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氓》中的弃妇形象

2016-02-23 07:01董慧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弃妇诗经爱情

【摘 要】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的女子,爱得坦荡热烈,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婚后却受到丈夫的虐待。“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诗经·氓》 爱情 弃妇 坚强

【中图分类号】G4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1270(2016)02-0016-01

《氓》可谓是一首英勇的悲歌。说它英勇是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大胆、不屈服命运的精神;说它是一首悲歌是因为这是一个弃妇的心声。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自信自强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女主人公是爱情至上的。诗中的女主人公“我”在道貌岸然的“抱布贸丝”的伪君子小商人的追求下,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而且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和后来的负心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定下了终身,表现出了“我”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那样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女主人公是温顺痴情的。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路上女子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旦看到男方的车子返回来时又破涕为笑,而且边说边笑,痴情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创建家业、创造幸福而天天早起晚睡、早出晚归,从无怨言,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贤妻型的女性典型。

女主人公是自信自强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虽然氓迎娶时未带什么聘礼,但她带上自己的嫁妆就踏上了迎娶的车子。可以看出她不嫌贫还安贫。“女也不爽”乃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然而,她没有哭天喊地、低三下四地哀求。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中,“我”落到了“兄弟不知,哩其笑矣”的境地,真是雪上加霜。这对于一个 女子来说,所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脆弱一点可能就只有走向死亡之路,但“我”仍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冷静的对待这一沉重的打击和不幸。表现出一个女子勇往直前走自己的路的坦荡自信的坚强和反抗精神。至此,她已变成坚强刚毅、果断决绝的弃妇。她的形象让人喜欢与欣赏,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也值得赞扬。在那个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夫权思想浓厚的社会,她的反抗更伟大,更具有典型意义。

《诗经》中的弃妇诗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弃妇们的悲惨命运,她们曾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同甘共苦、共创家园,那些遗弃她们的丈夫们,也曾信誓旦旦,与子偕老,但当生活安定生计无忧,她们也容颜不再时,丈夫便喜新厌旧,无情地抛弃了她们。在那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她们没有反抗能力,孤立无助,正是在她们的声声苦诉中,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 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 褚斌杰.《〈诗经〉与楚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褚斌杰.《诗经全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 余冠英.《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作者简介】董慧,职教中心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17年,2006年晋升讲师,获得锦州市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称号,优质课若干,锦州市三好班级、德育标兵、优秀教师、指导教师等荣誉证书,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若干。

猜你喜欢
弃妇诗经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诗经》“弃妇诗”研究综述
《诗经》弃妇诗近十年研究综述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古今弃妇形象的转变及妇女地位的反思
张幼仪:打造商界传奇的徐志摩弃妇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