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02-27 22:35焦方义
学术交流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经济学哲学

焦方义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焦方义

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定职定责,激励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讲话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一、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历史演进

习近平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古典经济学引领了资本主义国家初期的自由竞争时代,新古典经济学适应了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的需要,“凯恩斯革命”则为资本主义摆脱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开出了有效的药方。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发展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反对教条主义和用片面的、机械的观点看问题。

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初建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仁人志士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进行经济学研究。在十月革命前我国经济学思想散见于中华文明几千年形成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之中,如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其中,管仲的学说中经济学、管理学、治国理政的思想比较集中。建国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开始有了系统性的、成体系的理论框架,与之前的零散思想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当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主要以马克思的《资本论》、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为主体。50年代由苏联专家组成的授课队伍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班,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科研骨干力量进行集中培训,被培训的这些人后来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科研的领军人物。

二、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经济学科和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都是占比最大的。广大经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经济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的经济学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一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

三、我国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实践迫切需要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指导

习近平曾经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好发挥决策咨询先导作用。

四、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经济学科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广大经济学科教学科研工作者、实践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经济学科是在研究时代和社会发展实践提出的重大历史现实问题中发展丰富前进的,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学、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到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到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实践提出的问题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五、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习近平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据此,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对国外的经济学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批判地继承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思想发展而来的。二是要体现时代性和原创性。我们的经济学学科体系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习近平指出:“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经济学学科体系。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经济学哲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简明经济学
菱的哲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经济学的优雅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