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课堂的思考
——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个案

2016-03-09 11:09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康巴甘孜州

王 博

★教育研究★

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课堂的思考
——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个案

王 博

本文在分析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及四川民族学院改革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索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四川民族学院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提出培养非物质文化师资队伍、推进文化产业建设、调整课程设置,走民族性、特色化道路的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高校;课堂教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文化珍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及实用价值。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我们国家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生存发展的考验。近年来,我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2002年《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开始尝试纳入我国地方高校常规教育工作之列。

一、四川民族学院所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四川民族学院地处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甘孜藏族自治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活在该地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蕴含着康巴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充分展现了康巴藏族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目前,甘孜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8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涵盖了民族文学、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民俗、传统医药等各个领域。[1]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家级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分别是:格萨尔说唱、巴塘弦子、德格藏戏、巴塘藏戏、川西藏族山歌、马达咪山歌、真达锅庄、新龙锅庄、木雅锅庄、德格卓且、得荣学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分别是:顶毪衫歌、甘孜踢踏、康定溜溜调、装疯锅庄、扎坝嘛呢舞、丹巴锅庄、色达藏戏、热巴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分别是:骨笛、箍箍卦、藏族寺庙乐谱、九步锅庄、岚安锅庄、格达弦子、笑晏等等。

下图是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种分布图:[2]

甘孜州舞种分布图中传递出如下信息:其一、甘孜州歌舞种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甘孜州传统歌舞有锅庄、弦子、踢踏、热巴舞、寺庙舞蹈、民间祭祀舞蹈、酒歌、折嘎、牦牛舞、狮子舞、德格戏剧舞、安多戏剧舞等诸多体裁,可谓形式多样、多姿多彩。其二、甘孜州歌舞分布广泛。图中可见,甘孜州的1个县级市、17个县中从南至北、由东到西,均有不同舞种的分布。

二、四川民族学院概况

四川民族学院是在原康定民族师专基础上优化整合甘孜州中专学校教育资源于2009年升格的本科院校,经过8年的发展,办学层次与规模扩张已经基本完成,其主要任务已转向提高办学水平、构建自身特色等发展方向。[3]当前,四川民族学院依据本身的历史、传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办学环境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等,遵照办学定位自主与服务民族地区相结合的原则,经过深入调研,确立了民族性、地方性、师范性、教学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则是以立足四川省西部藏区,面向西部广大民族地区,为区域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干得好、靠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

四川民族学院作为康巴民族地区的唯一本科院校,是康巴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肩负培养本地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对于康巴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教育更是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学院升本以来提出“以康藏研究为突破口,打造学术特色”的科学研究构想,在康巴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也取得一些成果,但在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还缺少付诸实施的规划措施。

三、本土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民族本科院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放眼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四川民族学院自身的历史、传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办学环境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要素来分析,无论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层面还是从学院自身生存发展的视角,将本土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门特色课程引入大学生课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赋予的责任

四川民族学院所在的甘孜州是“稳藏安康”的战略要地,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及文化的繁荣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康巴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特别要重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当前,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四川民族学院课堂教学,对于促进康巴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对于实现“稳藏安康”的发展战略目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4]

(二)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四川民族学院从自身所处地区及办学功能的特殊性出发,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民族地区培养“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四川民族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一、教学内容缺少特色。四川民族学院虽然是扎根在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但学院各系部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大多借鉴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缺少自身特色。其二、缺少优秀师资和文化积淀。学院由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存在人才引进困难的情况,目前学院缺少学科专业的带头人物,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与学科专业建设的起点不高、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及学科骨干还没有形成。在这种状况下,学院应该从实际出发,依托康巴藏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层面,形成民族性、区域性优势,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开拓道路。

四、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四川民族学院课堂教学的举措

四川民族学院作为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该通过对周边民族地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探索适合本土教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利用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进相关学科建设,实现产学研结合的规划设计,围绕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培养非物质文化师资队伍

目前,四川民族学院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向的专职教师,要将本土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合理的引入大学课堂,必须从培养非物质文化师资队伍入手。其一、“走出去”。学院挑选一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研究兴趣或有研究基础的教师,到甘孜州各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学习,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技艺及传承发展的方法,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批教学力量。其二、“请进来”。聘请甘孜州有影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学院专职教师,开展讲座、授课、学术交流等活动,形成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氛围。

(二)依托川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整课程设置,走民族性、特色化道路

以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为例,当前该教学系的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采用平台模块加课程组的结构方式。平台由三个模块九个课程组构成,课程结构如下图:

通过对音乐舞蹈系音乐学专业课程结构图的分析,能够认识到音乐学专业课程内容丰富,为音乐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专业水平、职业 能力、综合素质提升的平台,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但从音乐学专业开设课程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缺乏地方性特色课程的不足。目前,音乐学专业主干课程包括: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概论、音乐名作鉴赏、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钢琴(含伴奏)、基础和声、曲式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合唱与指挥、音乐教学法、形体与舞蹈编导基础、乐器必选(小提琴、萨克斯、手风琴、古筝、二胡、葫芦丝、竹笛)、电脑音乐、表演基础训练与舞台知识等等。

这些课程设置最初是借鉴其他高校的培养模式而来,可谓是“全国一盘棋”、“一刀切”的统一培养模式,缺乏区域性、民族性、地方性高校的特色课程。针对这种状况,建议调整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抛弃“大而全”的设置理念,走“小而精”的区域性、特色化道路。可以依托甘孜州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音乐学专业《康巴民族民间歌曲演唱》《康巴民族民间乐器演奏》《康巴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康巴民族民间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课程的开发和推广,打造民族文化课程,尽快形成优势和特色。

(三)积极推进四川民族学院文化产业及相关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四川民族学院整合自身优势资源,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联的新兴专业放在重要位置,在教育观念、考核与评估上积极创新,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应具备的创作与研发、管理与运作、策划与营销等环节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人才培养机制上的创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以满足区域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同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大学通识教育体系中,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恰当处理通识与专业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素养,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四川民族学院要与甘孜州政府及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实现高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保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结 语

四川民族学院作为康巴藏区新建本科院校,既拥有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实现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目标,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自身区域优势,积极推进本地区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生课堂教学的工作,这也是继承康巴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阿莲.守望·绽放[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p1-2

[2]付修林.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M].康定: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1989年,p3

[3]李能武.四川民族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

[4]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p81-89

[责任编辑:王鹤艳]

A Tentative Introduction of Musical and Danc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College Classroom: A Case of Sichuan Minzu College

WANG Bo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digen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ichuan Minzu College,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introduc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Sichuan Minzu College classroom; moreover, it advocates teaching staff cultivation,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curriculum adjus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ty and special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classroom teaching

王 博,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讲师。(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G642.0

A

1674-8824(2016)06-0093-05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2DFWH010-3。)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康巴甘孜州
康巴学人
——林俊华
甘孜州启动2021年工伤预防项目活动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丝绸之路音乐舞蹈大系》出版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当当鼓
基于音乐舞蹈融合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考
康巴雄鹰
黑人音乐舞蹈文化对桑巴舞的影响