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6-02-15 13:31张净雯韩美玲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3期
关键词:人才思维大学生

◆张净雯 周 琳 韩美玲

(吉林医药学院)

高校开设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张净雯 周 琳 韩美玲

(吉林医药学院)

高校造就创新型人才刻不容缓,开设专门的创新课能够直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引导专业结合、促进实践学习、注重能力培养、创新考核方式的建设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高校 创新课程 创新教育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重点和鲜明特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如果能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开发,将会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和创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高校开设创新课程的必要性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的重大战略指导方针,其前提是要有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才来承担构建重任、提供有力支撑。所以,高校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刻不容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创新理论和方法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进行传播,以促进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创新理论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创新方法能够使人们更加科学和高效地开展创新活动。

在高校设置创新课程,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设置为一门显性课程,按照显性课程的要求来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最终达到与其他各门学科课程相互协调、配合、作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最佳效果。

创新课程是高校全面实行创新教育的基础,完善的教学模式利于创新课程行之有效,两者共同作用,对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高校教育革新以及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创新课程可以认为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它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现了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

二、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任务在于使学生通过创造技法的具体操作实践,针对性的创新性思维训练,掌握创新性思维的方法和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采用案例、问题及任务教学的方法,广泛使用多种互动手段教学,把创新创意创造方法教学同其他临床课程的教学融合,促进学生大学科思想的形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兴趣及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评定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及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成为真正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意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临床工作者。

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目的,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认识创新规律、树立创意意识、开发创造潜能,从而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主动性,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以适应今后科技及经济领域竞争需求。

三、总体建设思路

1.引导专业结合

创新教育依托专业培养,创新课程的实质是使学生形成思想认知层面的理念更新,引导学生勇于批判,开拓思维,改变僵化的思维模式。创新教育鼓励发散思维,主张个性发展,注重培植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开发与自我实现。

选择人类思维的生理特点和机制为突破口,通过集中、大量的“思维体操”,来加强学生左右脑的平衡整合效应,强化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结合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将创新具体化、实例化,以激发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上的创新潜能。案例的遴选应同授课对象的专业发展路径相契合。依托案例同学生专业背景的匹配,使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增强,并突出创新课程的指向性和实效性。

2.促进实践学习

在课程建设中特别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搭配,实践应用为主,理论传授为辅。对所学知识在实践案例中理解消化,最后完成团队的创新成果展示,尝试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从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探索性的学习方法为基础,以独创性的见解为结果,以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为最终目的的问题探究课程。

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完成知识的掌握与内化。强化实践性与体验性教学环节,开展模拟教学与体验性教学,组织项目实训课程或实践体验性活动,提高学生对教学的积极参与度,强化学生创造思维和应用能力训练,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在课程中设置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技法训练环节。使学生在训练中感受创新带来的震撼,提高创新意识。

3.注重能力培养

作为当今的大学生,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到以后能否胜任工作,还会影响他的社会生活及幸福,不容忽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及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

采用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式和情景教学法,把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训练和实践教学相融合,提高学生的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出与自身生活、学习或工作相关的问题,安排课后的自学,并制定学习时间表,提供可供选择地参考书目录及网络资源,学生自己尝试找到答案,并形成创新实践成果。把路演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过程,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兴趣引导;教师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并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发现具有较大培养潜力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重要途径。

4.创新考核方式

由于创新教育更重视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方法、目标和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围绕这三个目标来构建。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则不仅重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平时成绩评价标准可考查学生课堂小作业、课堂互动、模拟演示等完成情况。创新实践成果可包括项目计划书、路演展示,根据学生原始创意具有创新性;考察项目背景、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强调一手调查和实际操作检验;团队成员的分工科学配置;撰写项目计划书思路清晰、语言简练;路演展示语言简洁流畅、精神风貌好;PPT内容完整、形式美观大方的标准。授课教师根据团队内不同成员的参与态度、团队合作情况,可以给与不同的分数。

创新课程的建设可以挖掘优秀的创新实践成果及人才,通过后期悉心指导与培育,为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优秀项目的孵化落地做准备。同时对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效果实时跟踪,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进一步形成论文或研究课题,为在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推广提供支撑。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多种途径来进行。但是,开设专门的创新课能够直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内在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业能力,起到促进就业,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1]吴克燕.高校开设创新课程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2]胡剑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8).

[3]许兆洁.国内外大学生创新课程对比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4,(03).

[4]曹扬.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赵先英.科学构建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探讨.基础医学教育,2016,(01).

项目情况: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全程就业观念教育引导机制研究”(吉教科文字[2016]第216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人才思维大学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才云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