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育”概念辨正

2016-03-09 06:35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概念

李 云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



“电影教育”概念辨正

李云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

摘要:“电影教育”概念在电影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可以区分为本体意义、教育活动、制度意义、文化或艺术意义、学科意义五个维度。理性思辨“电影教育”概念内涵,对于构建电影教育学科体系、反思电影教育实践活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影教育;概念;电影工业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电影工业的革新和进步推动电影人才的培养日益兴盛,科学系统的电影教育理论及实践体系日臻完善。人类对于电影教育意蕴的认识也日益丰富、深刻,“电影教育”成为广泛使用的高频词汇。然而,由于人们缺乏对“电影教育”概念的本体认识,对其缺乏认真、严肃的思维探讨和理论阐释,在学界和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概念模糊、混淆甚至混用的情况,因此“电影教育”概念亟待必要的澄清。“电影教育”概念在电影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理性思辨其概念内涵及其存在形式,对于构建电影教育学科体系、反思电影教育实践活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正如“电影”、“教育”等概念存在多义性,“电影教育”概念的复杂性也是必然的。“电影教育”呈现出复杂面向,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涵义。本文辨析了五种不同语境下电影教育的涵义。

一、本体意义上的“电影教育”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影具有直观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等特征,同时兼具娱乐属性和教育属性,其积极、正面的思想涵义可以实现教育的功能和效果,达到教育目的,这正与广义“教育”的意涵不谋而合。本体意义上的“电影教育”是“电影的教育或教化”,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与“教育”之间是手段与目的关系,即从本体层面发掘电影的教育意蕴、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等。

在我国,将电影作为有效教育工具的“电影教育”发端于清末民初时期。受近代“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思潮的影响,蔡元培、陈裕光、陶行知和孙明经等有识之士均体认到电影对于教育的重要作用,他们将电影视为传播现代文明、提高民众素质、凝聚国民精神、达成社会共识的重要工具,重视将电影作为技术手段运用于教育活动以达成教育目的。我国电影教育的早期倡导者徐公美认为,“电影是促进教育效率最合适的工具”,“电影与教育的交涉乃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必然”,“有效的电影教育是教学乘以电影”。[1]电影在社会民众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普遍使用和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电影教育的发展。

受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大教育观”取向的影响,电影教育历来坚持“教育高于娱乐”、“三分娱乐七分教育”的角色定位。“电影教育”的本体涵义指向电影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电影教育的实施主体包括政府机关、教育机构、商业机构及个人;电影教育的对象包括各个年龄层次、社会阶层的民众;开展电影教育的场所不受时空限制,包括电影院、校园和露天场所等条件允许的地方,而不仅局限于学校范畴;电影教育在社会上普遍存在,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与生产建设、革命斗争和群众生活等紧密结合;电影教育所发挥的影响,多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和潜移默化的。电影自身设计的“教育”目的性与电影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相结合,构成了“电影教育”涵义的逻辑基点。

随着人们对电影教育功能认识的深入,“教育电影”应运而生。教育电影是电影设计者为达成具体教育目的、实现预期教育效果而摄制的影片。从广义上说,大部分类型电影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而教育电影则是以突出教育意义为特点的一种特殊的类型电影。1920年前后,商务印书馆先后摄制了《盲童教育》、《慈善教育》等多部影片,就是教育电影的杰出代表。教育电影的摄制及其社会传播直接推动了电影教育的兴起。

“电影教育即电影的教育”这一涵义影响至今,尽管这一本体意义几乎被后来兴起的、学校教育意义上的“电影教育”涵义所替代甚至几乎淹没,然而它仍然作为人们理解这一概念的基本背景而存在。

二、作为教育活动的“电影教育”

从教育的意义上说,“电影教育”是以“电影”为认识或实践对象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关于“电影”的知识、技能,传递电影文化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属于广义的“电影教育”;狭义的“电影教育”,是指在电影专业教育机构中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培养电影专业人才和提高学习者的电影艺术审美素质为主要目标。这一视域下的电影教育涵盖了电影赏析、电影创作和电影文化研究等教育活动,目的在于丰富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增强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它是电影人才成长的准备阶段,为其从事电影创作实践或学术理论研究作必要的铺垫。由于狭义的“电影教育”主要是以组织化、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学校”为阵地开展,它符合社会分工细化的总体趋势和规模化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这一涵义逐渐演化为社会对于“电影教育”的主流理解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电影的理论与实践。

电影教育发展成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标志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程度不断提高,对于这一“对象性活动”的把握日渐趋于理性和成熟。尽管现代社会电影教育依然存在着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系统性与非系统性的分野,各种个别的、非组织性的电影教育活动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广泛、长期存在,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日益完善,系统的、专业化的电影教育成为电影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建国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适应电影事业发展需要、遵循电影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层次电影教育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电影人才的培养,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我国电影发展的本土实践。各级各类电影专业高等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的电影系科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电影教育活动的主体,一般设有电影学科,并开设电影理论、电影制作等相关课程。我国真正系统、成熟的电影教育以北京电影学院的创立为发端,该校作为我国高等电影教育的最高学府,为电影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制作、管理、理论专业人才,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北京电影学院要“创办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正是基于将电影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出发而设定的目标。

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电影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电影教育活动伴随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是对电影人才需求的教育反馈。组织化、系统化、制度化的电影教育活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以及这一专业教育领域日趋成熟。然而,在电影事业发展、社会需求旺盛以及电影教育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电影教育”在当代已然呈现出一种普及的趋势:首先从高等教育领域起步,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一体连贯的人才培养格局;目前电影教育正向中小学教育领域渗透,主要目的是广泛普及电影知识技能、提高艺术修养;由于社会需求广泛而多层次,各种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如火如荼、遍地开花;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衔接日益紧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未来将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

三、制度意义上的“电影教育”

制度意义上的“电影教育”相对于“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等概念而言,泛指“电影教育体系”,即某一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电影教育机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例如中国电影教育、西方电影教育和世界电影教育等。

制度意义上的“电影教育”是一个结构系统,由电影教育管理机构、电影教育教学设施、电影教育师资队伍、电影教育理念、电影教育课程体系、电影教育教学模式和电影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等组成。它体现国家意志且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受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制约。

在此视域下的电影教育顺应电影工业的需要而发展,与电影工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电影工业制约国家电影教育系统的专业设置、人才需求、发展方向和深度,决定电影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数字技术迅速普及和不断革新推动电影工业的发展,电影教育系统也随之发生变革、创新。电影教育系统反作用于电影工业,通过向电影工业输送具有特定身心素质和质量规格的专业人才,投入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消费等电影生产环节,直接构成电影生产力。电影教育系统所培养的专业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的质量,是判断其对于电影工业贡献的最重要标准;电影教育系统培养深谙电影历史与现实、熟稔创作规律与技巧、体现美学观念的创作主体,影响和塑造电影工业的审美取向。在我国从“电影生产大国”向“电影生产强国”迈进的道路上,电影教育系统发挥思想引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作用。

四、文化或艺术意义上的“电影教育”

在更广泛的文化意义上,“电影本身是文化产品,电影教育的实质是文化教育。”[2]植根于我国文化传统之中的“电影教育”,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在保持我国电影教育优良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推动发展创新,对于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电影教育必须培养跨国、跨文化交流电影专业人才及其思维意识、能力和方法,促进文化交流、文化理解和文化共生。

从艺术的角度上说,“电影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逻辑体系上,电影教育从属于“艺术教育”,是后者的“下位概念”;它是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舞蹈教育”等并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教育形式。在各种艺术门类之中,电影是最为多元融合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这决定了电影艺术教育本身也必然是多元包容的,它广泛吸收和借鉴美术、音乐、戏剧和广播电视等其他艺术门类教育的特征和经验。尤其是随着“影视合流”趋势的不断深化,电影教育与电视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对象和技术手段等各个层面都出现融合的趋势,二者并称为“影视教育”;电影艺术教育在坚持综合性、开放性的同时,自身也具有完满性,如按照不同维度划分,又包含若干下位概念。例如,依照电影制作流程划分,其下位的教育形式包括“电影表演教育”、“电影音乐教育”和“电影美术教育”等,且各个形式之间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可见,电影艺术教育处于复杂的文化概念体系之中,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就必须考虑具体的语境。

五、学科意义上的“电影教育”

电影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推动了电影教育学科的基本建设。“电影教育”学科的产生,是伴随着电影教育实践活动日益繁荣、专业研究日渐兴盛而在学科建制上的“映射”。从学科意义上说,电影教育是由教育学、艺术学、哲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或研究领域。成熟的电影教育学科应符合若干基本特征,例如,确立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边界;建构起科学严谨、逻辑系统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建立电影教育的相关学科和研究方向体系;产生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理论成果;成立推动学科建设的协会组织和专业刊物,等等。

电影教育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总结电影发展的历史与传统,梳理电影教育的发展规律,构建由电影教育发展史、电影教育理论思潮、电影教育评论和电影教育国别比较研究等领域构成的完整的电影教育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炳林,姬权利,李熔明.徐公美:民国时期电影教育的倡导者[J].现代教育技术,2011(05):5-11.

[2] 侯光明.办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N].人民日报,2012-01 -06(17).

[3] 刘小磊.从电影教育萌芽到学科体系建立——记中国电影教育的初创[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01):7 -11,29.

[4] 孙绍谊.美国的学府电影教育[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4):64-70.

[5] 阿伦娜.电化教育的孕育与诞生[J].电化教育研究,2010 (12):111-120.

[6] 张炳林.民国时期电影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兼论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阶段划分[J].电化教育研究,2012 (11):107-114.

[7] 倪震.创作型人才的培养和电影新生产力的建构[J].当代电影,2013(01):4-8.

[8] 张会军,马聪敏.创作实践型中国电影教育[J].当代电影,2013(01):18-22.

[9] 籍之伟,赵正阳.关于电影教育研究的几点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01):86-88.

[10] 刘军,康宁.电影教育:历史·观念·新标杆——北京电影学院首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

On the Concept of“Film Education”

LI Yun
(Graduate School,Beijing Film Academy,Beijing 100088)

Abstract:As to the importance of“film education”in the film theoretical system,this paper clarifies“film education”from five perspectives:the significance in the ontological,educational,systematic,cultural or artistic and disciplinary sense. It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peculate the concept“film education”rationally in constructing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film education and reflecting the practices of film education.

Key words:film education;concept;film industry

作者简介:李云(1986—),男,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教师,研究方向:电影教育,教育基本理论。

收稿日期:2015-12-26

DOI:10.15958/ j.cnki.gdxbysb.2016.02.009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6)02-0054-04

猜你喜欢
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概念飞行汽车,它来了!
存在与守恒:《红楼梦》中的物极必反概念探讨
HYUNDAI现代PROPHECY概念电动车
TGY多功能多品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古代的时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