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命运

2016-02-16 06:42郭洁茹编辑商务部来源
国际援助 2016年6期
关键词:老挝蔬菜中心

郭洁茹|编辑 商务部|来源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命运

郭洁茹|编辑 商务部|来源

编者按:

2011年4月《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指出,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坚持帮助受援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尽力为受援国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帮助受援国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本国资源,打好发展基础,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的道路。在援助领域分布中,中国对外援助项目主要分布在农业、工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重点帮助受援国提高工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改善基础教育和医疗状况。

本篇将以老挝、密克罗尼西亚、科特迪瓦为例,详细介绍我国的农业援助在那里的情况。贡献中国智慧,承担中国责任。

中国把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减轻贫困作为对外援助的优先领域。通过援建农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农机具、农产品加工设备和相关农用物资,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和高级农业专家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提供农业发展咨询,为受援国培训农业人才等,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应对粮食危机。

农业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至关重要。中国农业专家不仅在受援国传授农业技术,还积极参与受援国农业规划工作。援贝宁专家组协助起草该国《农业法》和《农业管理法》;援博茨瓦纳、几内亚比绍专家组分别参与编写两国的《农业发展规划》,协助受援国完成促进农业发展工作;援莱索托专家组协助该国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无口蹄疫国家地位,援毛里塔尼亚专家组协助制定农业综合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建设方案。中国农业专家在帮助受援国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他们往往是在各种自然环境、气候类型、地质条件和虫害各异的情况下,进行试种到大面积推广,这期间专家们都是通过多次试验与精心研究才能成功,这也为我国的农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中国援老挝农业示范中心成效显著

中国援老挝农业示范中心项目在乌多姆赛省,处于“金三角”地区,是老挝目前占地面积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农业示范中心,是老挝农林部在北方各省进行农业推广的核心机构。

示范中心以本部50亩旱稻、150亩茶叶、200亩杂交玉米、150亩橡胶、20亩蔬菜的示范种植以及猪仔、鸡、鱼的示范养殖为根据地,向老挝提供橡胶、杂交玉米、茶叶、旱稻、蔬菜等种苗,并向老挝北方9省推广种植杂交玉米9000亩、橡胶6000亩、旱稻1250亩。自2010年起,中国农业专家帮助当地农户掌握相关种植技术,带动老挝北部农业经济发展。经评估,玉米产量已达到90万吨,大部分出口到了中国、泰国和越南,成为了老挝重要的出口产品;全国稻谷已实现了自给有余,部分出口中国。

完善农技推广网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示范中心通过对周边20余个农业技术服务站进行指导,促进了老挝北方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推动了老挝农业推广主体的改革,使得老挝农业推广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主体,转变为政府、示范中心、农业技术服务站、合作社、农业种养殖大户等并存的多元主体,完善了老挝农技推广网络,使示范中心的品种和技术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推动当地乃至老北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老挝农民正在收割水稻

选育良种,提高产量。示范中心以强化品种引进为手段,筛选适应本地种植条件的品种作为主推品种,丰富了老挝农产品品种的多样性,极大地提高了老挝原有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示范中心引进中国优良杂交玉米品种在老挝试种,选出了最适合老挝种植的YNPC-1号、YNPC-2号,使每公顷玉米产量从3吨提高到5吨;引进中国旱稻品种陆稻1号(Ludao-1),使单产从每公顷2.5吨提高至5吨;推广蔬菜品种近20个,其中大辣椒、中辣椒、蕃茄、豆子、长茄、南瓜、瓢儿菜、白菜等品种的种植取得良好的效果,丰富了城市的蔬菜供应,有效缓解了当地蔬菜生产和产品供应不足、以及蔬菜价格偏高等问题;引进中国种猪,改良了当地猪肉品种,老挝自有猪仔品种生长周期较长,且最多只能长到50~60公斤,而示范中心推广的品种仅需4至5个月即能生长至100公斤左右,受到当地民众的青睐。

示范中心通过向老挝提供优良橡胶品种及育种、嫁接、移栽、割胶技术,使乌多姆赛省乃至老挝全国的橡胶种植、割胶等技术得到了提高。由此,示范中心成为了老挝农业新品种研发中心、优良品种示范种植/养殖中心、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提升了当地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力与良种供应能力,对于促进老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现代农业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中国和瑞士双方共同对示范中心进行了评估。独立评估专家认为,示范中心帮助老挝实现了10万公顷橡胶种植面积的国家战略规划,天然橡胶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增加出口收入20亿人民币,成为老挝第一大出口产品。

扩大培训受益人群。 示范中心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累计培训当地民众近1500人次,间接受益农民可达4000人,增强了老挝自主发展的造血功能。培训项目领域广泛,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技术和管理领域;培训主题丰富,包括橡胶嫁接、割胶、橡胶加工、杂交玉米制种、杂交玉米种植、稻谷玉米套种、茶叶采摘加工、蔬菜种植及美藤果种植技术和产业开发等内容。

考虑到农民跨地区参加培训课程不易,培训基本以派出专家到各地区讲课的形式进行,免去了学员的奔波,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员参加课程提供了机会,也为其脱贫创造了机遇。同时,农业示范中心与老挝禁毒中心达成协议,为戒毒人员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并为其提供一定数量的种苗,为其重新生活创造了条件。

经验分享,双边互惠。示范中心还将推广种植、养殖所得的产品引进中国市场,实现了技术推广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替代种植和技术推广的效果。老挝也以示范中心为平台和枢纽,派出部分专家、官员、技术人才赴中国云南等地实地考察、交流、学习,为两地农业交流拓展了空间,增进了中老两国农业领域官员、技术人才的友谊,为今后进一步拓宽双边农业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农业技术在密克罗尼西亚开花结果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是一个太平洋岛国,1989年与中国建交。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斐济楠迪会见密克总统莫里。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同密方保持高层和各级别交往,加强治国理政交流,深化渔业、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技术等领域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密克经济落后,长期严重依赖外援,农业是“三大支柱”之一。

中国政府从2001年开始对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提供农业技术援助,至今已延续十期,向密克派遣的技术专家涉及蔬菜种植、食用菌种植、生猪养殖等专业。

从实际出发,改善民生。密克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雨水和阳光充足,以沙石性土壤为主,水分渗透量大而快,容易滋生病虫害,农业技术水平较低。中国专家在示范农场采用成熟的中国农村小规模蔬菜、瓜果生产技术试种成功32个品种,特别是在密克历史上连美国和日本专家都未曾种植成功的西瓜、西红柿、辣椒、卷心菜等品种也大面积种植成功。该示范农场采用营养钵育苗和移栽、地膜覆盖栽培、钢大棚内种植、滴灌施水施肥、有机堆肥的制作和施用、人工辅助授粉、合理轮作、精耕细作的田门管理等技术措施,以提高蔬菜瓜果的产量和品质。这是首次在密克利用中国的技术和菌种种植出耐高温食用菌品种,而且主要原料本土化率达到90%。

密克罗尼西亚湖边掠影

中国专家在上述品种试种成功后,充分发挥示范农场培训和实习平台作用,把农业技术推广到村落和农户家中,传授给当地民众。目前,示范农场在当地已经“孵化”出六个二级农业示范户,培训了成千上万的当地农民。中国专家组还结合当地环境、民众生活状况,以及政府要求,确定了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援助方面,帮助当地农户发展“猪—沼—菜”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家庭经济。

Neibert Peres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一个农业示范户,主要从事蔬菜种植。现在Peres种植的蔬菜除了自己食用外,小部分送给亲戚朋友,超过一半拿到集市上去出售,平均每月大约增收500多美元,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是非常可观的收入。

Peres是中国对密克农业技术合作的一名受益者。他说,中国专家先帮助他兴建了沼气池,又帮助他建了18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同时还给予他技术上的指导,并为他提供了必要的种子、肥料和农具。通过中国专家大半年的手把手相教,他种植了甜椒、黄瓜、萝卜、白菜、茄子、玉米、红薯等10多个品种,他的整个家庭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些蔬菜种植技术。中国援建的“猪—沼—菜”循环农业,一方面节省了昂贵的燃气费用,节省了购买蔬菜的开支,另一方面通过蔬菜出售,为他创造了稳定的收入。他现在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亲戚朋友经常到他家聚会。他自豪地说:“非常感谢中国政府为我们引进的即节能又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解决了我们的实际问题,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走到增收致富的路上,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示范农场试种成功的各种农作物,吸引了密克各界人士来农场参观学习,上至总统及各级官员,下至普通民众。2008年11月,时任总统莫里带队参观示范农场时不断称赞中国专家技术高超,并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成果表示钦佩,同时感谢中国政府对密克政府长期一贯的支持。由于中国专家组出色的工作,圆满完成了每期的援助任务,每期项目结束后,密克波纳佩经济部农业局都给每位专家颁发了荣誉证书。(照片)

格格杜:中国援科水稻技术的代名词

在科特迪瓦提到格格杜,当地人都会异口同声的告诉你,黄皮肤的中国人在那里传授水稻种植技术,在科国政府中,也时常会有科方官员将中国援科水稻农业组人员称之为格格杜。

科特迪瓦位于西非,农业是其经济基础。

援科格格杜垦区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是中科双方政府1983年建交后的第一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是一个由中国政府推动,旨在当地实验和推广水稻新品种的农业项目。该项目位于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在地处戈河中、上游的阿科多姆村到格格杜村河段的原始丛林中。开垦出500公顷土地用于种植水稻,划分为三个灌区,分配给周边970户农民,直接安置外来就业人口数千人。格格杜垦区平均每年生产水稻2800多吨,水稻直接产值超过550万元人民币,大米市值可达到750万元人民币以上。

如今,格格杜已经从20多年前的原始丛林发展成为科特迪瓦水稻生产的高产区。中国高产优质稻种得到了当地人喜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政府对科长期的农业技术合作与支持,快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农业技术组驻地至垦区试验田之间长达18公里道路的两侧周围,已经形成了6个以上有规模的自然村落,外来居住人口也不断增多,从原来的一两千人迅速增长到数万人。受地理位置限制,垦区附近交通不十分通畅。但是随着水稻产量迅速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收入得到了迅速提高,活跃了当地的农村经济和农贸市场。现在技术组驻地公路旁的三个自然村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重镇,还成为O’GOUDOU县政府的所在地。以垦区为中心向外拓展,周边的原始丛林和荒芜土地也逐渐被开垦出上万公顷的咖啡、可可、棕榈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成为了科迪沃地区重要经济作物出产地。

2010年3月26日,科农村发展援助机构L’ANADER de Divo在COCODY举办成果推荐会,ANADER的首席代表DjeDje Abou先生认为,这种合作完全可以使科国的大米自给自足。水稻局主任Silue Tayourou先生对中科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表达了真挚的祝贺。

猜你喜欢
老挝蔬菜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奇怪的蔬菜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蔬菜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