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探析

2016-02-23 16:34邓丽媛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思索朗读教学朗读

邓丽媛

【摘 要】“读书”,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地去读,而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思索 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2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谓“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地去读,而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对朗读的一些看法。

一、对朗读的整体感知

(一)抓住文本,螺旋上升

《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中对朗读的要求都有这样几个词:“正确、流利、有感情”。这几个词涉及到了一个层次的问题,同时也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紧密相关的整体。

1. 初读──读正确。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朗读,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错字、不重复字句。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阶段。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读前强调“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字字响亮”,教室内充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初读的同时,学生可借助汉语拼音或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

2. 细读──读流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进入对文本的细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思索,同时通过几遍的朗读,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把文章读流利,也就是我们过去讲的读通顺。

3. 品读──培养语感,读出感情。这个层次中,学生品析文章的句段,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就能以恰当的语调、感情再现文章的内容。

4. 诵读(也称美读)──融入感情,积淀语感。这个层次是在对上个层次的深化、延展。学生此时已深入地领会到了作品的精髓与内涵,已和文中的人物、事物融在了一起,必然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之中,为文中之喜所喜,之悲所悲。

(二)高度概括,活化形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能使形象活化。教学中,要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以此为感悟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借助形象显化语文,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如《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抽象。特级教师黄桂林是这样引導的:“轰动”是一种怎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境吗?学生有的描述大街上“轰动”的情境:消息一传开,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向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

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载歌载舞……当学生对“轰动”有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后,黄老师深入引导:詹天佑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出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心情一定十分复杂,当他看到这一个个轰动的场面时,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以活化的形象为铺垫,促成学生与文中人物深层沟通,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跃然心中。

二、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一)借助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

读实验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极大限度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所选课文绝大多数为新课文,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可读性很强。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呢?

1. 借助插图,按图索文。教材配合课文绘有精美的插图,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对于鲜明的事物接受快的特点,先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内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之后,就会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读文,了解文中所写内容的欲望,此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反复读文。比如,教学《画家乡》一课,可先让学生看图,图上分别写了几个小孩的家乡,他们的家乡都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说话,然后告诉学生:“文中是如何写他们的家乡的呢?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写各自家乡的地方。”学生会很快很投入地开始朗读。

2. 质疑启思,读文求解。学生初读文章之后,可依托教材,让学生分小组对文章合作质疑,再依据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教师做好调控工作,适机指导学生读文。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读文,解疑释疑。

(二)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集体读、分小组读、领读、分角色读文、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

总之,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活动,它不是少数学生的表演、展示,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更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使朗读成为培养语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艺术享受,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猜你喜欢
思索朗读教学朗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深沉的思索
课前一分钟演讲教学实践思索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