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引来百花开

2016-02-19 06:24曾宪波鄢志勇陈智勇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6年1期
关键词:武穴武穴市分校

曾宪波 鄢志勇 陈智勇

2015年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城郊的武穴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武穴实小”)大桥分校,教学楼前对称排列的八个小花坛里郁郁葱葱的橘树散发出阵阵清香;教学楼里书声琅琅,从音乐教室传出悠扬的琴声,书法教室里翰墨飘香;操场上欢声笑语,正上活动课的孩子们在愉快地玩耍……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学生难招、老师难留、濒临倒闭的农村小学。2004年7月,武穴实小临危受命接管这所学校。几年下来,由内到外的巨变,让大桥小学不仅成为实验小学的分校,也名副其实地成为武穴市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地。大桥分校的崛起,正是武穴实小辐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人为本,着力内涵发展,成就了鄂东教育一颗璀璨的明珠

始创于1949年5月的武穴实小,座落在美丽的扬子江畔,面临“黄金水道”,背依“京九动脉”,东临浔阳故郡,北承武汉锦绣,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学校。

自创办以来,武穴实小一直高举教学质量的大旗,在教学质量、体育、书法、艺术等各个方面,一直处在鄂东地区小学教育的最高峰,是“湖北省中小学实力50强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乐学教学实验”誉满华中地区;九十年代,成功举办两届湖北省“楚风杯”师生书法大赛,书法教育名动荆楚;新世纪以来,“经典古诗文诵读”领风气之先,吸引省内外大批教育界同行、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观摩学习。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价值取向,提出了“让每个孩子拥有最成功的人生起点,为每位教师搭建最广阔的发展平台”办学理念,各项工作按照教育人、培养人、服务人、引领人、成全人的思路来展开。先后培养出了200余位小学高级教师、30余位中学高级教师、9位湖北省特级教师。一批名校长从这里起步,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6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内涵发展、和谐发展思路,恪守“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宗旨,努力创办质量高、声誉好、特色明、环境优的全国名校,先后被评为全省同类学校中第一所示范学校、第一所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第一所全国诗教先进单位、第一所写字教育实验学校,累计获国家级表彰50余次,省级荣誉70余项。

从最初的一所镇办小学,成长为首批“湖北省示范学校”;从狭窄简陋的学堂,发展成“一校三区”(沿江校区、大桥校区、宁江校区)的教育集团,如今,武穴实小已成为鄂东地区教育文化对外展示与交流的窗口学校。

从一枝独秀到花开并蒂,“一校制”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武穴实小在全心全意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将学校的优质资源和成功经验,辐射到武穴市的城区学校、乡村学校,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2004年是武穴实小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这一年,学生人数一举突破3000大关,学校出现严重“超载”现象,迫使学校不得不将各种功能室改成教室,教学楼加层后教室仍然不够,平均班额超过70人,最多的班级甚至超过80人。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学生强烈希望能够来校学习。

学校超负荷运转,形势严峻,校领导班子人人自觉肩负千斤担;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亦令每一位实小人深感使命重大、责无旁贷。

武穴实小未来向何处去?大家把目光转向市郊、转向农村。

在市场经济冲击和城乡差距扩大的双重作用下,城乡教育呈现两极分化,一边是城区学校持续发展、高位运行,一边是农村学校日渐凋零,个别学校甚至生源急剧萎缩难以为继。武穴市区东郊的大桥小学就是一例,校园面积13000多平方米,但学生人数却不足500人,大量教室闲置,教师们人心思动。

整合资源,以强带弱,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在市教育局和武穴办事处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武穴实小勇敢迈出集团化办学的第一步。2004年7月,武穴市实验小学与武穴市大桥实业总公司签订协议,兼并大桥小学,成立实验小学大桥分校,武穴市第一个教育集团应运而生。

兼并后,教育集团实行“一套班子、两个校区”的管理模式,所有领导重新定岗,教师统筹聘用。两个校区之间,教师同酬、考核同标、建设同步、教研同抓。校区间教师的互相流动,成为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部交流来的教师都是曾经在省市教学比武中获奖的骨干教师,他们的到来使得分校的教学质量、社会影响和办学规模稳步提升。他们将本部的书法教育、圣贤教育、创造教育带到分校,很快,大桥校区兴趣特长班全面开花,特色教育喜结硕果。如武穴实小教科室主任吕克俭,从成立之日起就来到分校,一待就是11年,把分校的教育教学研究、课程评价实验搞得风生水起。

在本部教师源源不断地流向分校的同时,原大桥小学教师也按计划逐年流向本部,经受本部先进教育理念的洗礼、教学方式的熏陶,一大批优秀人才成长起来。现任大桥分校校长苏永红,1998年师范毕业后在大桥小学工作12年,2010年交流到本部,从教研组长、教务主任起步,一步一个脚印。2015年暑期,她在竞聘中脱颖而出,成为分校负责人。校区间的多岗位锻炼,齐学共研、互帮协作,提升了教师们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

武穴实小校长陈平介绍说,2004年大桥分校合并之初,学生不足500名,教学班不足10个,教职员工20余名。十年砥砺,如今学生数达1800余名,教学班33个,教职员工120余名。“办学规模扩大了,办学质量同步提升,好多以前舍近求远、跟风择校的学生又纷纷回来了。”

从粗放式支教到点对点帮扶,“联校制”打造城乡教师专业成长一体化通道

武穴市的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发轫于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大背景,由于大批民办教师被辞退,农村学校教师对新课程要求不适应,加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为解决这一问题,武穴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实现形式。2002年,武穴市教育局制定了城区学校教师下乡支教计划,每年从城区学校挑选100名左右教师到农村缺编学校支教一年。

作为武穴市的明星学校,武穴实小积极响应市局号召,从2002年起至2015年间,选派了近百名优秀教师到农村教学点支教援教。从“粗放式支教”梅川石牛小学、刊江办事处团山小学,到“包校支教”花桥镇兰杰小学、四望镇埔垴小学、大金张榜小学,再到“点对点帮扶援教”梅川绿林教学点,武穴实小为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不遗余力,承担了应有使命。

“包校支教”兰杰小学时,武穴实小每次都会安排一名副校级领导带队,10名骨干教师参与,他们全面承担起兰杰小学的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学校面貌为之一新:第一次有了护学岗,第一次有了课外兴趣小组,第一次有了“大家唱、大家跳”,第一次召开了全市农村教学现场会……直到现在,村民们对那些支教教师仍然念念不忘。

“点对点帮扶援教”梅川绿林教学点,更体现了学校在“联校制”上的突破。从2014年5月第一轮第一批3名援教教师开始,至2015年5月武穴实小已连续开展三轮12批援教活动。在第一轮援教送行会上,校长陈平对援教教师殷殷嘱托,冀望他们在绿林小学“以主人翁的姿态,将教育教学新理念、好方法、硬作风融入新学校”“带好一个班、访好一个困难家庭、带好一位教师、讲好每节课、组织好每次活动、惠及每位学生,盘活一方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援教教师的到来,传播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实了教学点师资,点燃了教学点教师“比、学、赶、超”的工作激情。

此外,实小还援助20万元改造校园环境,动员社会捐资5万元为学生购置学习用品。如今,绿林教学点被评为武穴市“最美乡村校园”。

实小人的“联校制”尝试,将以往“输血式”的支教方式,转变为“造血式”培养方式,将简单的“人﹢人”结对帮扶模式,发展为综合性的“校﹢校”结对帮扶模式,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2015年,武穴实小又与东风小学携手,实小人充分发挥“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共建书法教育共同体,将东风小学24名教师纳入本校教师群体,混合编班,统一管理,助力两校教师共同发展,奏响书法教育强音。

实小人勇立武穴教育潮头,在不断地超越自我的同时,也引领着全市教育的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校长陈平看来,这源头活水就是实小人真挚的教育情结、教育理想和他们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猜你喜欢
武穴武穴市分校
武穴杨二岭村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家庭趣事
农场里的自在时光——访湖北省武穴市乐于家庭农场农场主胡锁柱
百般努力,千般诚心,不负“佛国”珍品——走访武穴市农二代生态农庄家庭农场
《武穴农机抗洪曲》词一首
湖北武穴长江大桥有望10月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