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引领动物疫病防控新机制

2016-02-18 02:26刘志红湖北省沙洋县畜牧兽医局
中国畜牧业 2016年14期
关键词:四化检疫畜禽

文│刘志红(湖北省沙洋县畜牧兽医局)

“四化”引领动物疫病防控新机制

文│刘志红(湖北省沙洋县畜牧兽医局)

沙洋县位于湖北省中部,与中国农谷核心区毗邻,辖区面积2044平方千米,人口65万人,现有耕地面积96.3万亩,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近年来,沙洋县坚持以创建省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抓手,狠抓免疫操作规范化、监测检疫制度化、防控基础保障化、应急处置快速化“四化”建设,着力提升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2015年,全县生猪出栏108.9万头、肉牛12.2万头、肉羊4.05万只、家禽出笼1631万只、禽蛋产量5.01万吨、肉类产量13.71万吨,畜牧业产值达34亿元。

一、以人为本,着力开展基层防疫体系规范化建设

1.建立规范的防控机构。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将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动物检疫站(屠宰管理办公室)等3个单位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并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监测和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管理。

2.建立高效的服务队伍。各镇派驻2~3名全额财政编制的防疫检疫人员(编制挂靠在县动物检疫站),采取公开招聘、公平竞争、考核上岗的形式,聘请142名村级防疫员,逐年签订劳务合同,约定责任和义务,人均劳务报酬为8053元。

3.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制定和执行《强制免疫疫苗管理办法》,落实县、镇、养殖场三级疫苗专人管理责任,严格出入库登记,做到记录规范、账物相符、账账相符。修建了总容量为78立方米的冷库2座,采购疫苗冷藏车1辆,配置冷藏柜、冰箱、冰柜45台,配发疫苗保温箱181个,实现了“县有恒温冷库、镇有低温冰柜、防疫员有保温箱”的三级冷链目标,并严格执行疫苗冷藏配送制度,“厂县直达、县镇直达”,着力提升疫苗免疫效价,确保免疫效果。

4.建立有力的防疫模式。认真落实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防疫工作方针,扎实开展春秋集中免疫、月月定时补针、定期监测抗体,确保应免尽免、不留空当。积极探索“日报告、周自查、旬通报”工作模式,各村和动物防疫员每天将免疫进度汇总,分别上报当地政府和动物卫生监督组;每周镇机关包村干部对上报已经完成免疫任务的村组进行自查;县政府办公室定期组织专班开展督查,以责任落实促进防疫质量。2015年秋防,共免疫生猪70.21万头、牛羊12.22万头、家禽1095.76万只,畜禽免疫密度为100%,单项抗体合格率达82.5%,牲畜标识佩戴率达100%。

二、以防为基,着力开展疫病监测体系制度化建设

1.配强检测人员。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引进3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不断提升疫病检测能力和水平;采取内部调剂的形式,选调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年富力强的同志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疫病防控中坚力量。

2.配齐检测设施。在原300平方米实验室基础上,筹资30余万元,建成100平方米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购置PCR仪、凝胶成像与分析系统、电泳仪、II级生物安全柜、组织匀浆机等先进的检测设施设备,加快打造集疫病诊断、监测、检测于一体,接样室、解剖室、更衣室、洗涤消毒室、样品保存室、档案室、流行病学调查室、病原学检测室、血清学检测室功能齐全、设施齐备、人员齐足的全省“县级兽医实验室样板”。

3.配全监测计划。制定和落实年度动物疫病和病原学监测计划,每年开展2次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学监测,每季度对各地5~10个不同规模的养殖场进行采样监测,全年抗体检测样品数量2600余头份。各地按照要求在121个较大规模养殖场建立固定的疫病监测点,每月实行动态监测。同时,对所有种畜禽场、奶牛养殖场实施全年跟踪监测。

三、以责为要,着力开展防检监管体系保障化建设

1.明确监管体系。成立13个职责清晰、设施配套、人员在编、场所独立的乡镇动物卫生监督组,承担辖区内的检疫防疫等日常监管职能。按照全省动物检疫申报点“十有”“五上墙”建设标准,在各地设立1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和1个屠宰场检疫申报点,实行专人值守,随到随检,确保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达到100%。2015年,全县共检疫各类动物1694.2万头(只)、动物产品1529.4吨,其中无害化处理各类不合格动物和动物产品8021.3千克。

2.明确监管责任。实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对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县动物检疫站对县城区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各地对辖区畜产品安全负责分片负责制,在规模养殖场、屠宰场、活畜禽经营市场等重点部位,设置监管责任牌,明确监管单位、责任人、监督电话等内容,对外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3.明确监管要求。根据畜禽养殖规模大小,探索和总结出畜禽养殖档案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分户建档的“三分”模式,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对万头猪场、千头牛场、5万只以上鸡场开展定期不定期“飞行式”监督,各镇动物卫生监督组对辖区其余养殖场,每月实施“拉网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规模养殖场兽药、饲料使用等8项监管内容,分类制作养殖档案,散养畜禽则重点实行免疫电子档案管理,由基层动物防疫员逐村逐户将畜禽养殖信息录入自行设计的电子免疫档案之中,做到一户一档、一畜一格、一组一册、一村一栏、一镇一表,实现了组汇总、村把关、镇审核、县审查的四级动态管理,有效破解了规模养殖场档案建立不完整、散养畜禽档案建立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及时等难题。执行跨县境调运种用、乳用动物申报登记备案制度,严格申报审批和隔离观察,严防外疫传入。

认真开展屠宰动物宰前检查、宰中检疫、宰后检验,按照日屠宰量30%比例,实施“瘦肉精”同步监测,确保检疫有记录、检验有结果、执法有痕迹。严格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对屠宰场检疫出的病害动物和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成立沙洋县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从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中列支140余万元,在全县13个乡镇修建无害化处理收集点,聘请15名专业收集人员(县级2人、各镇1人),配置2辆冷藏转运车和13辆收集摩托车,全天候开展“户报告、镇收集、县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实现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工作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同时,在各交通主要路口、水渠涵洞旁设置禁止乱扔病死猪警示牌21个,公开监管单位,公布举报电话,营造了全民关注、社会监督氛围。2015年,全县共收集处理病死猪21639头。

四、以备为策,着力开展防控应急体系快速化建设

1.完善预案。修订和完善《沙洋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时调整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成员,科学设置全县动物疫病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组建应急预备队和应急处置专家组,先后2次邀请省市专家开展应急处置培训和指导,着力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2.完善制度。制定应急物资管理办法,落实110平方米的应急物资储备场所,确定1名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储备物资清理和轮换,确保应急物资品种齐全、数量充足,能够满足1~2个突发疫点处置需要。坚持重大动物疫情24小时应急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规定,规范疫情上报程序。

猜你喜欢
四化检疫畜禽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检验检疫学刊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