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节目的采制方法探讨

2016-03-01 01:37中原油田广播电视中心河南濮阳4570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赵 雯(中原油田 广播电视中心,河南 濮阳 457001)



走基层节目的采制方法探讨

赵 雯
(中原油田广播电视中心,河南濮阳457001)

摘 要:本文针对走基层节目的采制方法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走基层节目的概念与笔者的亲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节目采制技巧,其中包括与百姓闲话家常,树立基层节目良好形象;深入基层群众身边,真实体验酸甜与苦辣;全面还原事件本身,不要着急关闭采访机等,以期能够对我国新闻行业的未来发展与进步献上笔者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走基层;节目采编;采制方法

一、前言

我们不妨列数一下新闻记者都拥有怎样的身份:社会的审视者、声音的记录者、真相的还原者以及历史的见证者。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常游历于基层民众身边的采访记者来说,他们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满足群众观看信息的工作责任,同时还要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性与趣味性,从而让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中占据一席之地。伴随着“走转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走基层节目都开始加入了采制模式改变和创新的队伍当中,并且在多方的支持和努力下,走基层类型的节目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

二、何为“走基层”

走基层节目的关键点即为“基层”二字,很多新闻单位与采编人员都没有准确地理解“基层”的真正含义,从而在落实“走转改”活动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当的行为和想法。那么基层到底在哪里?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在落实“走转改”之前都要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从社会建制的角度来看,乡村和一些落后地区显而易见就是国家的“基层”,但是在一些发达的一线城市中也同样存在数以万计的基层单位与群众。例如,《北京儿童医院蹲点日记》《人民医院急诊科蹲点日记》等系列节目均是在大城市中采集编制的。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是有百姓疾苦的地方,只要是存在着误解和关爱的地方,只要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正气的地方,便是采编记者应当去走一遭的基层。

三、走基层节目的采制技巧

(一)与百姓闲话家常,树立基层节目良好形象

“唠家常”是每个平民百姓都会使用的交流模式,不仅充分地展示出了基层群众最为放松的生活状态,并且其中还蕴藏着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节目采编工作者如果能够以朋友和亲人的姿态来与受访群众闲话家常,便不会让对方心存芥蒂,从而渐渐地将自己的心中所想和真实情感展露出来。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节目采编人员应当尽可能地选择一些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交流话题,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及对百姓的关心,让受访群众真实地感受到节目本身传递出来的真诚。如今,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走基层节目的采编人员也应当尝试着建立自己的家常交流群,经常性地与有需求的群众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与节目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除此之外,传统类型的新闻节目也要不断地提升和创新自身的传播理念,在保证节目信息时效性和观看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体现出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进而为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整体进步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基层群众身边,真实体验酸甜与苦辣

笔者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走基层新闻报道——《孤独守望风云:佛爷顶气象站观测员》,这是由北交广播站中的一名普通记者肖若昕所采制的。这篇报道向我们真实地还原了在佛爷顶气象站中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让人们体会到了这个伟大行业中所蕴藏着的酸甜苦辣。这篇报道播出后得到了很多高能广播听众的一致好评,所有人都在记者沉重的喘息声和“接地气”的语言描述中看到了气象工作者们辛勤忙碌的生动画面。11月份后的北京,在延庆县一千多米高的山峰上,冰天冻地的环境与稀薄的空气让人觉得身体疲累的同时又心怀畏惧。采编记者在清晨时分便随同气象观测员一同来到观测地点,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一天的节目录制。在这段不长不短的采访时间里,记者不仅要与身体的诸多不适进行对抗,并且还要思路清晰地向采访对象提出自己的采访问题,虽然节目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播出时间,但是却要付出比节目时长多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辛苦和努力。也只有切实地深入基层群众身边,才能够保证节目内容的含金量,从根本上展示出走基层采访的真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全面还原事件本身,不要着急关闭采访机

事实上,很多优秀的走基层节目都是值得笔者乃至所有新闻记者学习和效仿的。例如,2013年,由中央广电推出的《最美乡村女教师》系列走基层报道就是一个极好的值得借鉴的例子,节目的采编记者曾去过云南和贵州等多个落后地区了解和报道代课教师们的真实情况,并通过个人叙述的方式向听众传递出了大量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例如,在布满裂痕的黑板上书写板书、在四壁漏风的屋子中坚持上课以及在“危房”门口吃面条等等,这一走基层节目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贫困地区中代课教师的真实生活,从而更加珍惜富足的生活,体会到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相信所有新闻采编人员都存在这样的遗憾,即“如果那时我还开着采访机”。的确,科技信息的进步让采编工作者的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和高效,因此笔者认为,新闻摄影师应当在自己所有的工作时间内都开着采访设备,不必为了节省资源而频繁地关闭和开启采访机。只有让受访者时刻存在于摄像机之下,才能够让观众更加真实地了解到事件的真相以及新闻人物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在采访那些变化较大的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的时候,持久记录才是获取有价值的素材的最好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新闻采编工作者都不具备手持采访设备的条件,这就需要采访记者和摄影人员开动脑筋,运用体积较小的录音和录影设备来尽可能地保证采访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四、结束语

基层就是我们每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节目采编工作者只有做到从本心出发,耐心地观察和捕捉生活中那些生动精彩的新闻内容,才能让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让走基层类型的节目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有趣。

参考文献:

[1]林辉.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4-16.

[2]黄永亮.浅谈电视民生类新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J].华章,2013(4):288-290.

[3]严法孺,张丽.浅析民生新闻节目的平民化追求[J].新闻世界,2013(4):41-43.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1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