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物记录时代

2016-02-24 09:49
环球人物 2016年5期
关键词:结识冲刷马英九

(一)

2006年春天,在北京中央商务区(CBD)的边缘,有一栋闹中取静的灰白小楼,春风拂过窗外古老的银杏树,那些蓬勃吐绿的新叶便沙沙作响,有如轻歌。这是《环球人物》诞生的地方——可以近观CBD的风起云涌,贴身触摸惊人的“中国速度”,但又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构筑起一个媒体冷静记录、理性思考的空间。

从此,十年风云一纸书。

(二)

我们记录人物命运。

2007年春节,我们结识了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太太。她居于斗室,从地板到天花板堆满了书。在谈起研究了一辈子的一株小草时,她竟然身手敏捷起来,攀高爬低,准确找出一份份资料,详加解说。她成了最早登上《环球人物》封面的国内人物之一,然而在当时,识者寥寥。直到2015年秋天,她因获得诺贝尔奖名满天下,访客盈门。她是屠呦呦。

2008年春天,我们结识了湖南湘潭县一位中医,他是马英九的表哥。表弟当选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那天,他特别高兴,开了一瓶兄弟俩都爱喝的酒鬼酒。2015年,表弟在一片怨声中准备离任,我们再访这位老人时,他在家乡的灯下久久凝视兄弟俩的旧日合影。

10年命运跌宕,有人从无名到盛名,如屠呦呦;有人从誉满一时到谤满一时,如马英九;更多的人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比如我们在汶川结识的震后余生的孩子们。正是无数“小我”的悲欢,融入时代的滔滔洪流,合奏出宏大的“中国叙事”。

我们记录人物命运,就是记录中国。

(三)

我们见证时代变迁。

认识奥巴马的那年,他还是参议员,“黑人、女人与老人”的选战正酣,世人还沉醉在选择第一位美国黑人总统的历史亢奋中。数年后,我们再见他时,已是跟随习近平的足迹,由马斯卡廷小镇至华盛顿。金融危机震荡了经济,反恐枪口击毙了拉登,最大贸易伙伴变成了中国……白宫门前已是千帆过尽。

认识莫言的那年,他刚刚出版了长篇小说《蛙》,买书的人并不多,我们谈及文学的困境,也谈及小说大胆触及的人口政策困境。数年后,他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个夜晚,我们在他的家乡,看见书店灯火通明,旧作热销。文学复兴可期,人口政策也峰回路转。

认识厉以宁的那年,中国经济还处于高速增长的尾声,但他说,已经看见了经济下行的端倪。何以拆解?他以6字作答:再转型、再改革。数年后,转型一词冲刷了各行各业。“双11”冲刷了商业,新媒体冲刷了文化业,供给侧冲刷了工业,我们的生活方式随之集体刷新。

……

时代变迁的宽度,就是媒体终将抵达的深度。10年回访,像是站在历史的坐标上,透视我们共同度过的10年,让我们的心灵在那些相似的得失、起伏、悲欢中再度共鸣,重新出发。

(四)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习近平在英国议会演讲中,引用了这句莎士比亚名言。

10年前的那栋灰白小楼,如今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新媒体地标建筑。10年风雨历练,10年奋斗成长。在这个新媒体高歌猛进的年代,我们依然信仰“新闻不死”;在这个“低头族”以秒为单位更新阅读碎片的时代,我们依然信仰“品质不死”。因为这份对人物报道的坚守,我们经历了万千人间悲喜,体验了无数人生精彩。因为这份坚守,我们与时代同步伐,与人物共命运。

2015年秋天,胜利日大阅兵的飞行编队从我们新的办公楼窗外掠过。湛蓝的天空、繁华的高楼、闪亮的飞机,在电视直播镜头里组成令人难忘的画面,仿佛是最好的预示:所有新篇,且看未来。 (许陈静)

猜你喜欢
结识冲刷马英九
自定义的浪
自定义的浪
真正值得你效仿的东西
你会读这些名字吗?
ABC ENGLISH SALON
卖水果
不够用
跨/穿河建筑物上游河道采砂安全距离
阿尔塔什水利枢纽水垫塘消能方式选择
乔迁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