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主持人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6-03-01 01:37于洁丽新疆电视台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培养模式主持人

于洁丽(新疆电视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新闻类主持人培养模式的探讨

于洁丽
(新疆电视台,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不同时代的新闻节目与主持人的定位和特点。针对当前的新闻类主持人培养模式,指出了其存在的人才来源单一、招生持续扩大与人才培养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并从发挥播音学优势、构建“记者型”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主持人综合能力等角度,提出了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关键词:新闻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一、播音主持专业发展概况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工作。1963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开设了播音系专业,并招收了第一批学生,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以培养专业播音主持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性院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传媒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媒体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极大地增强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力量。当前,全国有共计超过400家院校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且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8年以来,全媒体的热潮席卷了中华大地,传统媒体正逐步转型为全媒体,传媒行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这也对播音主持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不同时代的新闻节目与主持人

新闻节目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需要其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不同的时代与环境背景会带来明显的烙印与痕迹,主持人的风格类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播音员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向群众及时传达党的政策精神,内容的准确性成为当时的最高要求。[1]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业依然对新闻类主持人有着很高的政治性要求,通过反复强调新闻的宣传与鼓动功能,体现新闻节目的政治意图。在此期间,新闻节目也开始对新时期的播音风格进行摸索。“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需要通过艺术感染力来提升播音的美感。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电视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大量的电视节目开始出现。与此同时,新闻节目的改革力度和节奏也在加剧。以《东方时空》、《午间新闻》栏目等为代表的栏目化电视正式开始播出,对中国电视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焦点访谈》的问世,标志着以新闻评论为主的舆论监督节目正式诞生,主持人也有了越来越个性化的风格特点。新闻主播不再仅仅局限于主持人一种身份,而是集主持人、记者、编导与评论员等多重身份于一体。进入全媒体时代后,新闻节目依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的综合竞争力,日益成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更多全方位、复合型、个性鲜明的新闻主持人才。

三、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来源单一

在人才来源方面,大多数的新闻类主持人均来自于高等院校所开设的播音主持专业,他们成为人才培养的绝对主力军。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一半以上的在岗人员均毕业于播音主持专业。一方面,长年以来的用人模式使得人才来源的渠道较为单一;另一方面,由于新闻类主持人的语音要求极高,从业人员的系统、正规的学习培训只是其进入新闻播音行业的门槛条件而已。对于新闻类播音主持人来说,其成长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和技能,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随着近年来新闻媒体节目的多元化发展和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具有多专业背景的新闻类主持人开始崭露头角。从片面注重专业到更加关注新闻专业素养,人才来源的渠道和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二)招生持续扩大,人才培养脱节

近年来,艺术考试热潮席卷了大江南北,播音主持行业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备受考生与家长的追捧与青睐。竞争压力持续攀升,报考人数连年上涨,火爆的招生场面此起彼伏。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2015年,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招生计划仅为100人,而实际报考的人数却达到了7847人,录取率高达78:1。持续火爆的报考规模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供大于求。目前从业的主持人数量众可谓多之又多,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深受观众喜欢的主持人却少之又少。[2]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校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多难以满足业界的要求,出现了众多毕业生求职无门与优秀主持人供不应求并存的尴尬局面。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

新闻类主持人的工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而当前的培养模式不但学科的范围较窄,而且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诸多弊端。模式化的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播音主持专业的特殊性,过于雷同的风格使得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未做到仔细甄别,大量重复的理论内容出现于不同版本的教材之中,使得培养学生像是流水线生产产品般机械作业。播音主持专业往往需要较高的硬件投入,从视听效果到录音摄像再到演播控制,都需要完善的配套的实验设施。许多高校尽管也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但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局限,配套设施的人均水平长期处于偏低的状态。一些学校出于对设备的保护,仅在上课的时间对学生开放设备,进一步降低了原本就稀缺的配套资源的实际利用率。[3]

四、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一)充分发挥播音学优势

播音学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对语言的发音规律、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应用等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播音艺术有着丰富的声音之美、形式之美与风格之美,在音质、音色、气息的运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有着高超的艺术和技巧,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效果,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新闻类主持人作为创造性活动的主体,依托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实现新闻的直观播报。借助于规范化、标准化的播音手段,结合自身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向受众传达清晰完整的信息,客观地阐述和表达新闻信息的价值。进入全媒体时代,更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快速融合发展。

(二)努力构建“记者型”的培养模式

简而言之,“记者型”的培养模式依托于学科的传统优势,努力培养集新闻采访、编写与报道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将记者与主持人的职业定位合二为一,以促进新闻媒体事业与主持人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在专业设置方面,将记者型主持人的培养从原有的播音主持专业中剥离,划入到新闻与传播专业之中,并作为一个单独的方向进行培养。[4]课程设置上,从低年级起就加强对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高年级后,通过选拔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专

项的语言能力训练。要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知识对所需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同时还应适应和满足全媒体时代的市场需求,跟上时代的发展。

(三)全面提升主持人的综合能力

新闻行业有着极强的实践性要求。一个具备综合能力的优秀主持人,并非高校单方面的培养所能达到,更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就,而是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与沉淀。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天赋,更要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心态。对于新闻节目来说,主持人会参与采访、录制、编辑、制片、主持等全过程。业界要善于自行培养和挖掘人才,更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采用委托高校培养的方式提高主持队伍的质量,实现主持人从单一的新闻一线工作者,逐步向管理型、多功能的人才角色的转变。从节目的主持到日常的管理再到新闻节目的运营,主持人应逐步满足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朱文博.浅析电视节目新形势对高校主持人培养模式的冲击[J].安徽文学(下),总第383期,2015(06):127-128.

[2]罗幸.新传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J].总第173期,社会科学家,2011(09):159-161.

[3]李峻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2(06):90-93.

[4]韦芳.高校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探索与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14(12):30-31.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1-0197-01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培养模式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