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轼“放下”的思辨
——《赤壁怀古》的教学镜头

2016-03-03 13:57周佳曦
现代语文 2016年14期
关键词:思辨性黄州苏轼

◎周佳曦



对苏轼“放下”的思辨
——《赤壁怀古》的教学镜头

◎周佳曦

师:“人生如梦”里,融入了苏轼复杂深沉的人生感慨,但超脱的结局是最主要的。人生如梦一般短暂,所有风流人物终将随着大江而洗涤荡尽,功名事业如也过眼烟云,稍纵即逝,既然这样,那就不必过于执着,还是放宽心怀吧,人生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这些,那就放下吧。(《赤壁赋》中就有这样地表达:“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尊还酹江月”,有几分悟透后的释然、轻松,作者的感情从惆怅伤感中解脱出来,复归于平静,表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那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生:我们要学习苏轼的超脱,有开阔的胸襟。

生:要像苏轼一样懂得把不快乐的事放下。

师:刚才同学们用的关键词是“超脱”、“放下”。我想“放下”应该是“超脱”的前提,要先“放下”才有“超脱”,那我们就来聊聊“放下”这个话题吧。我发现生活中不乏这样一些同学,有的缺乏人生追求,随波逐流;有的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举步不前,半途而废。对于师长的劝告他们往往不以为意,认为自己是在学苏轼的超脱达观,随遇而安,懂得“放下”。大家觉得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苏轼的“放下”吗?

生:应该不是。这些同学比较消极,苏轼比较积极。

生:感觉不一样,区别是——

师:那我们推测一下,这些“放下”、随遇而安的同学,他们的人生收获会是怎样的?那苏轼呢?

生:他们的人生收获肯定是贫瘠的,而苏轼却成果丰硕,在各个领域都成为了大家、专家。

师:由此可见,这些同学的“放下”的内涵是什么呢?

生: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没有追求,虚度光阴。

生:这些同学的“放下”,是遇到一点挫折就消极懈怠。

师:对,他们的“放下”其本质是一种“放任”或是“放弃”。那么,苏轼呢?

生:苏轼的“放下”,是有追求的,是积极的生活。

师:说得好。苏轼的“放下”,是卸去人生中的一些重负去更好地生活,其本质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体现,这与那种无追求的、得过且过、消极懈怠的“放任”、“放弃”,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苏轼没有追求,如果他因为受到一些打击就沉沦下去、得过且过,中国的文化将会出现这样一份沉重的清单。

〔PPT展示〕在古文宝库中,近2000篇古文消失;在诗歌宝库中,1000多首古诗就没有了;在词的宝库中,200首词就没有了;然后,在中医药中,400多个宝贵的药方就没有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就没有了;在日本的个人收藏室收藏的《枯木怪石图》就没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将会失去一道宛如长龙卧波的堤岸--苏堤;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这类人生格言就没有了;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馆里,那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就没有了,还有然后……缺少了黄州的一词二赋。——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师:所以,苏轼的“放下”,是坦然面对、接受人生的各种境况,是随缘自适,好好地活着、生活,最终成就了丰厚精彩的人生。同学们还记得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吗?那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柳宗元在仕途失意时,寄情山水,这种“放下”和苏轼的有区别吗?

生:——

师:诗人被贬永州,他在山水之乐中寻求解脱。他快乐吗?他“放下”了吗?想想文章结尾部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说明——

生:柳宗元将理想抱负寄情山水,好像并没有完全“放下”。

生: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来看,他很开心,是坚决要脱离官场的,他对仕途应该也是真正地放下了。

师:是的,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终于回归田园,隐居避世,放下得也很彻底。但苏轼能在俗世中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大家是否觉得,在人生态度上,他的“放下”要显得更为积极、超脱呢?其实苏轼的人生几度沉浮,他也并非天生就是那么超脱,他也曾苦闷不已甚至想过自杀。

〔PPT展示〕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晚,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有一艘官船停在太湖里,这个船上有一伙官兵,一名钦犯叫苏轼。那年是44岁,他一生活了66岁。原本是在湖州做知州,朝廷突然派人将他抓捕,连夜押走。船舶坏了,在这里休息。苏东坡心情焦虑,弟弟曾派人送信告诉他,罪名很重,诽谤朝政,命运不测。他想,此时此刻跳进湖里,了此残生也未尝不可,因为对于古代的士大夫来说,士可杀不可辱。但是,当时官兵看管得很严,也由于对弟弟有很深的感情,于心不忍,在自杀的关口停下了脚步。

师:后来虽然神宗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免于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之后的“乌台诗案”,使诗人坠入了人生的谷底。面对黄州的山水,他也曾为人生虚幻、生命苦短、个体渺小、理想渺茫而悲叹不已,但在黄州清风明月的慰藉和启迪下,他坦对现实,随遇而安,变得豁达洒脱,最终走向了人生的成熟,实现了从“小我”向“超我”的蜕变,《赤壁赋》、《赤壁怀古》就是他心灵轨迹的记录。所以,可以这么说,苏轼的放下,是对命运的坦诚拥抱和个人生命的充分绽放,其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他的放下,是大度的包容,是历经风暴雨骤后的云淡风轻,是直面多舛人生的坚韧和豁达,是阅尽生活波澜、看遍世事变迁、熔铸儒道佛思想精髓的生命智慧。

师:那么,明白了苏轼“放下”的真正内涵,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生:我感觉苏轼的“超脱”不是轻飘的,放任自我的所谓“潇洒人生”不是真正的洒脱。

生:我们要像苏轼那样热爱和珍惜生活,充实而又有意义。

生:苏轼他“放下”但不“放弃”,努力让生命更有价值。我们要像他那样坚韧。

简易水位站即为水尺桩,可采用木质、石质或不锈钢材质。对于无条件建桩的监测站,选择在离河边较近的固定建筑物或岩石上标注水位刻度;水位监测尺的刻度以方便监测员直接读数为设置原则,并根据各监测点实际情况,标注预警水位。在河南、陕西等省,为了方便预警,直接在水尺上标注两个预警水位,而不标注水位刻度。

……

师:大家谈得都很好。最后,老师有几句话送给大家:

〔PPT展示〕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雷

人生是应该有所追求的。对于年轻的我们,更是需要奋斗。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面对绝境,不妨放下,换一条路,继续前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教学呼唤思辨性阅读。“倡导思辨性阅读,就是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含量,就是要在语文教育中弘扬庄严、深刻而又充满活力的人类理性精神。”(江南大学文学院吴格明)“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文化、人格和精神的基础。我们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选择,帮助学生成长。”(上海师大附中余党绪)

当初,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笔者并没有想到思辨性阅读,或者当时这一理念尚未进入我的视界。但笔者确知,语文课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但在身边和媒体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或随波逐流或暮气沉沉或生命之花过早凋零的年轻人。于是,当笔者在教学中第四次与黄州的苏轼相遇时,笔者问自己,我们的学生真正读懂了苏轼“放下”、“超脱”的内涵了吗?我们学习苏轼是否只满足于在学生的认知上,给他贴上一个“超脱达观”的标签?我们究竟应该汲取苏轼的哪些精神品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和成长?然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囫囵吞枣的、粗浅的、标签化的。经过“思辨”与钻研,才有了后来的明确和深入,有了课堂上所呈现的上述镜头。思辨性阅读,首先在于教师的“思辨”,然后才能有扩展学生思考空间的“思辨”,最后才谈得上深化和升华,而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思想的成长。

(周佳曦江苏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商务系225000)

教学反思:

猜你喜欢
思辨性黄州苏轼
多情最是黄州月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从善如流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苏轼“吞并六菜”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苏轼吟诗赴宴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