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科学”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2016-03-01 01:37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谣言传播控制

陈 曦(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新媒体时代“科学”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陈 曦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集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于一身。基于新媒体这些鲜明的特征,新媒体时代的“科学”谣言具有裂变式传播、数量急剧增多以及可以“量身定制”的特点,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控制“科学”谣言的传播,应当从谣言制造者、谣言传播者和谣言接收者入手,对“科学”谣言从产生到接收的整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

关键词:新媒体;“科学”谣言;传播;控制

一、新媒体时代“科学谣言”的传播

新媒体虽然目前仍相对弱小,但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1]在新媒体技术的推波助澜下,如今的谣言披上了科学的外衣,迅速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科学”谣言的定义

谣言,是指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在科学领域中,“谣言”通常以贬义性词汇的形式存在,可能是某些人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这种动机或许是商业动机,也或许只是民众朴素的愿望。[2]这些看似科学的谣言其实并不科学,它们往往都打着“科学”和“真实”的旗号,大张旗鼓地误导人们。

(二)新媒体时代“科学”谣言的特点

在新媒体技术的包装下,“科学”谣言产生了新的传播特点。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使得“科学”谣言呈裂变式传播,扩散速度快、范围广;新媒体的海量性与共享性,使“科学”谣言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极易被人们传播和分享;新媒体的个性化与社群化,使“科学”谣言可以针对特定的人群,不断更新内容,为人们“量身定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1.裂变式传播。传统媒体采用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并未形成点对点的传播模式。例如,看电视时,受众只能锁定一个频道,除了换台或关掉电视之外,无法对电视所播出的内容进行选择。而新媒体则不然。从理论和技术层面上来说,在一对多模式的一次传播形成后,还会产生多再对多(直至无限)N次的传播,最终形成一对多对多直到无限的裂变式传播。[3]“科学”谣言正是利用新媒体的这一特点,肆意发展。以微博为例,微博内容通过众多粉丝的多级转发放大,使得微博传播方式呈现出多级裂变的特征。微博的这种裂变式传播不同于传统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而是逐级裂变不断加速的传播,一个人的微博可以被其“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不断裂变蔓延,加速放大。[4]基于这一特点,在新媒体时代利用微博传播“科学”谣言成为人们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例如,在微博上被疯转的“科学”谣言中有这么一条:WiFi信号具有很强的辐射,导致其附近的植物都不能够发芽,由此可以得出WiFi信号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这一结论。在微博上,发送此类“科学”谣言的一般不是普通网民,而是有一定关注量的公众账号。“科学”谣言经由这些平时信誉度较高的账号发出,便会引起其粉丝群一级一级地疯狂转发,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使得几乎每个拥有微博账号的人一打开微博就能看到这条热门信息。新媒体时代的“科学”谣言就这样在短暂的时间内让人们深信不疑。

2.数量急剧增多。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数量急剧增加。在新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之中,“科学”谣言大行其道。以微信这一自媒体平台为例,2015年6月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中,一篇名为《微信公号“谣言”传播研究报告》的分报告指出,在2014 年11月3日至2015年2月28日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微信中被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文章就高达625篇,其中包括食品安全(284篇)、人身安全(278篇)、疾病相关(259篇)、健康养生(179篇)、防骗(133篇)、金钱(60篇)、亲子(52篇)等等内容。分析发现,这其中打着科学的幌子肆意欺骗微信用户的谣言占了大部分。“科学”谣言加上新媒体技术的力量,可谓是如虎添翼,如同洪水一般汹涌而来,其数量之多,令人眼花缭乱。除了海量性之外,新媒体还具有极高的共享性,信息一旦发布到网上,任何人都可以互相分享。偏偏这种共享的过程又是非常简单的,只需一键转发即可,如此低成本的传播方式,加之“科学”谣言往往让人诚惶诚恐,随手转发便成了常态。于是,海量信息就在这种从众心理的推动下接连涌入朋友圈,使人应接不暇,对于信息的真伪也无暇判断,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大量“科学”谣言冲昏了头脑。

3.“量身定制”。基于新媒体社群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能够针对不同的群体,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科学”谣言也逐渐带有浓烈的社群化、个性化特点。首先,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生活节奏非常快,针对这一情况,科技类和身体疾病类的科学谣言应运而生,专门针对年轻人“量身定制”。例如,上班族和学生由于工作和学习的原因,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进行大量的阅读、收看电视节目等,他们大多通过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来了解外界动态。针对这种比较忙碌的人群,通过新媒体可以散播各种关于身体疾病或是科技方面的谣言。比如说关于WiFi信号有辐射的“科学”谣言,更多的是针对年轻的上班族和学生,比起较少使用智能产品的中老年人来说,年轻人很容易受此类“科学”谣言影响。其次,“科学”谣言可以专门针对中老年人。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中老年人群来说,一方面,他们沐浴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新鲜感之中;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受到“科学”谣言的欺骗。相较于年轻人来说,中老年人并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新媒体,又由于对外界的接触不如年轻人多,缺乏较高的辨识度,容易受到“科学”谣言的误导。再加之中老年人生活节奏较慢,朋友圈较小,生活有些无聊的时候甚至热衷于传播这些“科学”谣言。针对中老年人的“科学”谣言主要集中在疾病、养生、人身安全等方面,很多中老年人喜欢利用一键转发的形式去传播。在身体疾病方面,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逐渐出现问题,他们普遍比较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收到关于疾病方面的“科学”谣言便对号入座;由于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人有条件养生,一旦收到关于养生的“科学”谣言,觉得百利无一弊,试试也无妨;关于人身安全方面,中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体力不如年轻人,出门在外尤其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于是也常被披着科学外衣的人身安全谣言所“忽悠”。针对中老年人群体,“科学”谣言似乎很对他们“口味”,各种花样层出不穷。例如,血脂高不能吃蛋黄、味精致癌等等,都能把中老年人弄得诚惶诚恐。

二、新媒体时代“科学”谣言的控制

新媒体时代的“科学”谣言具有裂变式传播、数量急剧增多和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等特点,这为控制和管理“科学”谣言的传播带来了挑战,如何有效控制“科学”谣言的传播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大难题。要想控制“科学”谣言的传播,必须从谣言制造者、谣言传播者和谣言接收者三个参与主体上下手。

(一)整治“科学”谣言制造者

要想控制“科学”谣言,就要追根溯源,从源头上进行整治。新媒体时代,制造谣言成本低、制造方法简易,“科学”谣言的控制,首先要从源头的制造者入手。

要从源头上阻止“科学”谣言的制造,应主要依靠政府和法律的力量。第一,政府防治谣言,制度的落实是关键。这是因为制度的建立贵在实施,而不能流于形式。如果不能将建立的相关机制加以落实,就无法真正起到预防、治理谣言的作用。[5]政府应当建立有关制度,明确网络信息发布规则,让规章制度引领信息的传播;政府还应当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实时监控谣言的传播,对“科学”谣言的散播第一时间做出官方辟谣,用事实和证据安抚人心,将“科学”谣言扼杀在摇篮里。例如,政府可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公众微信号和官方微博,同样以新媒体平台的力量来阻断谣言的制造。第二,法律要运用自己强大的约束力来阻止谣言的生产制造。应当出台专门针对谣言治理的法律政策,让谣言制造者知道随意制造和传播谣言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整治“科学”谣言传播者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当快,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缺乏理性的思考,往往都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传播“科学”谣言,既不关心其真伪,也不在意其危害。要控制“科学”谣言的传播,也要对谣言传播者进行控制。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政治、经济都迅速发展的时代,再加之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们生活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各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各类疾病伴随着忙碌的生活而来,这都让人们对打着科学幌子的谣言十分敏感。一旦接触到这些信息,就不假思索地大肆传播,希望引起更多的注意。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社会的管理,保障人们的安全,从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公共财产安全等诸多方面入手,切实保护好人们的利益,才可以让人们安心,让他们脱离无意识传播的状态,表现出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掐断“科学”谣言的后路。

(三)提高接收者的科学素养

新媒体时代下“科学”谣言之所以被人们无意识地传播,信息接收者自身的素质不高也是原因之一。以往人们通常以读报、看书的方式了解外界,而现在人们主要通过刷微博、看微信朋友圈等方式接收“碎片化”的信息,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对科学知识的积累也日益减少;新媒体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也侵占了人们独处和思考的时间,慢慢侵蚀了人们的耐性,大多数人选择不去思考,妄下定论;还有很多中老年人以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长期生活在传统、迷信的圈子里,更是成为“科学”谣言传播的“主力军”。这些科学素养的缺失,使信息的接收者极易受到“科学”谣言的误导。

因此,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可以选择有意地放下智能产品,回归读书看报的模式,多在书本中汲取科学知识,而不是零散地接收不完整的信息。其次,培养自己的耐心,多将自由的时间投入学习科学知识和参与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判断事件的真伪。最后,应当珍惜自己接受教育的机会,“谣言止于智者”,这样才可以在信息纷乱的时代下去伪存真,远离虚假信息。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5.

[2]牛伟坤.科学谣言的传播与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15 (5):90.

[3]袁立庠.微博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679-680.

[4]陆高峰.微博传播的八大特性[J].青年记者,2012(2):80.

[5]中国共产党新闻.新时期谣言的特点、机制和对策研究[J/0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4646451.html . 2011-5-16.

作者简介:陈曦,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043-02

猜你喜欢
谣言传播控制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谣言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