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提问技巧之管见

2016-03-01 01:37杨广宇固始县电视台河南信阳4652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杨广宇(固始县电视台,河南 信阳 465200)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之管见

杨广宇
(固始县电视台,河南信阳465200)

摘 要:提问是记者采访活动最主要的实施方式,是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所在。采访活动会面临很多困境,记者在采访中要重视与被采访者的交流与沟通,注重人性化的提问方式,设法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创造和谐自然的交谈氛围,进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关键词:采访提问;技巧方式;外围采访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搜集新闻素材的活动,采访是否深入决定着新闻素材搜集的数量和报道质量。而提问是记者采访活动最主要的实施方式,是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所在。记者想从采访对象身上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就必须使用各种技巧来让对方畅所欲言。那么,新闻记者应该如何提高提问的技巧呢?本人结合长期工作实践,就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阐述个人粗浅看法。

一、新闻采访提问面临的困境及现状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性工作,传统的新闻采访主要靠提问,通过人与人的沟通实现。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向被采访对象提问时,有时所提出的问题过大过空,让采访对象不知如何作答;有时提出的问题拐弯抹角,严重偏离采访主题;有时采访态度不端正,让被采访者心生反感;有时案头工作没做足,感觉无话可问。这样的采访提问很难获得有价值的新闻,还会让被采访者感觉记者的水平不高,严重影响宣传报道的效果。

二、对新闻采访提问技巧的思考

首先,提前了解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做到问题明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都有自身形成、发展和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对采访对象不提前了解,见了面笼统、抽象地提问,往往会让对方无所适从,难以应答。因为这完全背离了人的思维及心理活动规律。每个人的思维活动有自身循序渐进的具体过程,具体化是人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促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活动更深刻、有序地发展。因此,记者提问时应按照事物形成、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将一个大的、总的问题破开,细化成若干小问题。提问具体化之后,一个个小问题问清了,大的、总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例如,本人在做法制节目报道时,经常会遇到错综复杂的案例,采访时,我会在了解大致案情后,将案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从案发接警,受害人描述到现场勘查细节,从侦查方案制定到锁定犯罪嫌疑人,从抓捕详细经过到最后警方审讯,通过对每个具体细节的提问采访,最终寻找案发原因及案件警示教育。在每一起刑事案例的采访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阶段,设计不同提问,分别采访办案民警、犯罪嫌疑人及受害人。这些提问全部结束后,再投入新闻写作,就会感觉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其次,注重提问方式,加强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平等性,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记者和采访对象通常都是第一次接触,双方都很陌生,有时采访对象对记者心存疑虑,对镜头敬而远之,不愿接受记者的提问采访。面对此情此景,有经验的记者通常会想方设法和采访对象拉家常,或者聊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让对方感觉到眼前的记者态度和蔼,值得信任。这样一来,对方没了距离感,谈起话来也会从容应答。有次去本县南部山区采石场采访非法采矿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危害,矿上工人见到记者后,都不愿意多说,纷纷往后躲,担心报道后遭受老板责怪,甚至被解雇。记者灵机一动,转移了话题,问对方“家里几个孩子,都依靠哪些收入开支,每年在矿上能挣多少钱,平时采矿吃了不少苦吧”。充满体贴的提问,让工人感觉心里暖暖的,瞬间拉近了与记者的心理距离,话匣子一开,就关不住了。就这样,记者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

再次,把握提问时机,在倾听中提取新问题,不断将采访引向深入。很多记者去采访前,喜欢提前把采访问题逐条写在采访本上,然后逐个向采访对象发问。这种事前充分准备,并无不妥。但是墨守成规的提问方式有时会让采访对象感觉被记者强迫采访,导致其不愿多讲,敷衍了事。资深的记者在充分准备的同时,更乐于倾听采访对象的发言,并从中发现新问题,激发采访对象的谈话激情。本人曾经采访过一位普法和依法治理示范村的书记,想让其谈谈该村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先进经验。该村支书谦虚解释:“目前农村多数都是妇女、儿童和留守老人,农村普法真不好办。”眼看采访要陷入僵局,记者立即追问:“村里有多少留守人员,外出打工人员状况如何?”后来记者步步为营,又追问:“外出成功人士有多少,对本村有没有投资?”直到最后,村支书才慢慢地向记者描述了该村外出成功人士出钱,村里出地,建法制广场、聘请法制宣讲团、每月开展法制讲座和法制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普法和依法治理的举措。采访对象不知不觉地把记者所需要的新闻素材全部谈了出来。显然,这次采访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采用了在倾听中提取新问题的提问技巧。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注意认真聆听采访对象的话语,并见缝插针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注重外围采访,见机行事地提问,让采访对象有感而发。采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有的采访对象知道的东西很多,却谈不出来的情况。此时,记者应先采访被报道对象周围的人,在了解到足够的材料以后,再去采访报道对象。因为这样记者已经掌握了较多事实,即使报道对象自己不愿意说,记者根据已掌握的事实材料,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新闻素材。采访时还经常会遇到另外一种情形:有的采访对象不按记者的提问去回答,比较喜欢展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此时记者如果打断其谈话,势必会导致采访陷入僵局,但如果任其发挥,又获取不到所需的材料。此时,记者应见机行事,直接把话题拉到自己所提的问题上来。

总之,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记者提问的技巧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决定新闻写作的深度与高度。在采访中,记者要重视与被采访者交流,巧妙地架起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沟通桥梁,讲求采访人性化,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注重创造和谐自然的交谈氛围,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最困难的技术”,虽没有固定格式,但记者为了提高提问的效率,务必要“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保证整个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

作者简介:杨广宇(1971—),男,河南固始人,本科,栏目记者,编辑,研究方向:法学,新闻学。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