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研究

2016-03-09 02:14王利玲蒋霄鹤张国磊张新生邹思梅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社康医养结合床位

王利玲 蒋霄鹤 张国磊 张新生 邹思梅

(1.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中心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2.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深圳市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研究

王利玲1蒋霄鹤2张国磊2张新生1邹思梅1

(1.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中心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2.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目的 了解并探讨深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走访等初步了解深圳市养老服务现状,并介绍某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实践工作。结果 深圳养老设施建设规模和推进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床位总量不足,且公、民办床位利用效率有差异。结论 需明确政府主导,构建多层次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机构闲置资源开发医养结合床位。

基层医疗机构; 养老模式

Primary health center; Pension model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伴随而来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护问题的增多,长期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加养老院”的医养结合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开发和配置一定数量的养老床位,满足康复养老需求。上海、江苏苏州与南通、浙江宁波、湖北黄石、山东青岛[1-12]等地进行了较好的探索,深圳老龄化程度不高,且基层医疗机构无病床等原因,还仅限于个别区在初步摸索。为此,笔者对深圳市基层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问题与进一步推广进行探讨。

1 深圳老龄化与养老设施情况

作为移民城市,虽然深圳市目前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但随着第一代来深建设者逐步迈入老年,新移民家庭的逐步稳定带来随迁老人的日趋增多,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必然趋势。2015年深圳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约49万人,老龄化率约为4.45%,2020年深圳市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约76万人,老龄化率约为6.9%[13]。

截止2015年底,深圳市共有养老机构31处,总床位7 600张(公办39%,民办61%),千名常住老人床位数仅约为15.5张,而上海市为28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5处,床位165张;星光老年之家916处,社区老年学校112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188个[14]。深圳养老设施建设规模和推进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2010年深圳市机构养老设施床位数的增加量仅为176.2床/年[14],远低于其他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且均为民办设施增长量。养老床位基本为供养型床位,医养结合床位约2 328张[15-16](公办43%,民办57%),供养床位收养的老人主要包括基本生活能自理老人,而长期卧床不起,需要医疗护理或“临终关怀”的老人,专业的护理机构仅3家[16](公办1家,民办2家)。

2 深圳医养结合床位需求情况

课题组于2014年选取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且日常生活能力有障碍的门诊、住院、家庭病床患者共395人,进行入住医养结合护理机构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需求率高达46.9%。其中需求排在前3位为:病情观察、生活照料、康复锻炼指导[17]。结合深圳市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64.1%[18]、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的比例为16.4%[17],在不考虑支付能力的情况下,本课题组对全市医养结合床位需求进行了粗略预测,计算公式采纳:需求床位=老年人口数×慢性病患病率×日常生活能力障碍比例×入住医养结合床位意愿率。计算结果显示2015年约有24 158位深圳老年慢性病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有入住医养结合护理院的需求。入住医养结合床位意愿率为46.9%,医养结合床位需求为24 158.55张,已投入使用的医养结合床位为2 348张。预计到2020年,深圳市老年人可达760 000人,对医养结合床位需求将更加显著。

3 深圳市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现状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深圳基本建成了以覆盖全市的609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康中心)为网底、市区各级医院为骨干的新型城市二级医疗服务体系。2014年,全市社康中心诊疗人次达到3 467.3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量的35%[19]。随着社康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全面展开,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对居家养老的工作经验积累等,社康机构与社区居民的关系更加密切,家庭全人群的健康管理更加依赖社康,尤其是老年慢性患者成员。

深圳人口剧烈膨胀,但医疗资源总量增长并不明显,市区各级医院常年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其直接转型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可能性极低。而深圳市“社区-社康中心”的布局,使较多的社康中心拥有相对宽松的业务用房、相对闲置的设备配置,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开发和配置一定数量的医养结合床位,满足康复养老需求。

4 社康中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初步实践

地处深圳西北部的光明新区,户籍人口老龄化率12.3%,远高于全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的5.8%。养老院床位48张,医院病床位1 050张,每千人病床数2.1张,为全市平均水平的70%,在医疗资源紧缺,辖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就医问题凸显的情况下,于2013年开始探索在社康中心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4.1 与居家养老的结合 居家养老多适用于自理、半自理老人,新区率先在全市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方便、安全的上门诊疗、康复护理等服务。至今已建立病床560张,其中65岁及以上患者占82%,收治病种的前三位分别是:脑中风后遗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骨折。从治疗效果看,稳定好转的病人接近80%,稳定的达到45.9%;好转的达到32.8%,达到了预期效果。平均每周期的家庭病床服务日为42天,平均每周期费用1 708元,平均每天家床费用40元,患者和家属满意度98.7%。

4.2 与机构养老的结合 机构养老多适用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由机构提供专业的照护和医疗服务。2014年开始探索依托社康中心增设1家老年护理院,床位50张,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照料、疾病诊治、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2015年另在1家仅提供生活照料的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内建设社康中心,解决了入住老人的医疗服务。

4.3 与社区养老的结合 社康中心与本社区内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签订协议,社康中心负责提供医疗护理康复服务,社区工作站向社康按服务项目支付费用。

5 在社康中心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建议

5.1 明确政府主导,构建多层次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是公共产品,医疗与养老结合,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应由政府主导,不能全权交由市场。政府“保基本”应明确“基本”的内容,承担应有的责任。着重推进医养结合的项目建设,构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养老体系。在促进现有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间结合、新建医养结合专业机构的同时,充分发挥社康中心的特点和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政策,从而使社康中心在闲置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本街道或社区老年人口的需求,小规模开发出医养结合养老床位,积少成多,为辖区老年人就近解决养老难题提供破解之道。

5.2 打破条块分割,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横向联系 卫生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对符合条件建设医养结合的机构,应一视同仁给予批准。不设关卡,不给脸色。社保部门积极探索开展“医养融合”业务可纳入的报销范围,争取在设立专门的长期护理险或老年保险方面有所创新。民政部门对于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床位,尤其是非营利性公立医疗机构举办的,要给予补贴政策。物价部门要科学合理制定相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并建立告知制度,使老年人能够对相关费用有清楚的了解。

5.3 拓内涵提效能,社康中心主动无缝对接养老服务 作为网底的社康中心,在向社区居民继续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上,一是要注意服务模式的完善,要切实转变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形式,做好医疗养老服务。要针对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各种形式,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满足不同的需求;二是其举办医院要调整社康中心管理体制机制,合理核定从事医养结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及相应绩效工资标准,调动业务人员对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个性发展。要结合本地、本机构的实际,既要遵循养老服务的共性需求,也要针对老年人群不同的医疗服务个性需求。

[1] 叶露,王娟娟.上海老年护理院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5,8(1):23-24.

[2] 於军兰,周文萍,张杰等.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3):1079-81.

[3] 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1):1316-19.

[4] 李丽珠,郝伟平,袁国萍.“医养融合”老年护理改革的实践与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6):656-58.

[5] 毛军奇,秦绳樛,韩敏燕.办好社区老年护理院的探讨[C].江苏省老年学学会.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江苏老龄事业发展论坛”文集.无锡: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出版社,2002:134-41.

[6] 张连君.我院开设老人护理院做法与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9):87-88.

[7] 陈静.北京市护理院发展整体规划与设想[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2):7-8.

[8] 姚文英.参访台湾医院护理见闻[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119):117-18.

[9] 方国才.基层综合医院开设老年护理院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2013,17(3):371-73.

[10] 刘世晴,霍孝蓉,赵莉萍等.江苏省40所护理院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82-85.

[11] 陈文.上海市老年护理供需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10-11.

[12] 陈文专,吴桂丽,黄少薇.香港社区护理模式对广东社区护理发展的启示[J].护理学报,2011,18(10):67-69.

[13] 徐强.60岁以上常住老人2015年将达49万[N].深圳特区报,2013-08-01(06).

[14] 刘飞雁.年底深圳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床位将达到40张[N].晶报,2015-09-17(08).

[15] 常亮.罗湖新增700张养老床位[N].深圳商报,2014-06-27(04).

[16] 杨晓丽.我市养老床位三年翻一番[N].深圳特区报,2014-11-25(06).

[17] 王利玲,邓贤达,苏钏.深圳市光明新区慢性病行动不便患者医养融合模式护理需求调查研究[J].护理学报,2015.22(16):36-38.

[18] 付勤,李丹.深圳市福田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41(7):998-1001.

[19] 吴俊,冯璐.“小病进社康,大病进医院”强力支持下的深圳社康中心[J].瞭望新闻周刊,2014,34(31):23-25.

广东省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项目(编号:JCYJ20150403140300757)

王利玲(1973-),女、广东梅州,硕士,副主任护师,副院长,从事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

邹思梅,E-mail:zousimei19851212@163.com

R473.2

B

10.16821/j.cnki.hsjx.2016.16.025

2016-02-01)

猜你喜欢
社康医养结合床位
公安高校学生介入社戒社康工作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上海市医疗机构床位分类研究: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区域养老床位预测方法探析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养老床位约有一半闲置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运营效率评价及发展建议
社区糖尿病患者在社康中心监测血糖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