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景书屋

2016-02-25 11:27韩帮文
读者欣赏 2016年2期
关键词:吴湖帆富春山董其昌

韩帮文

画禅室小景图册 纸本水墨 明 董其昌

吴湖帆跋中指出该册为董其昌原装作品,系目前传世董氏作品中唯一一例。由董其昌自签“画禅室小景四幅,戊午(1618年)三月”可知作者时年64岁。

董其昌在绘画理论上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画分南北,以禅喻画”。吴湖帆钤“画禅室”印于册上,实属双美。此印为其外祖父沈树镛请钱叔盖所治,不幸散佚他处,后终得完璧,今与董氏画作相映生辉。吴湖帆外祖沈氏与其本人皆以“宝董”名室,此为出处之一。

吴湖帆以画艺鸣世。“北张(大千)南吴(湖帆)”,世人把他和张大千相提并论,把这二人视作中国画界的半壁江山。还有海上画派“三吴一冯”之说,即吴湖帆、吴子深、吴待秋和冯超然,把吴湖帆列为海派绘画名家之首。诸如此类的美妙光环,掩盖了他作为收藏家的光彩。吴湖帆的收藏不是白手起家,也不仅是闲情所好,而是上承祖荫,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关系。

吴湖帆(1894—1968年)江苏苏州人。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中国现代绘画名家、书画鉴藏家。藏有金石书画1400件,其中包括堪称国宝的黄公望《剩山图》。

张大千评“湖帆先生其人其艺甚服我心”

上世纪20年代初,新旧交替,战乱频繁,不少清宫国宝流落民间,在中国近现代收藏史上掀起了早期的民间收藏热潮,涌现出诸多收藏大家,他们有的醉心文史经卷,有的热衷金石书画,响当当的名号便有庞元济、张伯驹、吴湖帆、王季迁、张大千、张珩等。其中的“梅景书屋秘笈”方印,曾被认为是在鉴赏书画中“去伪存真”的重要依据。“梅景书屋”的主人便是既是画家又为藏家的吴湖帆。

吴湖帆生于晚清,他的祖父吴大澂曾任晚清湖南巡抚,精于鉴赏,书法造诣颇深。受家学熏陶,吴湖帆13岁学画,初从“四王”、董其昌入手,继而上探五代、两宋以及元明诸家。稍长后的他即成为沪上享有盛名的书画家,与赵叔孺、吴待秋、冯超然齐名。据著名学者冒广生所记,早在吴湖帆少年时代,便有人预言30年后他将成为近300年画坛上的第一人。

张大千与吴湖帆交往之后,亦对他大加赞许:“吾昔日游京师,见傅心畬,作画出入古今,以为平生所见一人。及至上海,识湖帆先生,其人渊博宏肆,作画熔铸宋、元而自成一家,甚服我心,乃知天下画人未易量也。”有记载称,张大千自己曾说过,平生佩服的“两个半画家”中,第一个就是吴湖帆。

吴湖帆对家学、家风的传承,远不止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还体现在对鉴藏的酷爱。1902年,吴大澂病故,临终遗嘱除编修家谱、分配产业、整理登记家藏文物外,特别叮嘱“为我善视万儿”。他中风卧床,仍每日将吴湖帆叫到床前,以平生藏物之明目相授,并细观其悟性。吴湖帆也是情之所钟,于此类名目能过眼不忘,应对如流。于是,吴大澂谓家人:“有嗣如此,死复何恨!”遂将家财分作两份,一份给两个待闺的女儿,一份授吴湖帆。因有意要吴湖帆继承家学,故其所有字画玺鼎多归吴湖帆。

吴湖帆的藏品之源,除了吴大澂的遗藏,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来源,即其夫人潘静淑的陪嫁。潘静淑的祖父潘世恩在道光朝位居宰相之职,潘氏家族历代嗜古物,富收藏,其所藏青铜器及古籍善本,历来雄冠江南。

70余柄状元扇赠给苏州博物馆

收藏就是玩,玩文化,玩历史,玩钞票。吴湖帆会玩,是一位大藏家,每得一件新的藏品,他都会倾注大量感情,尽享其中的快乐,或题跋,或制印,或请同好者共享发现与收藏之乐趣。

曾有文献记载清朝人说苏州的笑话,问:“苏州出什么?”答:“状元、戏子、小夫人。”昆曲、评弹出自苏州,名角也都出自苏州,苏州多才女也是不可否认的。至于苏州的状元,那更是货真价实了。清朝267年间共出了112个状元,江苏省占49名,而苏州一地竟出了26名。自唐至清,苏州一地的状元竟达50名之多,苏州可谓是“状元之乡”。

吴湖帆抓住苏州是“状元之乡”这一特点,自己又是苏州人,就动脑筋收藏状元扇了。这是一种收藏的悟性,而他的祖父吴大澂已收藏了状元扇若干柄,他在这个基础上再事扩展。

清代每一科新中状元,照例须写若干扇面赠送亲朋。在新科状元方面,一纸人情,只需略事挥洒,不费什么事;在亲朋方面,一扇在握,却以之为宠光殊荣,视同至宝。因此,状元写扇,流传较多。吴湖帆拟搜罗清代的状元扇,以为年代近不难成为全璧,岂知实际上殊不容易,往往有许多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有些状元的后人,和吴家有世谊,吴湖帆认为与其后人商量,一定有把握。不料其后人对先人手泽并不重视,鼠啮虫蠹,寸缣无存。加之扇面是写给人家的,不可能写了自留,这样按图索骥,吴湖帆大失所望。但吴湖帆有非凡的信心和毅力,千方百计地搜求。或出高价购买,或用极珍贵的藏品与人交换,历时20年之久,才获得70余柄扇面。

小说家范烟桥和吴湖帆是老同学,而且是甲午同庚,两人交谊很深。这时苏州拙政园的一部分辟为苏州博物馆,由范烟桥主持其事。范烟桥为了充实该馆,到处搜罗文物。他想起了吴湖帆的状元扇,特地到吴家商谈,吴湖帆慨然将70余柄状元扇全部送给了苏州博物馆。

自称居所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要说吴湖帆最负盛名的藏品,无疑要数黄公望的《剩山图》卷了。

《富春山居图》是“元四家”之一黄公望的代表作,是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此画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得吴洪裕的侄子将画从火中抢救出来,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画的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几百年来,这幅画的流传充满了传奇色彩。

1938年11月26日,吴湖帆卧病未起,汲古阁古董商人曹友卿携来刚收购到的黄公望《剩山图》卷来看望他。吴湖帆打开这卷《剩山图》,展卷了望,精神大振,断定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段,并脱口而出:“乱世出奇迹,真没想到300年后又能见到大痴道人的火中之宝。”

曹友卿一听,知道这幅画是宝贝,不肯转手了。几番交涉之后,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青铜器,将这个残卷换了下来。

后来,吴湖帆发现换来的画作只是残卷中的残卷,连题跋也没有,于是让曹友卿带着他再到原卖主处寻找,终于在废纸篓中找到了题跋,恢复了画作原貌。至此,《剩山图》归入吴湖帆的“梅景书屋”。

吴湖帆得到国宝的消息不胫而走,刘海粟、李拔翁、徐邦达、许姬传、陈小蝶等人来观《富春山居图》,经大家共鉴,确定是真迹无疑,以前的异议处,也一致消除。这使吴湖帆不无自豪,他在日记中写道:“新正以来,无日无人不索阅此卷,盖为大痴富春四字所摄人耳,余亦足以自豪矣。”他十分珍惜此画,从此自称其居所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在浙江省博物馆供职。当他得知《剩山图》在吴湖帆手上后,多次来往沪杭之间与吴湖帆商洽,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孟海的诚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落户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1954年,吴湖帆在《富春山居图》分隔两岸5年后,进行全本临摹。临本于2011年出现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创下9890万人民币的吴湖帆画作之最高成交纪录。

书画家相聚艺术沙龙

吴湖帆之书斋名为“梅景书屋”,虽为其收藏、鉴赏之地,却也是海派书画家相聚的民国“艺术沙龙”。

“梅景书屋”弟子张守成曾回忆说,每天下午3点左右,就有掮客(书画商)拿画来访,或出售,或要求吴湖帆鉴别,画的档次高低不同。钱镜塘等大书画商拿来的东西中,不时会出现极像真品的假画与临本,在吴湖帆眼里,这些却独具讨论价值。同门师兄弟可以凭自己的眼光、经验讲一些意见,讨论时也会为一幅作品的真假问题争个面红耳赤。吴湖帆教学始终提倡“习古、藏古、敬古”,他认为,只有学生见识的书画多了,才会有区分作品高下的能力。

吴氏的鉴赏之道,具有传统书画鉴定的特色,融合了收藏、鉴定与绘画于一身。再看北宋米芾、元代赵孟頫,明末董其昌,以及近代的黄宾虹、张大千、谢稚柳,此特点在这群人身上都有所体现。

藏家在收藏过程中长时间沉浸在古画的笔墨气韵中,如张大千所言,便是“挹彼精华,助我丹青”的过程,有利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同时,长期的笔墨实践,令藏家能在鉴赏时推己及人,更清楚地辨识年代、推断真伪。

猜你喜欢
吴湖帆富春山董其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富春山居图》的旅行
董其昌的面具
《富春山居图》旧事
锦绣重开焕若虹 吴湖帆的故国之思《锦绣奇峰》
吴湖帆鉴藏古代书画专题(下)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吴湖帆黄宾虹两大山水巨匠力作领衔诚轩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