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

2016-03-03 13:57王雅梅
现代语文 2016年14期
关键词:价值观目标情感

◎王雅梅



浅论如何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

◎王雅梅

语文课程三维目标是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不同方面。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为主线。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情境,突出语文课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情感、价值观的特点;通过拓展空间、时间,引导学生将所学得的方法用到实际生活中;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语文教学规律,重构教与学的过程。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方面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本框架。现今的语文教学仍然十分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探讨三维目标如何具体有效落实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三维目标的关系,反思其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

一、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与其实现程度

1.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是三个目标的简单相加。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也是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中介机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达成另外两个目标的动力。它们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不应该彼此割裂。

2.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而不能有效调和这些目标。有些偏重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忽视情感陶冶;有些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陶冶,却忽略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程度不甚乐观,伪讨论、伪探究、伪方法的低效或是滥用常常发生。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不断探索,推陈出新。

二、确保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实现的措施

1.突出重点,潜移默化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简单相加,彼此之间的地位、实现路径不同。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国文应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国文的学习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讨论。语文的形式是指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与能力。学生拥有知识与能力,就获得了探究世界的方法。”

在落实三维目标过程中,老师要有重点意识,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在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过程中,融入探究、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质疑,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升华。语文课中蕴含的情感、情怀,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精神的种子。在实施语文课时,教师应突出语文潜移默化这个特点,如春风化雨般地随知识、技能的获得,随教学过程的展开、方法的运用潜入学生意识,而不是在教学结尾敲一警钟,总结主题,或是来个简单的扩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物化、人化环境创设都应在我们的考虑范畴之中,教师应依据知识与技能目标营造相应的物质环境。如课前教室悬挂与本次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播放风格类似的音乐,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座位的安排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如果是讨论探究课,采用圆桌式、马蹄形等易拉近学生的距离的排座方式,尽可能让学生产生思想地碰撞,激发灵感;教师的形象(衣着打扮、言谈举止)与有特色的课堂内容相得益彰,或典雅、或高昂、或凄清。课前抓住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率先受到课文内容的熏陶。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教师本人就是潜移默化的载体,应充分利用有特色的语言、恰当的肢体动作传达课文的情感、意蕴;同时需细化讨论组,避免使讨论成为个别学生的舞台。依学生的差异,将学生群体分为A、B 、C三类,每组成员尽量包含A、B、C三类成员。课前教师分别对他们进行技巧辅导和品德教育,避免学生之间存在技巧困惑和学业歧视。课堂讨论时,每个成员依能力自觉承担朗读、观察、分析等不同的任务,共同感悟、鉴赏,将情感融入到任务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不同的点评,尽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课堂才能呈现出有序、开放、和谐的状态,从而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2.拓宽实现领域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难以捉摸,师生难以掌握其实现程度。情绪敏感度、观察力、想象力的差异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千差万别。针对情感接受迟钝的学生,我们要放宽眼界,不拘泥于45分钟课堂。早先,顾黄初先生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的观点,“建议从生活中寻找学习语文的方法,拓宽学语文的空间。”一个好的方法在反复训练、运用、实践中才能被学生掌握。他们在一节语文课中学得的方法、获得的能力,可以运用到鉴赏文学、服务社区等日常生活中,或者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其他学科。通过作业训练、生活锻炼、实际应用,不断巩固语文学习方法,在下次类似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熟练地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促进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塑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工程,45分钟语文课堂不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开端,亦不是终结。教师应将学生在语文课中达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一个长期规划,并事先对所有语文课文做一个整体布局,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从而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在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中实现。对于那些在短时间难以实现的目标,需要与其他活动相配合,如教师、家长、同学观察学生在课外的表现;再次学习类似主题的课文;参加类似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课内外多种活动的相互配合,以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

3.重构教与学的过程

2011年,萨尔曼·可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翻转课堂。若将其与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相结合,必将会推动语文学科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维度,教师要科学界定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知识点是属于概念性、原理性、规则性、策略性知识的哪一类;能力属于记忆、理解、概括、鉴赏、运用的哪一级别。”只有这样,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才能摆脱模糊不清的混沌状态,变得更加具体、科学。教师依据课前教学目标设计短小精悍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学生依据视频里的讲授、提示,将简单的生字词解决,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积累词汇、语汇,向老师反馈与质疑。在此过程中他们依靠自学积累的相关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低层次的语文课前教学目标。

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奔向高层次的语文学习目标:如鉴赏文章的意蕴、艺术表达的妙处。学生承担不同的解读任务,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教师摆脱了讲台的束缚,将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与学生交流,也会更加关注学生的质疑反思、讨论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规律可循吗?叶圣陶指出:“就语文教学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略读一半系就教师指导,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在实践部分师生又须各如其分,做得到家。”在这里,一半并不仅仅指平均,随着课型的变化,师生的用力程度要随之变化。教师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应遵循精读促进略读、阅读促进写作、举一反三这个规律。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分清课型的重要性,辨认出精读、导读、自读这三个课型,逐渐增多学生的用力,减少教师的用力。学生的锻炼机会越多,方法也就会得到强化,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4.优化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活动目的和方式。语文学科涉及众多方面,因此评价体系应尽量完善,学校要扩大评价的覆盖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考试只检测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只关注阅读、写作而忽略了其他。听、说属于能力目标体系的一部分,所以选拔性考试应覆盖听、说等方面;以往的语文评价只关注学习结果,这将会导致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缓慢,评价理应包括态度、意志、情感等内容,这些元素虽然难以测量,教师可以采取档案袋评价等方式积累学生在平时语文课中表现出的态度、意志、情感等。教师让学生了解语文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过程,促使他们依照评价进行自我调控、反思,在反思、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过程中,他们会形成新问题。再通过自己的探索和老师、同学的帮助,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逐渐克服学习障碍。

在以上论述中,最大的障碍是学校缺乏实施翻转课堂的统一规范的技术平台和评价方式的改变带给人们的不适应这两个方面,因此需要人们进一步深入地探究。随着时代和认识的发展,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会被赋予新的意义与内涵,我们应客观评价它的优劣与有争论的方面,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优化它,赋予它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顾黄初.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J].湖南教育,2006,(23).

[3]张立春,杨青.以目标为导向的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15,(12).

(王雅梅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0)

猜你喜欢
价值观目标情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