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公共雕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6-03-08 01:30褚子辰江苏南京2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公共性公共艺术

褚子辰 (江苏 南京 210000)



论中国公共雕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褚子辰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公共雕塑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属于公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公共雕塑的种类繁多,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纪念碑,标志作用,对公共环境的塑造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国公共雕塑未来的发展,首先还将继续长期为国内的市场经济服务。其次中国雕塑本身的发展,在历史上就与西方有本质的不同,在哲学、文学、艺术领域中西方均有着各自的发展体系。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雕塑;公共性

何为公共雕塑?它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公共艺术”一词源于西方。公共艺术的提法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公共(Public)即是作为私人(Private)的对立面而存在,公共艺术的关键在于公共性(Publicity)。对这一名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邹文教授解释:“公共艺术的一般含义,指在社会开放空间即公共环境中,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视觉艺术形式,属于一种有广泛传播性的艺术。”公共艺术并非由雕塑这一种艺术样式组成,还包含建筑、景观、公共设施、壁画、摄影、书法等。“公共”一词强调空间的一种共有性,它是无私的、开放的,一种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服务于人、植根于人。

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门类,公共雕塑在公共环境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它与私人收藏的架上雕塑有本质区别,它存在于私宅、博物馆和画廊之外,是可供所有普通人观看,占有一定空间和环境的雕塑。公共雕塑应该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范畴,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包容性,因公众的需要而出现,生存于公众之间,为社会文明服务。现代公共雕塑已将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博物馆之外,改变了普通公众对雕塑一词的认识。

公共雕塑的种类繁多,从材料上来划分的话有铸铜、不锈钢、树脂、木质,和综合材料等;从形式上划分的话有纪念碑雕塑、广场雕塑、街头雕塑等;从内容上讲有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抽象雕塑。抽象雕塑里又有线条渐变为造型主体,几何形态渐变为造型主体等。从包豪斯开始,纯艺术、设计与建筑的结合的想法就已被提出,如今综合艺术更是被人们达成共识。公共雕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纪念碑式标志,对提升公共环境文化品位、公众的审美水平、精神生活的质量,也起到了引领作用,从而使得公众的生活更接近艺术。

纵观中国雕塑艺术,至少在近现代以前雕塑更多主要的服务于宗教、古代帝王陵墓以及文人案头或是手中把玩的各类雕塑摆件。到了近代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思潮传入国内,促使人们思想上的改变。随之而来的便是艺术审美导向的改变,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来源于意识上的觉醒。面对中国公共雕塑的发展历程,其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的困难,也经历了许多特殊的历史时期,艺术永远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离开了自己固有的土壤,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存在。所以,中国的公共雕塑在吸收了西方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后,面对着自己的文化土壤,怎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也就是我们所探求的意义所在。

1949年后,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伤痕累累的局面,怎样建设家园、恢复国家秩序?成为新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历史伟大的时刻总是需要借助艺术形式来表现,记录,在公共空间,大型建筑、公共雕塑这种形式成为不二选择。在公共场所里,国内塑造了很多史诗般的雕塑作品,如对过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们建造一种永远为人民所敬仰和膜拜的纪念碑。这种做法在许多国家都存在,可以说这在公共雕塑发展的某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表现形式。尤其在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间,艺术为政权服务这一方针指引下,更是成为高度统一且集中执政党意识形态下的宣传工具。雕塑作为表现力很强的艺术形式,更不可能摆脱这一束缚,造什么?怎么造?都被严格的格式化,不能掺入太多的个人情感。这一时期的雕塑从整体上来说都是一种模式化的产品,随着文革结束之后,国门打开,中国也迎来了艺术上的百花齐放文化新风尚。正如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代表当时艺术界,艺术家的内心开始觉醒、积极思考并且创作自己想要的作品,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和艺术观点。公共雕塑在中国才开始呈现出新的态势。

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对公共雕塑语言的运用已十分成熟,比如《看到你》,这是一尊位于科罗拉多会议中心的雕塑,40英寸高的蓝色狗熊正在隔着建筑的玻璃墙向内东张西望。熊有一种轻质的蓝色造型粘土构成,正如作品名称一样,雕塑意图以一种友好的态度诠释会议中心里人的互动。公共雕塑还可以与景观互动,使景观本身成为艺术品,它可以充当街边的花坛,行人休息的椅子。这些贴近生活的雕塑,可以增添区域的乐趣,与观众产生视觉和动作的互动,观众在看到这些小型雕塑后可以会心一笑,或者停下脚步,与朋友讨论一番。英国西北部墨西河边上,耸立着一尊高14米的金属雕塑,它由伦敦设计师Tonkin Liu设计,该雕塑装有风力发电装置,当风速大于5mph时,风扇上的60盏LED照明灯会发散出光芒,雕塑被命名为“未来之花”,这类公共雕塑达成了审美功能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随着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大型的国际美展展和双年展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前沿的雕塑案例。我们不禁思考,中国艺术家如何真实的表达属于自己的作品?是否向公众媒体的艺术门类符合国际审美?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中国公共雕塑的还刚刚开始,但因市场的推动、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公共雕塑的发展前景必将是非常巨大的。

对于中国公共雕塑未来的发展,首先在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为国内的市场经济服务这一导向。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城市环境、园林建设、街区设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公共雕塑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国内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一个艺术家如果完全服从道德律令而放弃主观体验,就会丧失艺术性,对商业体制过度妥协和依赖也会丧失艺术的品质。这也是我国落后于西方公共雕塑的主要两大原因。然而怎样真正解决以上问题?我有以下观点:

首先,我们国内一直缺乏有利于公共性形成的空间,中国传统公共雕塑的功能主要是纪念伟人和宣扬宗教,雕塑还是统治思想的象征(与西方古典时期很像),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很难与观者建立起真正的互动关系,所以这类传统公共雕塑虽然占有空间但不具备公共性。

其次,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起,雕塑公司和甲方集团的出现,将雕塑作为可交换的商品强行纳入了公共空间,由于缺乏政府监督和公众决策,雕塑本身庸俗不堪,无法达到“公共性”标准。目前中国雕工作者大多还受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想要改变这些现状,首先政府应当确保不同文化成员之间交流的平等权利,多组织以“公共性”为主题的展览,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营造一个有利于艺术家与公众交流的环境。让当代艺术家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悟。现在,一些优秀的雕塑作品如向京雕塑《这个世界会好吗》通过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映射了我们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迷茫和疑惑,瞿广慈作品《适者的标本》对人们生活在空调空间的状态提出警示,空调这一工业产品扼杀了人类的自然性,人类以破坏大气臭氧层为代价进行着自身有限空间的享受。姜杰雕塑《飘零》以一种梦幻般的效果带给人们人生的寓意,使人进入一种阅读作品感悟作品的境界中,这些雕塑都诠释了作者的内心,强调了作品的开放性和交流性,改变了观者以往在作品面前的被动状态,给予了观众与雕塑互动的空间。政府应逐渐消除政治形态对艺术创作的干预,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浪费,让公共雕塑变的精良化、纯粹化。

再次,中国雕塑本身的发展,在历史上就与西方有本质的不同,在哲学、文学、艺术领域中西方均有着各自的发展体系。当今是一个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时代,我们虽然应该借鉴西方艺术的先进意识,站在国际的,甚至全人类的高度去看待艺术,冲破政治形态的影响和干预。但依然要守住属于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二战后的美国将“当代艺术”推广至世界各地,让纽约逐渐代替巴黎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要在当今世界立于不败地位,就必须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国内中国传统文化,傅中望的《地门》(图1)、《空界》系列,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榫卯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形式,也是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形态,在一凹一凸的插接中形成了构成、契合。作者将这种带有强烈民族语言的文化符号概括化、现实化,表达了人与物质世界的状态与关联性。展望的《假山石》(图2)系列作品,作者运用材料的置换赋予了园林中的假山石这一自然之物多重含义。假山石作为非自然之物,对自然界进行了模拟,而作品《假山石》又以不锈钢的材料,对其进行了二次模拟,钢铁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产物与作品的元素相吻合,代表了人工的自然。吴为山的雕塑具有夸张意象的形态,把握人物的瞬间动态表达人物的精神面貌。将中国文化的写意精神融入到雕塑语言中,这种“意象”有别于西方的“抽象”,它是中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的体现,他的雕塑作品舍弃表象的细节,生动、凝练,接近事物的本质。

我们都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这类雕塑作品在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们不仅带给公共空间生活的情趣,消除了雕塑与公众的距离感,还给与观众更多理解和想象的空间。在今后的公共雕塑发展内容上将不再局限于“宏大”叙事主题,变的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与公共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可用于雕塑的材料也不仅仅限于铸铜雕塑,不锈钢锻造、不锈钢铸造的雕塑光滑度高具有现代气息,泡沫雕塑材质轻盈,可完成传统材料无法实现的构图和造型,公共雕塑的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彩。艺术者在借鉴国外先进案例的同时,不能盲目照搬,为迎合国际口味而放弃本民族的文化语言。一个拥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才能经得住时间考验、成为世界的艺术。

图1 傅中望《地门》材料:木质、钢铁

图2 展望《假山石》 材料:不锈钢锻造

参考文献:

邹文.管窥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雕塑[J].美术,2009(10).

褚子辰,2012年毕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南京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公共性公共艺术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