一一制造”[16],并请来外国军官教练炮术洋操、铸造枪炮弹药等军事技术。通过购买、仿造以及缴获,太平军拥有了不少的洋枪洋炮,掌握了一定的近代军事技术,军事近代化走在了清军的前面。一个曾经访问过太平军的英国人就这样写道:“看来叛军武装甚为精良,有来福枪、左轮枪和滑膛枪。清军在这方面不能和他们相比,因为清军只有土炮火绳枪、抬炮和长矛,甚至十人之中还没有一支火绳枪,并且又是一群褴褛肮脏的暴徒。反之,叛军服装整齐、清洁,并且经过了欧洲兵法的教练”[8]。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太平军更是大量购买西式战具。1862年5月,李秀成部与洋枪队大战于青浦、松江时,“他们中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士兵使用滑膛枪”[7]。而这时,“清军尚未比太平军更多地利用外国的武器”[7]。于是太平军开始大量聘请洋教官,以“西法”训练士兵。洋人加入太平天国者,前后达百余人。正是太平军的这种走在中国其他军队前列的、具有现代军事学雏形的有限式训练,加上他们具有农民民主思想的政治训练,才比较全面地启动了中国军队近代式训练的大门。从此,中国军队的训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4.2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首批实践者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林则徐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脉络。他们认为中国要改变落后挨打的的局面,就要学习和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17]。魏源还引用俄国彼得大帝学习西方的事例,例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好处。他说:“彼得大帝因国中技艺不如西洋,微行游于他国船厂火器局,学习工艺,返国教授,所造器械反甲西洋。由是勃然,遂为欧罗巴洲最雄大国。”[18]魏源等一些有识之士的上述改革思想,在鸦片战争时期反映了中国军事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清王朝统治阶级内部顽固派的专权,这些改革主张长期被束之高阁,未能实践。

然而,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却预见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的未来,这在太平天国的军事体育对外关系中可略见一斑。太平天国不仅购买使用、而且还学习仿造洋枪洋炮,学习西方射击、兵操、阵法等,用西式武器来武装自己,并在洋人撕破“中立”的丑恶嘴脸之后,数次击退洋人。1862年 7 月,李秀成率领十多万太平军进攻淞沪。在太仓、嘉定、青浦的三次战役中,太平军把淮军以及外国的洋枪队打得落花流水。法兵提督卜罗德在战场毙命,英兵提督何伯受伤,美国兵华尔则仓皇逃走。1863年二月,慕王那支洋枪队在追击英国侵略者奥伦的“常胜军”时,惊恐万状的奥伦败逃到松江大本营后,也不得不供认:“叛军(指太平军)全都以欧洲制毛瑟枪为武器,打得真妙,令人佩服。”[19]而“慕王的那支洋枪队”正是慕王挑选的两千名太平军交于美国人马惇少校训练的军队,太平军后期在与洋人作战时,用学习的洋人之术击退了洋人。因此近代史上,太平天国农民最先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也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首批实践者。尽管太平天国最初找到的不是真正的救国真理,但其开放的体育对外精神仍值得肯定和赞扬。

4.3 “洋务运动”的直接催化者

太平天国运动对洋务运动的示范作用首先表现在发生的时间点上。可以肯定的是,太平天国将领是先于清政府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开始“洋务”活动的。当清政府执政官吏们尚在鄙视“夷人”、窥视西学时,太平天国就已因崇尚西方宗教开始与西方传教士乃至官方人士进行外交往来了[20]。在与西方军事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太平天国是先于清政府的。简又文先生曾说:“倘太平不亡,仁轩政策得行,则中国科学物质之建设,亦即所谓‘现代化’必提早一百年。”[21]此语不无道理。

太平天国学洋人之术,引西方之器,使作战能力愈战愈强,数次成功打败清政府,击退西方列强。清政府此时不仅感受到了太平天国的威胁,还如梦方醒地明白了西方枪炮的威力和洋人之术的厉害。在太平天国的经验基础上,清政府也开始引入洋枪洋炮,学西方兵操、射击等内容。

在太平天国的体育对外交往中,因军事需要,在引进西洋兵操、射击等军事体育项目的同时,还购买和仿制了外国的洋枪洋炮,从而在此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的经验。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太平天国败北后,洋务运动曾借鉴了太平天国的许多经验。如忠王李秀成在临终前,曾为曾国藩“讲授”过采购和制造洋枪洋炮的宝贵经验。他在自述中曾说“购置外国火炮,不能只买炮身不买炮架;买了炮身和炮架,觅好有技之人,制好图样,才能一一仿造。”[16]后来曾国藩创办军工企业时,强调“外国兵器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有,购成之后,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12]他的一番言论,与忠王所述如出一辙。

太平天国自身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且最后失败了,但是这场农民革命战争却似一剂良药,直接催化着清政府一步步走向洋务运动。

5 小结

太平天国十年的体育对外交往,展示出了太平天国追求军事近代化的先进思想。他们引进新式武器、请洋教练的实际行动最早印证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中国道路方向,并给予了洋务运动一定的历史借鉴和经验。我们须正视太平天国的体育对外交往,正视其给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所点明的指明星作用,正视其指引中国成功地走上近代化之路上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1] 蒯泓,江村.论太平天国的对外体育开放意识[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6).

[2] 洪仁轩.资政新篇[Z]1859.

[3] 郭成杰,郭存孝.太平天国最早引进西方近代体育[J].体育文史.1986(2):19~20.

[4] 牟安世.太平天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5] 邓元忠. 美国人与太平天国[M].华欣新文化事业中心,1983.

[6]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1.

[7] 北京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会.太平天国史译丛(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 呤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 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10] 郭成杰.太平天国最早引进西方近代体育[J].体育文史,1886(2):.

[11] 管仕福.太平军的训练——中国军训近代化的开端[J].江西社会科学,2004(2):129~131.

[12]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二)[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5.

[13] 苏苑.太平天国史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J].暨南学报,1998(1):74.

[14] 李书源.筹办洋务始末[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15] 简又文.太平天国典制通考[M].香港:猛进书屋,1958.

[16] 李秀成.李秀成自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7] 魏源.圣武记[M].世界书局,1936.

[18] 魏源,李巨澜. 海国图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19] 王崇武,黎世清.太平天国史料译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0] 高路.论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的激发[J].江汉论坛,1992(9):51~53.

[21] 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M].香港:猛进书屋,1962.

猜你喜欢
太平军太平天国武器
太平军余部参战在南美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负荆请罪
太平天国也说“国”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
太平军使用的几种水上战具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
太平军的筑城与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