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感恩教育对策初探

2016-02-23 14:06马丽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改革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采取以下对策:挖掘并整合教材中感恩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育学生感恩意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培育感恩意识并转化为感恩行为;将生活中实例如学校、家乡灾后重建典型事例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整合,通过集中教育和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怀和精神品格。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改革 感恩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93-02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识恩、知恩,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行动,以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行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思想品德学科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对初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思想品德老师自然是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思想品德课老师可以通过实施以下对策,对初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积极引导初中学生自觉培育感恩意识、践行感恩行为。

一、深入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资源

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八、九各年级教材里都有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资源,并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

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就隐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第二单元第六课第2个问题“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引导学生从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事例中,领悟到先富起来的人们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从而培养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第八课“日月无私照”第2个问题“平等的脚步”、第九课“共享阳光”第1个问题“政府的努力”,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党和政府为实现公平正义作了巨大努力,从而培养学生感谢党和国家、热爱党和国家的感恩情怀。第五单元第十四课“小平,您好”、第二单元第四课“走向小康”,让学生从我国取得的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领悟到,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培养学生感谢党、感谢改革开放、感谢社会主义的感恩意识。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我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资源和空间,我们应该感恩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培养热爱自然、热心环保的感恩意识、感恩行为。第七单元“新的旅程”实质上就是感恩教育,其中第二十一课“时间的足迹”、第二十三课“走向未来”其实就是教育学生知恩、感恩 、报恩。等等。

二、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自觉培育感恩意识并转化为感恩行动,积极主动感恩、报恩。

学习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七单元“新的旅程”第二十一课“时间的足迹”第2个问题“一起走过的日子”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认真思考并与全班同学分享:

(一)父母、老师和同学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给了你哪些影响、关心和帮助?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二)在你的生命中,还有什么人曾经给过你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三)或许你特别想对某一个人表达感激之情,那就拿起笔,给他们写一封信。

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交流和体验亲子之间、同学和师生之间的情谊,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成长中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关爱,从而由衷地感激亲爱的同学、敬爱的爸爸妈妈、尊敬的老师,以及所有以各种方式关注、支持他们成长的人们,再引领学生在即将离别的时候,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描绘出心中的那份感动,表达他们的珍惜和感激之情,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为。学习第3个问题“共同的历程”时,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做好准备。

(四)回顾三年来发生在我国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记录下来(写出时间、事件、意义)。

(五)收集反映三年来家庭、学校、家乡变化与发展的素材,分析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与这些变化的关系,感受和体验我们对于家庭、学校、家乡的感情”。

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交流分享感受,在情境再现中体验真实情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学校、家乡、祖国和世界一起,走过了共同的成长历程,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息息相关,从而发自肺府地感谢家乡和祖国、感谢党和人民,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再引导学生主动担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立志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行为。

依据九年级教材第二十三课“走向未来”、第二十二课“第一次选择”、第四课“走向小康”、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相关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感恩教育素材,并进行整合,运用辨论赛、讨论、举例、小品表演、讲故事、演讲和学生自主命制考试题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震撼心灵,感同身受。比如通过学生讲述少年周恩来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范仲淹、陆游、顾炎武等的事迹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从而懂得志当存高远,以振兴中华为已任,感恩图报。开展关于自我需要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辨论赛(正方:社会价值决定个人理想。反方:自我需要决定个人理想)。通过辨论赛让同学们懂得确定个人理想,除了考虑自己的愿望和条件之外,更应该结合社会的需要,不仅考虑个人需要,更要考虑社会价值,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选择才更符合实际,这样的理想才更易于实现,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懂得感恩的人生更精彩。介绍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中国梦”及相关时事政治知识,开展“我的中国梦”演讲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立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主动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在追梦圆梦的过程中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主动报恩。

还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问题研究导向作用,老师从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或问题中选取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学结构,将感恩教育问题与课本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实例之中,以生动活沷的方式呈现教学,设计开放性的探索环节,以激发学生参与和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感恩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觉培育感恩意识、践行感恩行为。

三、将生活中实例如学校、家乡灾后重建典型事例引入课堂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各界爱心人士对我们家乡——名山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给予了倾力相助和爱心支持。我们思想品德课老师可将灾后重建典型事例引入课堂与教材相关内容有机整合,通过集中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深刻,从而对学生有力有效实施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怀和精神品格,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报恩,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行为。

比如,我们学校名山区第二中学就是利用灾后重建资金刚修好的一所高大上的初级中学。我们学生的新家有些是灾后重建中新建的楼房,有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分配的住宿楼。除此之外,家乡还有很多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再建项目,学生都可耳闻目睹。老师可将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体悟和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党和政府,来自人民,激发和增强他们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服务、捐助及帮扶活动等,以实际行动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折射出社会风貌,承载着民族未来和历史走向。感恩,真正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能空洞地说教。作为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位思想品德课老师都有责任引领学生做感恩的生动践行者。此乃民族幸事、社稷之福。让我们所有思想品德课老师一道共同努力,为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尽一份力,做一点贡献。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真正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实践上。

【作者简介】马丽(1966-),女,籍贯: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工作单位: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第二中学,学位:硕士,职称: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改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