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本意识,制造讨论情景
——以《小石潭记》的教学为例

2016-03-03 13:57范晓峰
现代语文 2016年14期
关键词:小石柳宗元矛盾

◎范晓峰



加强生本意识,制造讨论情景
——以《小石潭记》的教学为例

◎范晓峰

一个月前的那次“网络展示课”让我印象深刻。周四傍晚时,教务处华老师突然打电话告诉笔者,10月23日本校将与泾南中学联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希望笔者上节网络展示课。笔者虽心存顾虑,但还是欣然接受。毕竟,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挑战。

按照教学进度,到时应该执教的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全文虽305个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以优美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备课时,我将《小石潭记》用心反复地朗读了几遍,细致揣摩字音、节奏、重音、语气以及情感。在进一步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又阅读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渐渐地,教学思路清晰了起来,笔者确定通过初读、品读,带领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基本内容,让他们跟我一起欣赏美景,从而走入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试讲时,笔者就顺着自己确定的教学思路,先介绍作家、作品以及创作背景,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节奏,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字词的梳理、理解文章的内容、赏景析情。课上得很流畅,学生也很配合。但仔细想想,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是急于去展现老师的风采,在课堂上显得太过于强势,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一直配合着老师的教学,按部就班。课后的研讨,教研组老师向我提出了许多建议,指出老师“生本”意识不强,特别是进行字词的梳理、理解文章内容的这个环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少自己的思考,整堂课满堂灌的痕迹明显,而且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根本看不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课后的研讨让我感触很多,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调整了思路,课堂上力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许多老师指出的字词梳理、理解文章内容这一环节,笔者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然后全班交流。翻译进行得很顺利,到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郭子涵同学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地翻译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他翻译的非常准确,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看来学生是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翻译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的。但想不到的是,班长张颖举起了手。笔者很诧异地问她有什么问题,“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顿时有点发愣,因为从笔者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可是,笔者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她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所在吧。那就让她说下去,既尊重了她,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笔者示意她继续。“课文前面写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笔者听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张颖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她解答一下呢?”没想到,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马上就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

生1:我认为矛盾。因为那几个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会有寂寥无人的感觉呢?

生2:我觉得这不矛盾。作者也许是像《湖心亭看雪》里的张岱一样清高孤傲,不屑与世人为伍,所以前面说“寂寥无人”。

学生的话让笔者震惊不已,他们能结合旧知识来看待新问题,真不错呀。于是笔者微笑着点了点头,刚想点评点什么,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我不这样认为。其实这并不矛盾。他说“寂寥无人”是说除了他们几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再说老师您介绍背景时也说他们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较赞同生2的意见。虽然他们几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华最高,希望能有所作为,他的情绪是无法向外人言说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无法理解,所以我还是觉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无人,哪怕有几个朋友一起,还是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议地由孩子们的口中说出。甚至连成绩差点的也参与了进来。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兴奋不已,顺势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经历及当时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写这篇文章时的柳宗元。

下了课,笔者还久久不能平静。语文课堂不就是应该这样吗?各执己见,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吗?在一切为了考试的理念指导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被我提到过。然而他们发现了。如果我当时为了课堂进度,断然阻止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那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以后的语文教学。而且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使学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这无疑是给后面的析情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语文课堂就是要善于利用兴奋点,抓住关键点,制造讨论点。”课后,在和泾南学校的网络研讨中,许多老师也都认为今天正是制造好了这个讨论点,才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从而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来了。如果经常这样做,又何来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又何来教师讲得口沫悬飞,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尴尬呢?

是啊,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固守的“满堂灌”的方式,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而且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以后的文言课堂都能以学生为本,适时地制造讨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那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难事了,语文课堂也就能真正“活”起来!

( 范晓峰上海市浦东新区六灶中学200120)

猜你喜欢
小石柳宗元矛盾
柳宗元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江雪
师与书·庄小石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挡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