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于课内,“发”于课外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

2016-03-03 13:57李汉宝
现代语文 2016年14期
关键词:札记课外方法

◎李汉宝



“启”于课内,“发”于课外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

◎李汉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确,“积累”不失为语文学习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呢?笔者认为,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不可以孤立于语文课堂之外,它应该“启”于课内,“发”于课外,“启”、“发”相依,并存共兴。

一、课堂——“启”的重要阵地

“启”于课内的引导、启发尤为重要,怎样去“启”呢?当老师潜心于阅读教学时,不要忽视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技巧、方法的启发。为了让学生有积累的兴趣和意识,教师要注意设计关于积累运用的启发引导环节。

第一,课堂巧启发,兴趣自涌动。

学生积累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这个兴趣需要一个激发的平台,而最好的平台即语文课堂。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不停地激发学生积累的欲望,让善于积累的学生感受到积累的幸福,让不善于积累的学生“艳羡”积累的幸福,如此的不断刺激才可以使学生生发出更多积累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春》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环节:中国历代文人对于春情有独钟,你知道哪些关于春的古诗词和名句?知道的同学就会跃跃欲试,展示了的就成就满满,不知道的就会想“我能展示一下该多好?”不管是有了一定积累的还是没有积累的同学,都会在这样的教学环节里有所收获。老师只要让学生爱上积累,就达到了这个教学设计的目的。

第二,课堂教方法,课外有作业。

积累是不是就是摘抄?抄下来是不是就算是完成了任务?不是的!积累是要讲究方法的。教师方法指导的好,学生就会受益匪浅。为了让学生把积累下来的知识巩固好,课下作业的布置和编排也不可或缺。例如,在讲授《紫藤萝瀑布》时,不妨指导学生选择其中对于花的描写,抄录在札记上,并进行背诵、模仿;在讲授《变色龙》时,将人物的描写做比较、记录,引导学生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在讲授《春酒》时,可以启发学生留意民风民俗的描写,并在当地民间“采风”。

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积累方法运用到课外,在读书札记上完成搜集整理的相关作业。作业的反馈还应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评比、展示、交流。如此循环往复,在课堂内外的交流中促成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

第三,课堂有专题,积累有条理。

课堂上的展示积累、方法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归纳。精心设计专题知识积累运用展示课,将属于一类的知识点做归纳整理和展示。设计的专题可以是“诗词欣赏”——诗词积累;可以是“四季风光”——写景美文、篇章、段落集锦;可以是文章润色——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积累;可以是积累方法的传授——如何整理、如何分类、如何积累、如何运用等等。

总之,教师在积累方面的专业指导,应该成为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指向标和动力源。

二、课前演讲——“启”的展示平台

在课堂上,对启发学生积累的方法传授的还不够,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经常尝到积累的甜头,诱导他们在积累的路上越走越兴奋,让学生感到积累的成就感,而课前的演讲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学生只有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在课前演讲中运用,只有运用到,才知道自己积累的知识是多么有用。但是,课前演讲对于积累运用的展示作用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用得不好,不但会打击学生积累的积极性,还会使语文课堂陷入课前演讲“四不像”的尴尬境地。

怎样才能使课前演讲既成为“启”学生积累的展示平台,又能很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呢?这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和所学语文课相适应的演讲题目。课前演讲不是随意的,也不能一开始就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这样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最好的演讲是可以做到一讲“多”用。例如,在讲授《女娲补天》的时候,安排的演讲就应该和神话有关,可以是《夸父逐日》,可以是《精卫填海》,这样安排既使“演讲”不失演讲本色,又成为一个自然的课堂导入——“同学们,你知道**同学刚才的积累展示讲的是什么故事吗?你能说出它的体裁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神话就是其中最神秘的一支,今天我们就来读另一篇神话——《女娲补天》。”由此,课堂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诵读——“发”的古老方法

中国古代文人,于诵读中积累的范例比比皆是,古文言的平平仄仄构成了他们独特的知识体系,类似于少年鲁迅脑海里印着的书塾先生“拗过去、拗过去”的体味,丰富了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当下,诵读这种古老的积累方法,我们仍不能丢弃。

笔者借鉴了朱永新提倡的晨诵、午读、暮省的诵读方法,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诵读活动,即在每天上午、下午的预铃前安排十分钟的诵读时间。为了将这次诵读时间利用好,整个语文组精心选择诵读的材料:从课内到课外,从古典到现代,从歌颂祖国到歌唱生活……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近几年学校渐渐形成了一本诵读的校本教材,有效帮助了学生在诵读中积累知识、在诵读中增长见识。

与此同时,学校成立了“吟诵社团”,请徐健顺教授来校指导,将这种古老的读书方式引进学校的诵读计划,并将吟诵作为一项学校课程开设。吟诵社团的辅导老师多是参加了外出培训的专业老师,在吟诵方面给予了学生许多专业指导。有了吟诵,学生的积累就有了更广泛的展示舞台,他们带着自己的吟诵作品参加了全国、省市级的展示活动。“走出去”的吟诵社团给了学校吟诵更强的底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本校学生积累古诗文,展示积累成果的积极性。

四、课外活动——“发”的广阔舞台

当老师在课内“启”到好处,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启示去发现,去实践,自主积累,主动运用。此谓,“发”于课外。

但是放手交给学生并不同于“放羊”,同样需要老师的关注、引导、组织。

第一,札记——落实在册的积累。

课上整理笔记的学习方法不可少,课下积累知识的整理更不可少。读书札记就是一个引领学生在课下整理知识很好的方法。另外,教师对于学生札记的指导也尤为重要,因此,札记要定期检查、评优展示、择优学习。

第二,采风——寻寻觅觅的积累。

课外的积累,要让学生在课本之外,书本之外进行搜集和整理。例如,在学习完《戏曲大舞台》后,笔者要求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找“戏”。不要以为学生乳臭未干,他们可是有着无限能量的。没出三天,孩子们就会回到课堂上交流当地的地方戏、交流戏曲的故事,《张郎休妻》、《小姑贤》、《观灯》……这些积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对文化的喜爱,也增添了生活的趣味,何乐不为。

第三,讨故事——“聊斋志异”式积累。

笔者始终认为蒲松龄“一杯茶水、一个故事”是促进学生积累的好方法,而且在信息化时代,这是一个能让学生多与人群接触、多进行语言交流的好方法。所以笔者经常借机让学生回家去跟爷爷辈的人讨故事,跟街头巷尾的人谈论本地民风、民俗,跟父母亲友打听家乡传说……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创意,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就是在老辈人的故事里爱上了传统,爱上了文学。那些沉淀了几十、几百年的故事远远比“网游”、“手游”更加有益。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亲近人、亲近生活、亲近传统文化,同时丰富了知识和情感,比单纯书本上的积累更有好处,更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启”于课内,“发”于课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只要用心,一定可以启发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

(李汉宝山东沂南县张庄中心学校276300)

教育家朱永新提倡:晨诵就是与黎明共舞,让朗诵诗歌开启一天的学习;午读就是让学生们阅读属于他们自己年龄段的童书。

猜你喜欢
札记课外方法
护理札记
小满课外班
韶关札记
叩问 轻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札记
旅日札记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