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两点看法

2016-02-14 18:12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黄勇
浙江经济 2016年22期
关键词:都市区浙江经济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黄勇

关于创新的两点看法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黄勇

区域转型发展靠什么?靠创新!而创新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广泛的。科技创新是核心,改革也是创新;不仅经济领域可以创新,经济以外的其它领域也可以创新。特色小镇是一个创新,都市区也是一种空间组织形式的创新

区域转型发展靠创新

这得从浙江经济的三大传统优势说起。浙江经济的三大传统优势:第一个是民营经济优势。改革开放之初,浙江民营经济从温台沿海率先发展。为什么呢?因为在温台沿海这颗种子很早就埋下了。当时,像杭嘉湖这一带人均耕地有一亩半,鱼米之乡,小日子还蛮好过的,但是温台沿海那一带人均只有3分地,单纯靠农业吃饭怎么也吃不饱,人们总想出去“混日子”,但是那个时候私有的东西稍一抬头就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虽然这个苗压着出不来,不过走南闯北的经验已经积累起来了。改革开放政策一允许,那个苗就破土而出了。现在浙江60%的税收、70%的GDP、80%的工业产出、90%的就业靠民营经济。

第二个是块状经济优势。块状经济是浙江比较土的叫法,迈克尔·波特称其谓“产业集群”。其主要表现是产业布局“一块一块”的,做领带的专做领带、做袜子的专做袜子、做皮衣的专做皮衣……这种产业集聚格局是由个别的能人先发展,大家互相学、互相帮,慢慢地在一个村、一个乡甚至更大范围形成。20年前,全省产出1个亿以上的块状经济有300多块;现在是50个亿、60个亿,上百亿的都有。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在全国虽不能说独一无二,但肯定是最突出的。

第三个优势是在前两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县域经济。因为当时民营经济发展只能在村里面、在村的集体土地上发展。民营经济、块状经济发展导致浙江县域经济特别发达,在浙江形成了县域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这又是浙江的一个优势。

三大传统优势支撑了浙江经济30年,浙江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主要靠这三大优势。但是近年来这三大优势已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在研究“十三五”规划时概括成以下三个挑战:

一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挑战。从全国来说,浙江的增长方式还算可以,但按高标准衡量还是比较粗放。有一年,去香港举办“香港浙江周”,我们到香港的物流基地、物流公司学习考察。其中,香港机场仓储设施的占地规模之小令人吃惊。当时香港机场的货运量是世界第二,货运量第一的是联邦快递总部所在地——美国孟菲斯机场,现在香港机场的货运量已超过孟菲斯了。而香港这么大一个机场的仓储设施才占地255亩。我们不少企业趁做项目的机会,总是想着多圈点地。这是因为土地便宜,而且还会增值,地方政府之间又面临争项目的竞争,这就造成了用地粗放的问题。浙江10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70%还是山区,土地成为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坎。浙江一些企业被迫跑出去投资,一是受土地问题困扰,二是民营企业在创新上还没有迈出足够大的步子。这是第一个挑战。

二是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模式的挑战。浙江民营经济、块状经济管理还是不错的,能把成本压得很低,产品价格也卖得很低,这在前30年是无往而不胜的。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各种成本在不断上升,土地成本不说了,劳动力成本也在提高,还有环保成本等等,一系列的成本都在提高。但是,企业产品档次却提高不快,产品价格没有像成本提高那么快,这样就把企业的利润挤掉了,这又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

三是分散型空间结构的挑战。一直以来,县域经济是浙江很大的一个优势,但是发展到今天它的劣势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它导致了浙江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进而引致中心城市竞争力相对而言不够强,这又影响到了高端要素的集聚。怎么来整合这种分散型的生产力组织形式、布局结构?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战略问题。

浙江不能再按原来那个老路子走了,也走不下去了,必须要转型。那么区域转型发展靠什么?靠创新!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创新驱动列为首位战略,就是基于浙江面临的上述省情而确立的。

创新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广泛的

首先,科技创新是核心。一个地方不管有多少创新,如果科技上不去,最后都是要拖后腿的。

其次,广义上看改革也是创新。改革属于制度创新,不要小看这个制度创新,吴敬琏先生有句名言:制度比技术更重要。意思是说,如果体制机制不行的话,科技创新肯定也不可能。美国的硅谷为什么会形成?其主要原因是有一套适合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从这个角度看,改革也是创新。

第三,“三新经济”应当成为区域创新的主攻方向。什么是“三新经济”?就是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也有叫新模式。目前,浙江在新的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阿里巴巴等成功案例很有影响,但在新技术创新上和经济地位相比还不能令人满意,浙江的科技创新基础还太薄弱。

第四,创新可渗透到经济以外的其它领域。不仅经济领域可以创新,经济以外的其它领域也可以创新。下面几个例子虽然也包含着经济的内容,但已不是纯经济的概念了。比如浙江的特色小镇就是一个创新。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又在功能上给予文化、旅游、社区等必要的延伸,在集聚高端要素、拓展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特色小镇不是“镇”,这对传统概念的突破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新,目前杭州的梦想小镇、基金小镇等等,都很有特色、很有活力,当然也需要调整一些实践证明还不够完善的规定和做法,把它做得更好。

再举一个很有创新意义的例子,就是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组织空间布局。浙江“十三五”规划在这个问题上的提法跟国家规划有所不同。国家规划讲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而浙江则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我认为,都市区与城市群是有一定区别的,而且作为政府的抓手来讲,都市区比城市群更好抓。城市群更大程度上是自然历史形成的,城市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经济联系。都市区虽然是跨行政区的,但以满足通勤联系为条件,比如说杭州都市区,以杭州为核心,与周边的德清、安吉、桐乡、海宁等都可建立起紧密的通勤联系,杭州的轨道交通已经规划与周边这些不属于杭州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县连上了。轨道交通与周边一连上,杭州的空间范围就扩大了,就构成一个都市区。这样一种都市区的空间组织形式,靠中心城市、核心城市来带动周边,包括周边的农村,是非常有意义的。浙江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组织空间布局,全省规划了四大都市区,不仅有杭州都市区,还有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三个都市区。其实,我个人以为,都市区还可以再多划一些,规模可大可小,都市区之间边界可以互相重合、互相渗透,不像行政区划边界一清二楚。比如,将嘉兴单独划一个都市区,桐乡、海宁既可以是嘉兴都市区的范围,同时又是杭州都市区的范围。还有嘉兴的嘉善、平湖这些地方,既是嘉兴都市区的范围,也是上海都市区的范围,完全可以重合的,因为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类似这样去划的话,还可以在台州、绍兴构建规模不同的都市区。跨行政区域的事情按经济规律来办,如果是双赢、多赢的,肯定能达成共识,不一定非要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解决,弄得伤筋动骨。现在,都市区这个概念在浙江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创新。那么,都市区以外的地方怎么办?浙江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另一个空间战略叫做“小县大城战略”,这是指在山区和海岛地区,生态保护要求高,原来人口分布很散,怎么办呢?在这类县域,强调的是集中抓一两个中心镇,把人口和产业集中到这一两个中心镇上来,其它地方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这就是小县大城战略的要义,也称得上是空间组织方面的一个创新。

还有个例子是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也是一个创新,这里面要做的东西太多了,仅举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感受比较深的两点:一是智慧交通。开车的同志都有感受,在一些管理不太好的城市,红绿灯明明没有车也要等着,效率很低。如果你把红绿灯智能化,能即时识别车流量了,对红绿灯实行智能控制,效率就会提高很多。还有是智慧医疗。现在,去医院看病,不知要排几个队,挂号排一次、核价排一次、取药又得排一次。如果应用智慧医疗的话,就不必排这么多次队了,手机里面操作一下就能完事,最后到窗口取个药就方便多了。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创新。

*本文根据黄勇副主任在“创新驱动下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专题研修班上的开班讲话录音整理改编,有删节。

猜你喜欢
都市区浙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县域对接融入都市区研究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