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最好的投资

2016-02-19 18:21
中国商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福报佛法慈善

慈善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这一行为,让我们的慈悲心得到增长,人格得到提升,这是行善的最大收获。

有爱心才乐于付出

记者:财富和慈善伦理是什么关系?

济群:佛法认为,拥有财富是一种福报。中国古代讲五福临门,其中就有富贵。那么,福报从何而来?这就需要耕耘福田。佛教将福田分为三种:一是悲田,当我们看到众生遭遇困难,应该本着慈悲心,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二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人,包括父母、亲友,乃至一切众生,应该本着感恩心,全心全意地报答他们。三是敬田,对宗教师或有德之人,应该本着恭敬心,尽己所能地供养承事。当我们在慈悲心、感恩心和恭敬心的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慈善公益,就会让人生更有福报。

记者:如何看待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怎样解决?

济群:贫富差距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佛法认为,每个人宿世积累的业力不同,所以今生的福报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从而导致贫富差别。当然,各种外在因素,如不合理的制度等,也会加重这种差别。如何让这些现象得到改善?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行为,借助社会福利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可以通过民间的慈善公益进行调节。如果那些有福报的人富有爱心,愿意把财富回馈社会,兼济天下,就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减少因此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总之,让施者更有爱心,让受者心怀感恩,我们的社会就会因为这种爱和感恩更加和谐。

记者:对社会大众来说,践行慈善能获得什么?如果做公益,对个人的事业及发展有什么帮助吗?

济群:慈善属于慈悲心的修行。从个人成长来说,通过践行慈善,我们的爱心会随之增长,人格会得到提升。当你拥有慈悲心,生命就会越来越健康,也会越来越有福报。而从社会效益来说,通过践行慈善,广结善缘,将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也有助于事业发展。所以说,践行慈善就像不断投资,可以让福报可持续增长。

记者:佛教说要淡泊名利,但今天的社会如此复杂,哪怕做慈善,也可能沦为名利场。不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济群:不久之前,我在复旦大学参加了“慈善与心理健康”的论坛。他们之所以发起这个论坛,就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做慈善的人,做出了心理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初做慈善的立足点就有问题,更看重一种外在结果,或是期待受助者有所回应,或是希望社会给予认可。当这份回报得不到满足,甚至出现与预期完全相反的结果时,内心就会失衡。

当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探讨慈善与心理健康:一、慈善的本质是什么?二、慈善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慈善是一种慈悲的道德,其本质就是慈悲大爱。所以,佛教的善行是以慈悲为基础,基督教的善行是以博爱为基础。只有建立于慈悲大爱的慈善,才不会有任何功利,也不会期待任何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慈善。另一方面,慈善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这一行为,让我们的慈悲心得到增长,人格得到提升,这是行善的最大收获。一切外在的福报、认可、尊重都是附加的,是慈善行为的副产品。当你认清这一点的时候,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面对什么样的对象,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你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会被外在的东西所动摇。

出世心行入世事

记者: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济群:在教界和商界,对佛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佛商”是双重身份的叠加,首先他是一个商人,其次是个合格的佛教徒。作为佛商,要通过对佛法的认识,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慈悲心怀管理经营企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是由学佛的时间、心态的虔诚、学习的方法及明眼导师四大因素决定的。真正的学佛者,要把佛法智慧变成自己的认识,以修学佛法作为人生追求,并以此要求自己,利益大众。否则的话,只是和佛法有一定关系而已,离“佛商”这个称号还是有距离的。

记者:佛商和普通商人的区别是什么?

济群:一个真正的佛商,能以佛法智慧指导人生,并受持相应的戒律,更有道德感,不会有违法行为。第二,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带着利他的心服务社会,更有爱心和责任,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成就感、优越感管理企业。第三,佛商能以佛法智慧管理企业,更民主、更平等,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么,他所做的事也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认可,更好地造福社会。

记者:佛教如何看待财富?

济群:佛法认为财富有两面性,既可能是毒蛇,也可以是造福社会的工具,关键取决于使用者对待财富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为满足一己私欲而追求财富,财富必然会带来无量烦恼,甚至为此造作罪业。如果你是把财富用来造福社会,利益更多众生,就是一种菩萨道的修行。佛教中讲的空,让人们对财富不要太执著,只有看淡了,才能超越。如果看得太真实,就想牢牢抓住,这种贪著的心会带来无尽烦恼。一个人把财富看得越重,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如果能超然一点,财富就不会对他构成什么困扰。一些企业在金融风波中会损失几千万甚至上亿,但这些钱其实只是数字的变化。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因此受到太大的打击,否则,这种打击是很难承受的。很多时候,财富会随着各种因素产生变化,看清其本质,对种种无常变化就能超然物外了。

记者:佛说要戒贪、嗔、痴“三毒”,那么,商人追求更多财富是否是一种“贪”呢?

济群:贪不在于财富的多少。没钱的人,有时一百块也会贪。有钱的人,可能不贪一百块,但一万、一百万就贪了。所以,贪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心态,在于对财富的态度。如果是带着利他的心,财富多多益善。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追求财富,那就是“贪”了。

记者:商人应该如何运用自己的财富?

济群:佛陀教导我们,财富要从四方面进行分配:第一,用于个人的正常生活;第二,用于再投资;第三,要有一部分储蓄;第四,要有一部分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经营企业过程中,需要不断投入,这种投入是无止境的。很多人说,要赚多少钱再来做好事,但什么时候才是有钱?也许等他有那些钱的时候,又会觉得还要更有钱。做善事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善心,这和天性有关。有的人虽然很穷,但很有爱心,只有两块钱,也舍得给别人一块。有的人虽然很富有,但没有善心,再多的钱也只会守得紧紧的。所以,乐善好施是一种习惯,我们在任何阶段都可以培养这个习惯。从佛教的角度,慈善本身是最好的投资。一个人能在今生取得成就,是因为他有福报,而福报来自善心的积累。从经营角度来说,一个人多做善事,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信任、认同和支持,做事自然也更容易。

记者:这个时代的商人最需要救赎的是什么?

济群:需要救赎的是心灵。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心态不好,很多人虽然钱多,但并不幸福。怎样才能幸福?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很多人拼命追求,但忙碌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需要重新认识。正确认识人生很重要,赚钱和事业都只是渠道,一个人的价值和幸福不在于财富多少,也不是通过福布斯、胡润百福的排名来成就。而在于自身的幸福程度和造福社会的程度,来体现他的社会价值。在这点上,商人和企业家有一定优势,他有条件过得更幸福,也有条件利益更多人,关键在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将小爱升华为大爱

记者:很多网友都在关注少林寺的风波,我们对佛教的认识,在面对风波时往往显得脆弱,甚至容易动摇。请就此风波,谈谈您的看法。

济群:作为教界人士,我当然为这些风波感到遗憾,因为它不仅影响到少林寺,也让佛教这个品牌不断地被抹黑、被贬值。可以说,这既是佛教界的不幸,也是整个社会的不幸。

现在是一个极度缺乏精神追求,缺乏人格和道德建设的时代,而这正是佛教最为擅长的。佛教有“心学”之称,既能帮助我们解决暂时的心灵困扰,又能从根本上引导我们调整心行,离苦得乐。千百年来,一直是国人的修心指南,立德宝典。如果把这个宝藏糟蹋了,当我们的人生面临困惑,社会出现危机时,到哪里去寻找解决方法?

我之所以立志弘法,并不仅仅因为我是出家人,是佛教徒,而是看到佛法对社会大众的价值。佛法有超尘出世的层面,也有积极入世的层面。对于大众关注的财富、环保、伦理建设等种种问题都提供了解决方案,而且是究竟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来学习佛法,护持正法,让佛法智慧有良好的传播渠道,能够利益更多的人。

在这个信息时代,时时都有无数的消息被制造,被传播。其中,有正常的发布传播,也有不正常的恶意炒作。如何理智地看待并取舍,对今天的人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善加抉择,往往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信息所转,甚至不自觉地参与到网络暴力中,于人无益,于己有害。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一行禅师有段话说得特别好:“我决心不传播不确定的消息、不批评或谴责我没有把握的事情,避免讲会导致分裂或不和的话,或会导致家庭、团体破裂的话。我将尽一切努力来调解和平息所有的矛盾,无论是多么微小的矛盾。”

记者:下面的问题很简短,只有四个字:什么是爱?

济群:爱的定义弹性比较大。从爱的对象来说,有爱情、亲情、友情等等;从爱的性质来说,有自私、无私的不同,还有深浅、长短的差别等等。佛教提倡的爱,是慈悲大爱,希望对方不要遭受任何痛苦,拥有更多快乐。而且它的对象涵盖一切众生,包括人类,也包括动物乃至鬼神。

这种慈悲来自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因为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的,对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会无条件、毫无保留地帮助对方。同时,这种慈悲是没有粘著的,是以无所得的心在利益无量众生。内心没有我在帮助对方的优越感,也没有对方得到我帮助的想法。而一般人的爱往往来自执著和占有,是自私而狭隘的。这就会以爱的名义来要求甚至绑架对方,比如“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样爱你,你难道……”“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竟然……”从而患得患失,予取予求,带来种种纠结,甚至是难以承受的痛苦。

如果我们想得到没有痛苦和副作用的爱,就要将小爱升华为大爱,将自私、有所得的占有转变为无私、无所得的慈悲。

记者:学佛是为了解脱,到底什么是解脱?怎么证明自己得到了解脱?

济群:解脱是佛法修学的核心,但今天的人对解脱有太多误解。当我们说到解脱的时候,或是觉得它非常遥远,似乎难以企及,甚至是不敢想象的;或是觉得解脱偏于消极,好像要把世间责任统统放下,什么都不做才行。两者都有失偏颇。

我觉得,今天的人特别需要解脱。因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活得很累,很迷茫,很困惑。我们有了越来越富足的生活,但烦恼不减反增。通常,我们会通过喝酒、娱乐、旅游来自我麻醉。但这只是一种短暂的缓解,并不能真正解除烦恼,反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而在这种自我麻醉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产生依赖,一方面也会逐渐产生“抗药性”,最后生无可恋,做什么都觉得没啥意思。事实上,这样的人正在与日俱增。所以说,每个人都有解脱的需要,却没有解脱的途径。

学佛所做的,就是通过闻思修,帮助我们看清内在的情绪烦恼,进而加以对治。所以,佛法所说的解脱不是让我们消极避世,隐身山林,而是破除内在无明,放下错误执著。当我们没有了烦恼迷惑,一样可以做事业,过日子,可以自利利他,但会过得更幸福、更智慧、更慈悲。所以,没有哪个人不需要解脱。

至于怎么知道自己解脱,你能摆脱一件事情的束缚,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困扰后,就从这件事情中解脱了出来。究竟的解脱,是彻底断除一切烦恼——当你具备这样的能力,自然知道自己是否解脱了。

禅的智慧就是把我们的心带回当下

记者: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却更容易焦虑、不安,我们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

济群:城市文明发展到今天,一个人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身心才会获得幸福。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思想,你看小动物们无忧无虑,有一种单纯的快乐。人的烦恼来自私心、恐惧感、忧虑……这一切都跟思想有关,人容易陷入情绪的泥潭里。情绪,是人内心升起的一朵乌云,面对人生,应该看清生命的本质,培养正念,避免负面情绪。保有一颗孩童般的简单心灵更容易幸福。幸福与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很重要。

追求浮华,只会让心变得更浮躁;回归自然,才能聆听到生命内在的安静。平时多看看天空看看大海,把自己的生活变得单纯简朴一点,复杂了,内心就被塞得满满的,容易累,简朴的生活可以给心灵带来更多自由。学习禅修,了解自己的心灵,平息内在的焦虑,做自己情绪和生命的主人,才能保证人生的幸福。

记者: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如何去修行呢?

济群:我们平日里的吃饭、喝茶、走路都可以变成修行。比如喝茶,端起茶杯的那一刻,把心放在茶上,观察茶汤的颜色,用心感受嘴唇与茶杯接触那一瞬的感觉,喝下茶之后用心体验,整个过程保持专注,了了分明。把心带回此时此刻,觉知喝茶过程的身心变化,不评判、不粘着、不逃避。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训练这种内观能力,保持正念,就能帮助我们在迷茫混乱中化解各种情绪,做自己的主人,也就能解决各种生活上的问题。

许多人每天都在玩精神穿越,不是活在过去的记忆中,就是活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很少活在当下。禅的智慧,就是要把我们的心带回当下,活在此时此刻;即便心念在玩穿越,也能保持了了明知,依然活在当下。

记者:您经常谈及身心健康、幸福等问题。您如何看待今人的健康?

济群:健康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对每一个生命来说,身心健康才是第一要务。现在,社会大众普遍处在亚健康的状态,不管身体还是心理。不少人身体有病,更多的人则内心充满了负面情绪,每天生活在恐惧、焦虑、烦躁、仇恨之中。这些负面心理,比身体的恶疾还顽固,让幸福遥不可及。

过去由于物质匮乏,人们总认为生活条件好了就能幸福。现在很多人有房有车,拥有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却还是烦恼重重,幸福感并没有增加。可见,没有健康的身心,幸福就如同空中楼阁。到了重视。你们现在也关注这个问题,还是很及时的。

记者:大家似乎也明白这些道理,却很难做到。比如很多人会有惰性,对各种健康方式的尝试难以持久,感觉无能为力。为什么会有这种无力感?

济群: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建立一个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大家普遍生活得很不健康。物质发达,内心躁动,许多人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等,通宵达旦,作息时间紊乱。或者暴饮暴食,通过饮食来排解情绪。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形成力量,不断地积累,最后形成强大的惯性,成为内心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就像巨大的洪流一样,推动我们每天盲目地选择。

事实上,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我们很难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前两天我在微博上分享了三个问题:我们应该相信谁?我们还能保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吗?我们究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中?现在社会潮流发出的各种声音,左右着普通大众的选择,我们盲目追随,失去自己的判断。

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很多人没有能力去改变,就会陷入无力选择的状态:生活条件的无力选择,比如食品,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力选择,大多数人是被选择的,随大流;心理上也无力选择,被各种需求、情绪左右。可以说,很多人的生活都很混乱,情绪混乱,内心混乱,自己又看不清楚自己的混乱。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它代表着现代文明和科技文明的商业现象。正是这种商业现象,造就了今人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身心不健康的一个根源。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进行反思,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记者: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济群:这需要教育,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自古以来,中国以儒释道为基础,培养国人健康的生活观念,建立行为准则,把它作为人格建立的基础。现在,很多人缺少这样的基础,面对各种诱惑时毫无抵抗能力。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被各种需求占据,我们还建立了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标准。于是乎,我们根本没有想到,也没有能力,更不懂得怎样去改变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唯有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把健康观念融入教育中,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中国社会最薄弱的就是教育。我们接受了各种各样的能力和技能的教育,却缺少做人的教育,缺少身心健康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标准的教育。以致于不少人连食品也肆意造假,危害社会。其实道德的问题也就是身心健康的问题,不道德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身心健康的人,一定也是有道德的人。

猜你喜欢
福报佛法慈善
知福与知祸
“有损福报”能否吓退违法行为?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7条让生命更美好的真理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