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探微

2016-03-03 13:57贾世鹏
现代语文 2016年14期
关键词:人文中职素养

◎贾世鹏



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探微

◎贾世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急需应用技能型人才,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中职学校应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人文素养是人才高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因此我们借助于语文教学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大有裨益的。人文素养是人们关于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素质和修养,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语文课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还教他们学会阅读写作,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生活,表达思想,不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在重技能实训的中职学校,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一个中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构筑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获得平稳持久的发展。笔者就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立足课堂文本,培育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的核心与灵魂是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在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过程。

教师应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当前中职学生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能力低下等不足,我们应该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不仅获得知识,还要拥有人文情怀。如,在教学课文《卖白菜》时,写母亲因“我”(莫言)多算了人家一毛钱而“坐在灶前发呆”,“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腮上”,这些细节表现了母亲的坚强、自尊、朴实和诚信,与“我”的暴躁和狭隘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母亲做人行事的态度凸显出来。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贫穷不可耻,可耻的是一个人不诚实。

教师须以教材文本为主要抓手,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教材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出自古今中外的名家之手,在语言、篇章、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是典范之作。例如,课文《好雪片片》,学生从中懂得,无论境况如何都不能失掉一个人的好本质,都要学会给他人以温暖。在当今社会,虽有“碰瓷”的现象,但还是好人多,好心人原意伸手扶起老太太、老大爷。又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母子三人面对逆境时的勇气和努力,而面馆老板夫妇作为商人的人情之美,不仅感动了无数普通读者,也为企业提供了宝贵借鉴和深刻启发。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感召,只要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团结一致,肯定能共渡难关。在这样特定的文本和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相融合,人物的高尚品格在学生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亲历生活实践,实施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每一堂课,每一个语文活动都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浸润学生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沐浴到人文素养培育的阳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生活实际为基础,实现人文教育。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语文必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把缤纷多彩的生活引入语文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历生活实践,充实课堂内容,拓展学科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人文情感,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情景中的问题。如在学习《荷花淀》时,在学生读懂了水生嫂的高尚人格以后,教师可以立时发问:在历史和现实中,你还能举出像水生嫂一样高尚人格的人吗?顿时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说出了很多人物,有的还说出了自己的母亲。由此一来,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而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而且也使学生在快乐的思维活动中受到了人文教育。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文教育。实践活动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阔学生眼界,培养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活动是实现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和才华的平台。如学校开展的“艺术节”活动,以语言文字为主题的“读书沙龙”、“经典诗文诵读”、“课本剧表演”等,把语文课堂搬上舞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演能力,发挥了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也让他们在自编自演中亲历了活动实践,学会了认知美,鉴赏美,发展了他们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性情,启迪智慧,丰富情感,洗涤灵魂,浸润心灵同样得到了实现。清明时节,通过祭扫烈士陵园活动,使学生懂得拥有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无数前辈先烈们用鲜活的生命、滚烫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幸福的生活是先苦后甜的。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使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生命的尽情舒展,个性精彩绽放的乐园,也成为一片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沃土。

三、诵读经典诗文,丰厚人文底蕴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烂星河,其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要提高人文素养,丰厚人文底蕴最有效的途径,当推阅读、诵读经典诗文。

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积淀文化素养。倪江老师说过:“没有课外阅读,就没有语文教育。”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学习习惯,是一种人生境界。最近,几位央视主播在公益广告中手捧书卷,深情诵读名人名言,最后,共同发出了“我爱阅读”的誓言与召唤。正如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所言:“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在当今这样一个“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时代,人们急需通过阅读来丰富生命,净化心灵,沉淀灵魂。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让学生拥有一把阅读“金钥匙”,去开启丰厚、智慧、幸福的人生之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接地气”的阅读活动,如每天坚持“一日两诵”,即晨诵和晚诵,让经典入脑入心;班级组织的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讲故事比赛等,学校举办的读书活动、经典诗文诵读竞赛等。学生的阅读不仅仅是知道并记忆作者说过的词句,而是在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中,不断提升自己与书面文本的对话能力,不断提升自己认识世界的眼光,或成为解决问题的帮手,或积淀为人文素养。

以诵读经典为依托,传承中华文明。经典诗文,凝聚了历代圣贤的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粹。诵读经典诗文,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人格素养,更甚是促进与家长的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在每次讲话中都会引经据典,为讲话增添了不少文采风趣。“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需自身硬”。余秋雨说过,“品读经典诗文,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在学生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诵典、背典、用典,真正做到了古诗进我耳,美文入我心。通过诵读经典诗文,使学生学会学习,发展自己,贡献社会,同读书,共成长,构筑友谊的桥梁,促进学生形成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的悲悯情怀,使学生在读书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与人、与传统文化、与具体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它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它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贾世鹏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744500)

猜你喜欢
人文中职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人文绍兴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